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漢以前,並沒有中華、夷狄的二元世界印象
1.漢朝在武帝即位之前,其實都是匈奴的附屬國,必須對其定期進獻貢物及公主,來換取和平。由於中國史學者將其視為屈辱,而不同意這一點,但「就客觀事實而言應該是沒有第二種可能」
2.在秦漢以前,並沒有中華、夷狄的二元世界印象,這種設定都是相當後期才有的事情,是書寫者「將現在的印象反投射到過去」,才導致的可怕誤會。像不論周或是秦,他們的起源地都位於西戎範圍,明顯都是西戎的後代
3.後來是晉文公的重耳,他的流亡經歷也能佐證這一點:他在被晉國追捕的十九年間,第一站去的地方卻是「狄國」,也就是北狄。狄國是重耳母親的出身國,重耳也就具有狄國狐氏的血脈。狄國既然能與他國彼此通婚,便代表它是當時和春秋各國相當接近的存在,依據史料,「絕對不會認為它是屬於塞外等區域」
4.後人在用「中華假想意識世界」觀看《史記》時,常會把秦亡後的歷史描寫成楚漢相爭,然而實際上他們都漏了一個人,即是冒頓單于。在司馬遷的筆下,並不見有草原和中原的那種界線,正好相反,司馬遷是把劉邦、項羽、冒頓三個人並列在一起寫的,而這一點卻被後人給倒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