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一篇文章的最後,我提到了在設計商業模式時,要留給自己增長的時間。
其實說白了,就是要留給自己學習的時間。
朱熹曾說過:「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話的意思是:唯有不斷地學習、吸取新知識,人的思想才能保持活躍、避免停滯,而對自由工作者來說,這個「活水」就是你持續走下去、穩定收入的核心。
如果目標是追求穩定,那就更需要研發
「現在過得還不錯,為什麼還要學習?」
這是我在前陣子去輔大演講時,一位學生的提問。他說自己現在已經在接案畫插畫,案源也算穩定,不太明白為什麼還要花時間、甚至花錢去學習。
我完全可以理解他的疑惑。畢竟當下沒問題、接案順利,為什麼要打亂現狀呢?
就像我在前面的文章一再強調的,學習是為了讓自己更貼近市場。
舉例來說,過去履歷寫作的課程大多是提供概念與模板,但隨著AI普及,市場上也越來越多需求是希望「能不能講寫履歷的技巧結合AI」以及「都有AI寫了,為何還要寫履歷」的疑問。
因此,這時候主動去了解相關的工具與應用技巧,不只是為了跟上趨勢,更是為了回應市場的疑問、甚至超前一步建立解法。
再者,每一位老師的受眾輪廓與設計思路都不盡相同,透過學習別人的教學方式與架構,不但能反思自己的做法,也能觀察對方如何將市場新趨勢轉化為「學生聽得懂、用得上的內容」,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值得的投資。
就像從公司會計的角度,研發是「成本」,看起來在燒錢、短期不帶來收益,但從策略角度來看,研發是企業能否在未來活下來的關鍵。
沒有研發,就不會有新產品。
沒有新產品,一旦市場變了、消費者偏好變了、競爭對手超車了,公司就會被時代拋下。
自由工作者其實也一樣。
對我來說,今天的穩定,是建立在今天的市場;但市場從不等人,要能保持穩定,就得持續更新。
提升護城河,讓自己獨一無二
許多企業之所以願意投入大量資金研發,就是為了建立一種「自己有、別人沒有」的優勢。
當一個產品的入場門檻太低,就很容易被競爭對手取代,畢竟你會做的事,別人也學得會。
這時候,持續透過學習來優化你的產品組合、提高專業密度,就變得格外重要。
而這,正是所謂「護城河」的概念。
生活中有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例子:
很久以前,有個知名的手搖飲品牌北上開店,憑藉招牌口味一度造成轟動,開幕期間天天大排長龍。但沒過多久,市場上開始出現大量模仿的飲品,其他品牌紛紛跟進推出類似產品。這讓原本的品牌陷入苦戰,再加上後續沒有持續推出新產品,又爆出一些爭議,最終幾乎在台灣市場上消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沒有持續創新、沒有深化產品差異時,市場不只不會等,還會直接淘汰你。
學習,就像是在不斷地鑿深自己的護城河。
它不只是增加能力,更是你在競爭中保護自己關鍵優勢的方式。
例如,我學會運用 AI,不是為了取代自己,而是為了掌握「整合 AI 的思維框架」;我觀察其他講師的教學設計,不是為了抄襲,而是為了強化自己的內容結構與知識體系,讓教學更有深度、也更有彈性。
學習,不只是讓你多一個技能,而是讓別人難以取代你。
我在剛開始接案時,學得最快的一件事就是:「做了才有錢,不做就沒收入。」
這也讓我一度變得有點「勢利眼」,總覺得只有那些能立即變現的事情才值得做,不會馬上賺錢的學習、沒有立刻成效的知識、不確定產值的投資,全都被我默默地排除在行事曆之外。
但隨著接案的時間拉長,我開始出現一種卡關感:
不論是在設計講座、還是寫文章,常常覺得好像沒東西可以輸出,或是說出來的話,已經沒有什麼新意。
過去在公司上班,還會有新的任務、新的刺激可以學習,甚至公司會撥預算安排課程或內訓。但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雖然不再需要報帳,也不再被制度綁住,卻也沒有任何人替你規劃學習路線,更沒有人提醒你該升級了。
後來我才理解,自由工作者雖然沒有研發預算,但更需要研發精神。
學習,從來不是一種「多做可有、少做也行」的選項,而是這家公司能不能活得久、活得好的關鍵戰略。
那倒底該學些什麼呢?我會在下一集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