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不等於傳統」:一場思維的搖滾革命
在訪談一開始,王永慶語氣平和但語速飛快,彷彿按下錄音鍵那一刻,他就切換成了月琴上的即興演奏者,思緒如音符般湧現。
「什麼東西不等於傳統?文化不等於傳統。」
「文化是什麼?是生活的精華,是創意的累積,是不斷演進的過程。」
他用篤定又帶點玩味的語氣一再強調:文化不是只能守著過去走,它必須與時俱進、向外拓展。而藝術,正是這種演進的最佳載體。
他說,彈奏月琴的初心,從來不是要回到一個某種「古意盎然」的場景。他更想做的是,用這把來自古代、卻極具彈性的樂器,講述屬於現在、甚至未來的故事。

▎月琴,可以搖滾,可以K-POP,可以Doraemon
王永慶的演出經常讓人驚訝。「你竟然可以用月琴彈《Doraemon》?」訪問中我脫口而出。
「為什麼不?」他笑了,「我不是在想為什麼要彈,而是想為什麼不。Why not?」
這個簡單卻富含哲理的「Why not」幾乎成了他的創作信仰。不被侷限的態度、任性的音樂實驗、對「玩」的尊重與熱情,讓月琴在他手中變得不再只是恆春民謠的載體,而是能演繹Beatles、法國香頌、甚至K-POP節奏的全方位樂器。
▎「傳統是美學的基礎,但不是創意的天花板」
說起月琴的歷史,王永慶如數家珍。從先秦時期的彈撥樂器、到西域傳入的琵琶演化、再到中國古代「阮」的命名,他娓娓道來的每一段歷史,都透露出對樂器根源的尊重。
「傳統的東西一定要學,那是美學基礎。」
「但是,如果你學這些只是複製貼上,而不大膽向外拓展的話,那就太可惜了。」
他認為,「創新不是要對抗傳統,而是建立在傳統的根基上發展」。他喜歡引用古人,也不排斥現代語境,「就像搖滾樂,從一堆噪音開始,後來變成金屬樂、工業搖滾,現在看來很潮,但其實也是從不被接受到成為主流。」

▎梅蘭芳與布雷希特:一場藝術的東西交流
在王永慶眼中,藝術不是單一國族的文化遺產,而是跨時空、跨文化不斷碰撞融合的結果。他提到京劇大師梅蘭芳受到俄羅斯戲劇影響,進而啟發德國戲劇家布雷希特創立「疏離效果」理論。
「布雷希特看到梅蘭芳的表演,驚為天人,他不是沉浸在角色裡,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看表演,這才是真正的藝術。」
他強調,藝術從來不是單向流動的,而是「你影響我,我影響你」的共鳴與激盪。而這也是他玩音樂的方式:用月琴去「play」世界。
▎Play,不是「演奏」,是「玩」
王永慶說,在西方語境中,「play」音樂是「玩」音樂,不是「演」音樂、不是「操」音樂。那是一種輕鬆、自然、靈活甚至是隨性的姿態。
「我們不需要給每一件事都賦予使命感,不需要老是問『為什麼?』你問我為什麼要彈K-POP?我問你為什麼不?Why not。」
這樣的語言,帶有一種反身的自由,也充滿一種創作者的浪漫與放膽。

▎現場定目演出:月琴走進觀光人潮
王永慶未來的計畫,是讓月琴走入更現代的展演空間。他預計在西門町推行「定目劇」模式,像歌舞伎一樣,固定時間演出固定節目,讓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或在地年輕人,能夠自然地接觸到台灣文化與音樂。
「你說K-POP潮?我們也可以潮,只要你願意嘗試。」
目前他正在各地巡演,包括9月6日北投、9月21日萬華剝皮寮的表演,都是讓大家看見月琴「不只是月琴」的機會。
▎月琴,講的不只是音樂,而是人
在節目的尾聲,我問他,這麼忙,為什麼還要做新媒體、做網路節目、還要創業?
「不用問為什麼。你只要看到『新』這個字,就知道它不會一成不變。」
「它充滿了荊棘、冒險、挫敗、重來……這就叫『新』。」
對王永慶而言,「新」不是口號,而是生活本身。他把月琴帶入「新」的舞台、新的媒體、新的語境裡,也將文化推向未來的樣貌。而這一切的起點,不是因為「我一定要怎樣」,而只是因為:
「Why not?」
▎後記|藝術可以很酷,也可以很好玩
王永慶的語氣裡總是帶著輕鬆的玩笑,但那分玩笑背後,藏著的是對文化與創意最深層的尊重。他不執著傳統的外殼,卻極力保存傳統的內涵;他不刻意創新,但總能創出驚喜。王永慶與月琴的故事,正在用「Why not」的精神,奏出一曲屬於當代台灣的文化即興曲。
🎬藝術家的相關歷程:
南希的美好人聲創辦人 河岸留言行政總監 蔣勳吳哥之美節目企製 殷瑗小聚節目企劃 樂事美聲錄節目企劃主持
🪕 延伸關注
- Facebook粉專:月琴好好玩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9UDJt8NGN/?mibextid=wwXIfr
- 南希的美好人聲自媒工坊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CeiF5j4ZQ/?mibextid=wwXIfr
- 9/6 北投場演出
- 9/21 剝皮寮表演
- https://www.beitouplumgarden.taipei/eventCT.aspx?id=2235
- 地點:西門町定目劇場 積極籌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