在立法院近日審議行政院提出的878億元追加預算案中,文化部申請的2.8億元追加經費成為焦點之一。國民黨立委王鴻薇以「賣慘情勒」一詞批評此舉,並主張全數刪除,最終該項追加預算在審議中被砍除,導致總通過額縮減至819億元。這一決定引發文化界廣泛討論,值得我們從數據與實務角度檢視其合理性。
首先,將追加預算視為「賣慘情勒」或許過於簡化了問題的本質。這筆2.8億元並非無的放矢的額外索求,而是針對特定業務的必要補充,包括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的營運經費、捐助中央通訊社的運作支出,以及文化部所屬場館的業務費用。這些項目直接關乎文化機構的日常運轉與國際傳播,例如媒體宣傳經費約3,000至4,000萬元,用於推廣文化內容與海外資訊流通。若僅以文化部114年度總預算已達279億元、較前一年增加近20億元為由,便否定追加的必要性,則忽略了台灣文化產業的結構性需求。事實上,台灣文化預算佔國家總預算的比例僅約0.81%,遠低於韓國的2-3%,這反映出資源配置的相對不足。在疫情後復甦階段,文化政策如「文化黑潮計畫」需要持續投入,以維持產業穩定與創新。
更值得關注的是,全刪這筆追加預算可能帶來的中長期影響。從就業數據來看,台灣文創產業2023年就業人數已達29.9萬人,佔總就業人口約2.6%,其中設計業與娛樂服務業貢獻最大。刪減場館營運與媒體經費,可能導致相關機構人事短缺,影響數千名從業者的生計。歷史數據顯示,文創就業從2011年的17萬人增長至今近30萬人,正是預算投入的正向結果;如今的刪減恐造成產業斷層,逆轉這一趨勢。經濟層面亦不容忽視。文創產業是台灣服務業的重要支柱,服務業2023年佔GDP 61.72%、就業60.50%。透過博物館典藏應用與國發基金投資,文創帶動內容開發與觀光經濟。即使2.8億元僅佔文化部總預算的1%,其刪減仍可能放大效應,例如凍結藝文團體活動,影響出版、表演藝術與電影產業的產值增長。國際經驗顯示,韓國的高文化預算比例促成如K-pop的產業貢獻GDP 1-2%;台灣若持續刪減,將錯失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機會,經濟損失恐遠超表面節省。
此外,從社會影響觀之,文化預算不僅是財政支出,更是國家軟實力的投資。114年度原規劃包含原住民族文化保存(1.4583億元)與青年文化幣計畫(惠及200萬青年),這些項目有助於文化多樣性與青年參與。全刪追加部分恐延遲計畫執行,導致創新力衰退與性別不均等加劇(文創就業中女性佔52.87%)。這也違背《文化基本法》逐年成長原則,過去類似刪減已引發藝文界憂慮,影響整體社會凝聚力。
綜觀而言,預算審議應基於數據與影響評估,而非僅憑政治立場。文化投資的短視刪減,可能帶來長期成本,包括產業停滯與國際形象削弱。期待未來國會能以更全面視野檢討決策,確保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為台灣的永續發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