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充滿不確定性,一個潛在的風險可能會讓整個專案脫軌。同時,如果我們交付的產品不符合預期,專案的成功也將大打折扣。這就是為什麼風險與品質管理是每個專案經理都必須掌握的技能。
1. 專案風險管理
專案風險是指一個可能發生,並對專案目標(如時程、成本、範疇或品質)產生負面或正面影響的不確定性事件。
步驟一:風險識別 (Identify Risks)
這是風險管理的第一步,目標是找出所有潛在的風險。
- 方法:
- 腦力激盪:與專案團隊、利害關係人共同討論。
- 文件審查:回顧過去專案的經驗教訓、專案計畫、合約等。
- 專家訪談:向有經驗的專家請教。
- 成果:風險清單(Risk Register)。這份清單會記錄每個風險的描述,例如:「由於關鍵技術人員離職,專案時程可能延遲一個月。」
步驟二:風險分析 (Analyze Risks)
一旦識別出風險,我們就需要對其進行分析,以確定哪些風險最值得關注。
- 定性分析:評估風險發生的機率(Probability)和發生的衝擊(Impact)。
- 工具:機率/衝擊矩陣(Probability/Impact Matrix)。將風險分類為高、中、低等級。例如:高機率/高衝擊的風險應優先處理。
- 定量分析:對高風險項目進行數值分析,估算其對專案的財務或時程影響。
步驟三:風險應對規劃 (Plan Risk Responses)
針對分析後的風險,制定應對策略。
- 應對負面風險(威脅)的策略:
- 迴避 (Avoid):改變專案計畫,以完全消除風險。例如:放棄使用不熟悉的新技術。
- 移轉 (Transfer):將風險的後果與責任轉移給第三方。例如:購買保險或外包給專業廠商。
- 減輕 (Mitigate):採取行動降低風險發生的機率或衝擊。例如:增加額外測試以減少程式錯誤的風險。
- 接受 (Accept):當無法或不值得採取行動時,選擇接受風險。可以設定應急儲備金以應對。
- 應對正面風險(機會)的策略:
- 開發 (Exploit):採取行動以確保機會發生。
- 分享 (Share):與第三方合作,共同把握機會。
- 強化 (Enhance):增加機會發生的機率或衝擊。
- 接受 (Accept):不需要採取任何行動,順其自然。
-------------------------------------------------------------------------------------------------------
2. 專案品質管理
專案品質管理包含所有確保專案滿足相關品質標準的流程。這不僅僅是交付一個沒有 Bug 的產品,更是要確保產品能滿足客戶的實際需求。
步驟一:品質管理計劃 (Plan Quality Management)
- 目的:定義專案團隊將如何實施品質政策。
- 關鍵內容:
- 品質標準:專案需要滿足哪些標準?例如:應用程式的載入速度必須在 3 秒內。
- 品質指標:用什麼來衡量品質?例如:每千行程式碼的缺陷數量。
- 品質保證與控制的流程:如何進行品質檢核?
步驟二:品質保證 (Quality Assurance, QA)
- 目的:確保專案流程與方法是正確的,以預防錯誤的發生。
- 活動:
- 流程審查:定期檢查專案的開發流程是否符合標準。
- 流程改進:根據審查結果,不斷優化工作流程。
- 內部稽核:確保專案團隊遵守組織的品質政策。
- 重點:品質保證是「預防性的」,它關注於「如何做」,以確保「做對的事情」。
步驟三:品質控制 (Quality Control, QC)
- 目的:檢視專案的可交付成果,以確保其符合品質標準。
- 活動:
- 測試:例如:軟體測試、功能測試。
- 檢視與審查:審閱文件、設計稿等。
- 檢查:檢查產品是否符合規格。
- 重點:品質控制是「檢測性的」,它關注於「結果」,以找出「做錯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