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六字釋」今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善導師「六字釋」今詮(象山慶25.6.14)

《觀經疏.玄義分》云:

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歸命為信,發願是願,名號即行,迴此「三資糧」向於極樂淨土,必得(彌陀攝受)往生。如是「六字三義」,乃《觀經疏》要義之一,能楷定古今:「十聲稱佛」具足「信願行」:又,南無是信願之「機」,阿彌陀佛是救度之「法」,六字名號為法體,本來具足信願行,眾生若至心稱名,機法相應,必得往生。本願念佛人,信受「彌陀為我成就不可思議之功德,納入名號,迴施於我」,《無量壽經》云:「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善導師《觀經疏》以機法二信之安心,導歸「稱名」之起行,而願生彌陀報土。蕅益師《彌陀要解》: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又言:「信願為前導,持名為正修。」信願乃乘佛力而往生,稱名即是落實之行,《靈峰宗論》云:

      淨土之訣,在信願行。此三非三,三只是一;此一非一,一必具三。

此義與前引善導師「六字釋」相合,所謂「十聲稱佛,願行具足」。法然上人引「六字釋」而論「諸行」、「念佛」二行得失, 成立「法體(如來)廻向」之義,故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皈命彌陀,念佛往生」,歸命必具「至誠、深信、迴願」三心,而成就「一心」,如天親菩薩《往生論》「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以此決定「捨自(機)歸佛(法)」,也就是轉依「他(佛)力」,信受、隨順,往生極樂,享有阿彌陀佛的果地功德。

    六字名號之釋,既是對(有願而無行)之「別時意」的楷定,亦是對「正定業」的詮釋。稱名具足信願行,故任何人不拘「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一向稱念,無不往生。

 善導師依世親菩薩《往生論》五念門,調整為「五正行」,分別對應於本/具五部書中,更於五念之「讚嘆門」別出「稱名」行,並含攝了「作願、迴向」二門,又增入五念所無的「讀誦」正行。比較言之,五念門以「作願、觀察」(止觀)為主,五正行以「稱名」(念佛)為重。《往生論》的作願門是「奢摩他/止」,觀察門為「毗婆舍那/觀」:曇鸞師《註》卻說「作願」是「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並將所觀察之極樂依正「三嚴29種」,從廣入略,結歸讚歎門的「一向專稱 南無阿彌陀佛」清淨句:「觀彼三種莊嚴……,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決定得生彼土,見佛證法身、成佛度眾生。曇鸞、善導二師是從佛力詮釋「五念門」的(他力)止觀,並結云:「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善導師《往生禮讚》依《觀經》而釋往生之「三心(安心)」及「五正行(起行)」。三心之「深心」,以「就人、就」為立信之途徑。後者開為「五正行」,也就是「一心專注」的讀誦、思想(觀察/憶念)、禮敬、口稱及贊歎供養;這五種行持,專而不雜,一致指向《淨土三經》與「極樂依正」的歸命往生。五正行又以「專念佛名」是唯一正定業,餘四者助業。善導師較具獨創性的是「稱名」與「讀誦」二行,一正一助,對應於「五部九卷」的《四帖疏》與《法事讚》;《四帖疏》詮釋《觀經》,《法事讚》轉讀《小經》;前者為「本疏」(教體)、解義、安心;後者為「具疏」(事用)、行儀、起行;以教導行,以行輔教,教行一致。

明.蓮池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韻>:

「六字真經」攝義多,總持一似唱也娑。自從驀直西方去,閒殺臺山指路婆。

 稱「南無阿彌陀佛」為六字「真經」,或乃區別於密教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總持是「以簡略的詞句,總攝其深廣的義理,生智慧,破無明」。「也娑」是《華嚴字母》第39,「一切法空」。唱「也娑」,入般若波羅蜜門,「宣說一切佛法境界」。往生成佛之路,就是一心信佛念佛,乘佛本願力而「驀直去」,不迂迴,不夾雜。六字名號是真實了義的佛經,總攝了眾多教理,稱念佛名,就似唱誦「也娑」,宣說「諸佛萬法的不可思議的(智慧)境界」;因此,只管「一心稱名,正念直來」,隨順「二尊之教」,踏上這條此遣彼喚的「二河白道」,無疑無慮,向西直去,命終必生西方極樂;如此簡明易行的「往生成佛」之道,萬修萬人去,就不須(勞)五台山禪婆子為我們另外指點「明心見性」的參禪之路了。《徹悟大師遺集》卷上: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法藏菩薩因地所發所修的就是「生佛同體,自他不二」之願, 乘眾生之「佛性」而成就一切佛果無漏業。乘(生佛)不二性,立(機法)一體願,以此功德,平等迴施於一切眾生;念佛眾生之若行若信,皆是彌陀清淨願心之迴施;以此同體/不二之果德, 同入一法句,總為六字名。眾生乘佛「本願」而稱佛「名號」,則往生淨土乃自然之所牽。

    「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心歸命無量光/壽如來;歸順(釋迦、彌陀)二佛之命,就是回應阿彌陀佛「歸去來兮」的呼喚。眾生在娑婆六道起惑造業,長劫枉受輪迴之苦,永無出離之緣(機);若能信受彌陀救度,乘彼願力,往生極樂,就與阿彌陀佛同享無量壽(法);這「二尊、二邊、二信」,因「歸命」而總結為「一佛一法一淨土」。眾生是往生歸去,彌陀是接引歸來。眾生是信機而厭穢,信法而欣淨;彌陀乃應機而施教,說法而勸請,各有去來,終歸於淨土團聚。

    眾生雖發願往生,也須知阿彌陀佛的因地願行及極樂淨土的由來,也就是因行果報的內容,於「如來如去,不來不去」之中,成就報身與淨土的莊嚴,為眾生指方立相,光號攝取,所謂「無去來(理)中事宛然」。宋譯《莊嚴經》云:「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如」是實相、第一義,「來」是示現於娑婆(或極樂);過去諸佛,超三界,了生死,乘真如之道而去涅槃,成佛果。「如去」是上成佛果(自利),「如來」是下化眾生(他利),諸佛不離亦不住於涅槃,從如而來,又歸於如。眾生雖發願往生,也須知阿彌陀佛的因地願行及極樂淨土的由來,也就是因行果報的內容,於「如來如去,不來不去」之中,成就報身與淨土的莊嚴,為眾生指方立相,光號攝取,所謂「無去來(理)中事宛然」。宋譯《莊嚴經》云:「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如」是實相、第一義,「來」是示現於娑婆(或極樂);過去諸佛,超三界,了生死,乘真如之道而去涅槃,成佛果。「如去」是上成佛果(自利),「如來」是下化眾生(他利),諸佛不離亦不住於涅槃,從如而來,又歸於如。

    阿彌陀佛以「光明/名號」之無量功德而攝受眾生;以此之故,乃有凡夫的往生成佛及還來度眾,一往一還、一去一來,皆須仰憑阿彌陀佛的大悲弘誓之力。《觀經疏》:

  「如意」者有二種:一者如「眾生」意,隨彼心念,皆應度之;二者如「彌陀」之意,五眼圓照,六通自在,觀機可度者,一念之中,無前無後,身心等赴,三輪開悟,各益不同也。

極樂世界在「西方」,阿彌陀佛「現今」說法,這對於「住心取境,著相求佛」的眾生,其方位與時態很具體、很明確而可欣向;順眾生之性,令其身心有所依憑,而落實於「信、願、稱名」,平生業成而安心,命終佛迎而往生。

若就善導大師《往生禮讚》之「安心→起行→作業」,先得安心,依序漸進而有起行、作業,歸止於極樂,安住而不動,則不再六道輪迴。安心就是三心,攝歸於「意」業之信心、「口」業之稱名,心口相應,內外一如,必能乘佛願力,往生淨土。乃至於三心歸一(信)心,更以行立信,以行滿願,而只管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總括機法之信與歸命之安也。

 「一心歸命」是念佛人生命與信仰的託付;也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呼喚、光明的攝取;生佛感應而濃縮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往生論註》云:

  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龍樹菩薩《易行品》: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日.顯意上人《竹林鈔》

一心歸命者,行住坐臥,身口意業,或寤或寐,皆乘於「阿彌陀佛者,則是其行」之願力船,淨土「無生之彼岸」無不到,……善導和尚釋本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之文,唯言「稱我名號」,……淨土一門者,以「歸命」之一心為正因,「阿彌陀佛」之願力為強緣故,「名號」之法體,具足願行之道理也。

以他力三心而歸一心,以「己命歸於佛命」,是把世俗(虛假無常)的生命,轉託於阿彌陀佛的救度,其中有佛的招喚,也有我們的回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歸(一心歸命)與所歸(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融為一體,淨土宗三經及歷代祖師論著,千叮萬囑、千勸萬請,就這麼一以貫之曰「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具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念佛人每日的生活,隨忙隨閒,在心在口,三句不離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既出,能所一體、萬事具備,無欠無餘,現代禪李老師云:

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南無阿彌陀佛—當這樣唸出時,不知也不覺人生還有什麼事要做,甚至宛若癡獃,沒意識到世間的存在。……一切障礙,南無阿彌陀佛;得念失念,南無阿彌陀佛;成法破法,南無阿彌陀佛;智慧愚痴,南無阿彌陀佛;……諸戒定慧及淫怒痴,南無阿彌陀佛;眾生國土,南無阿彌陀佛;地獄天宮,南無阿彌陀佛;有性無性,南無阿彌陀佛;一切煩惱,南無阿彌陀佛。

十萬億佛土之外的西方極樂,只是阿彌陀佛(指方立相)的所在之一。而眾生的歸命,雖在娑婆人間,卻不能障礙「眾生與彌陀」的感應、往來,因為歸命與往生,是靠佛之大悲大智本願力。

    念佛人若於諸佛的「福滿智圓,三業清淨」,有所仰知,即是法深信;又於眾生「福薄智淺,三業濁惡」,有所自覺,則為機深信。機法二信中有厭穢欣淨之心,依此而專稱佛名,具足往生三資糧:信(領納於心,入心為信)、願(發表於口,出口成願)、行(實踐於身,動作為行),就是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眾生一心歸命而稱念佛名,皆可蒙佛救度,往生極樂,此即「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意也。

如上所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代表了念佛人生活與學佛的一切內涵及行為,乃至圓成了諸佛經教的一切開示重點與結論,「六字名號」具足彌陀的無量功德,永恒不變;也總攝行者的「信願行」,畢命為期;每個人依其根機而一心稱念即可,「信者信此,行者行此」。佛的清淨心、凡夫的煩惱心,機法一體,《往生論註》:

「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也。譬如火從木出, 火不能離木也。以不離木故,則能燒木;木為火燒,木即為火也。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彼此不相捨離,這就是「佛/凡相憶」,就是「入我/我入」,善導師六字釋,可歸結於一專稱佛名之正行云: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 佛願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3會員
330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5/19
臨終「方訣」與「行法」(象山慶25.5.13)     從印度傳譯的《佛說無常經》有「臨終方訣附」,先描述娑婆凡夫的習性,總是貪求五欲而多造惡,不行善,臨終種種苦來逼,此時無力(善業)自救,後悔莫及。自業自受(勝因生善道 惡業墮泥犁),家親眷屬自顧不暇,也不能互相替代。 常求諸欲境 不行於善事
2025/05/19
臨終「方訣」與「行法」(象山慶25.5.13)     從印度傳譯的《佛說無常經》有「臨終方訣附」,先描述娑婆凡夫的習性,總是貪求五欲而多造惡,不行善,臨終種種苦來逼,此時無力(善業)自救,後悔莫及。自業自受(勝因生善道 惡業墮泥犁),家親眷屬自顧不暇,也不能互相替代。 常求諸欲境 不行於善事
2025/05/12
一句彌陀作大舟(象山慶25.5.8) 明.蕅益大師(1599—1655)三十歲,在江西「龍居寺」(馬祖道一),掩關閱藏,遇到未出家的何惺谷,他讀了蕅祖〈白牛十頌〉,大為喜悅;對有關《楞嚴經》「耳根圓通」,互相切磋,破格大諍,蕅祖與他共締千古之盟。他為人或許太勁挺,「為法門每觸時忌,為道友每忘自身」
Thumbnail
2025/05/12
一句彌陀作大舟(象山慶25.5.8) 明.蕅益大師(1599—1655)三十歲,在江西「龍居寺」(馬祖道一),掩關閱藏,遇到未出家的何惺谷,他讀了蕅祖〈白牛十頌〉,大為喜悅;對有關《楞嚴經》「耳根圓通」,互相切磋,破格大諍,蕅祖與他共締千古之盟。他為人或許太勁挺,「為法門每觸時忌,為道友每忘自身」
Thumbnail
2025/05/06
信為道源功德母,念佛乃是成佛因(象山慶25.5.6)     《六十華嚴‧賢首菩薩品》:「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一切學佛人常聽常說的法語。然而,一般人又說佛法是「智慧」之教,因此,《大智度論》整合「信、智」的關係而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兩者似有先後,而不能偏廢。如《
Thumbnail
2025/05/06
信為道源功德母,念佛乃是成佛因(象山慶25.5.6)     《六十華嚴‧賢首菩薩品》:「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一切學佛人常聽常說的法語。然而,一般人又說佛法是「智慧」之教,因此,《大智度論》整合「信、智」的關係而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兩者似有先後,而不能偏廢。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第九拜 禮佛現光《拜文》【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第九拜 禮佛現光《拜文》【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為令眾生實修自利利他,累積福報,觀音山 舉辦「《妙法蓮華經》祈福除障法會」,法會當日,同時恭請慈悲 龍德上師傳授八關齋戒。希望大家一起來親自參與全球直播連線,加入千人誦經的行列,了解為什麼數千年來皆對本經如此的推崇,將本經奉為「經中之王」,親自接受本經殊勝的加持,必能業消福生。
Thumbnail
為令眾生實修自利利他,累積福報,觀音山 舉辦「《妙法蓮華經》祈福除障法會」,法會當日,同時恭請慈悲 龍德上師傳授八關齋戒。希望大家一起來親自參與全球直播連線,加入千人誦經的行列,了解為什麼數千年來皆對本經如此的推崇,將本經奉為「經中之王」,親自接受本經殊勝的加持,必能業消福生。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經文: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導讀: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段經文,玄奘法師譯作:「善現!若如是說,如來、
Thumbnail
※經文: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導讀: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段經文,玄奘法師譯作:「善現!若如是說,如來、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觀音山法會-觀世音菩薩聖誕四日祈願法會!邀請全球大眾共同持誦〈六字大明咒〉、「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及響應放生、護生善行等,把握殊勝因緣廣修眾善,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福之人。登記:除障祿位/超薦蓮位,護持薈供供品,觀音山保育放流。
Thumbnail
觀音山法會-觀世音菩薩聖誕四日祈願法會!邀請全球大眾共同持誦〈六字大明咒〉、「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及響應放生、護生善行等,把握殊勝因緣廣修眾善,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福之人。登記:除障祿位/超薦蓮位,護持薈供供品,觀音山保育放流。
Thumbnail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前言:   此分宜和〈無為福勝分第十一〉合在一起看,再與〈依法出生分第八〉對比做參照。須菩提
Thumbnail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前言:   此分宜和〈無為福勝分第十一〉合在一起看,再與〈依法出生分第八〉對比做參照。須菩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