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遇見數位殘影|在真實與虛擬之間重構創作倫理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數位殘影:藝術的多重存在狀態

當一件作品同時存在於畫廊牆面、網頁頁面與區塊鏈帳本,真實與虛擬的界線變得模糊。這些「數位殘影」並非作品的副本,而是它在不同介面、不同觀者心中留下的多重足跡。每一個觀看,都可能改寫它的意義;每一次轉售,都可能重塑其價值。數位化帶來流通便利,卻也孕育新的倫理疑難:作品究竟歸誰所有?原作與複製的界線又該如何定義?

版權與真偽:區塊鏈的承諾與迷思

區塊鏈被譽為解決藝術品真偽與版權問題的利器,因其「防竄改」與「可追溯」特性,讓每一次交易都留痕可查。然而,這項技術的普及也催生了新的困境:一方面,偽造的NFT仍可透過複雜手法鉤稽;另一方面,原創者的勞動残影,可能被轉為財務投機工具。當創作以「稀缺性代幣」形式存在,藝術本身的開放性與共創精神,是否被科技巨頭與投資機構重新框架為金融商品?

市場暴潮下的勞動剝削

當NFT市場一片繁榮,許多藝術家投入大量時間製作數位作品、撰寫智能合約、管理社群,卻未必能在價格波動中獲得合理回報。平台抽成、轉售權利與智慧合約設計,都可能成為新的剝削機制。與實體畫廊相比,數位生態看少了地面支援、展場工作與實體物流,卻增加了24/7的線上社群維運與市場監控,藝術家的「可見勞動」被隱藏的身心成本也變得更難估算。

元宇宙中的展覽:虛擬空間的詩意與困境

越來越多機構將展覽搬進元宇宙:3D虛擬畫廊、沉浸式VR裝置、AI導覽機器人⋯⋯這些新場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互動體驗,觀者可隨意縮放、飛越、改變視角,彷彿進入藝術的內部註腳。然而,當每個人都能創建私人展廳,公共性與策展權威也面臨挑戰:誰有權定義正統?如何保障觀眾的隱私與安全?而元宇宙中心理距離的消融,是否也讓藝術的審視深度反而被淺嘗即止所取代?

重構創作倫理:從工具崇拜到反思自覺

面對數位工具的誘人光環,藝術家與策展人需謹記:科技只是延展創作的手段,非創作本體。重構創作倫理,首先要從「工具崇拜」中跳脫,將批判性思考帶入使用流程:在上鏈前思考版權設計,在設計用戶介面時考量數據隱私與包容性,在策展VR展覽時設計身心舒適的互動節奏。唯有如此,才能讓新技術成為藝術自主性的加分項,而非枷鎖。

讓殘影成為照見未來的碎片

數位殘影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它讓藝術的流通超越時空限制,也逼迫我們重新審視創作與市場、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微妙關係。當代藝術若能在這場轉向中,保有對技術與市場的詩意質疑與哲思反思,便能在殘影中,照見一條通往更具自主性與共創性的未來之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另一個維度的展場
0會員
18內容數
|在表象之外,持續觀看與書寫的工作| 我們不只談作品,更關心它們如何生成、被觀看、被選擇。 藝術不是解答,而是一種長期的凝視。 如果你也在尋找能深入討論的片刻,歡迎來這裡坐一會。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當生成式藝術及其展覽所耗費的材料被認定為非藝術後,面對「生成式創作是不是藝術?」的質問,或許,該給出否定的答案。可拋棄並無限次地再製的特性,令每次生成出的內容都是廢棄物,都不是藝術,卻也因此,在美術館內起到過往作品無法達到的成效——將藝術從美感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當生成式藝術及其展覽所耗費的材料被認定為非藝術後,面對「生成式創作是不是藝術?」的質問,或許,該給出否定的答案。可拋棄並無限次地再製的特性,令每次生成出的內容都是廢棄物,都不是藝術,卻也因此,在美術館內起到過往作品無法達到的成效——將藝術從美感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當「跨界」變成流行術語;而藝術淪為藏家追捧的價碼?印尼藝術家薩伊夫.加里波第(Syaiful Garibaldi)以壓克力彩繪畫、雷射刻印以及大型裝置等多元面相的創作「之間」(In Between),呈現獨具的藝術視野,同時令人感悟藝術之於當代的社會責任,和人類面對永續思考的提問。
Thumbnail
當「跨界」變成流行術語;而藝術淪為藏家追捧的價碼?印尼藝術家薩伊夫.加里波第(Syaiful Garibaldi)以壓克力彩繪畫、雷射刻印以及大型裝置等多元面相的創作「之間」(In Between),呈現獨具的藝術視野,同時令人感悟藝術之於當代的社會責任,和人類面對永續思考的提問。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Thumbnail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我們的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圓滑。 社群的頭像、手機的弧度,就連個性也是。 在自媒體時代因為言論、目光,稜角磨平的速度越來越快。審美也在不經意間被流量影響。過於尖銳的言論,即便是事實也容易被炎上,好一點則是被滑走不被關注,隨時會出現叮嚀 「疑有不適的內容,請謹慎觀看」。
Thumbnail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我們的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圓滑。 社群的頭像、手機的弧度,就連個性也是。 在自媒體時代因為言論、目光,稜角磨平的速度越來越快。審美也在不經意間被流量影響。過於尖銳的言論,即便是事實也容易被炎上,好一點則是被滑走不被關注,隨時會出現叮嚀 「疑有不適的內容,請謹慎觀看」。
Thumbnail
六、文化資產的結構   筆者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工作,透過調查研究、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到重新賦予文化資產生命的過程,何謂文化資產的結構?   第一,何謂文化資產之象徵?文化資產不管有形或無形,都具有有形、實在、物理的部分,如:聲音透過空氣振動傳遞。都具有想像的部分,如:成雙法則,一方
Thumbnail
六、文化資產的結構   筆者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工作,透過調查研究、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到重新賦予文化資產生命的過程,何謂文化資產的結構?   第一,何謂文化資產之象徵?文化資產不管有形或無形,都具有有形、實在、物理的部分,如:聲音透過空氣振動傳遞。都具有想像的部分,如:成雙法則,一方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動物世界所沒有的,正是利用不同符號(形式)表達同樣願望和思想的能力,即掌握原初表達或意義的特定功能,並將文化視為對象。符號是意義與知覺的圖示性結合;透過符號的抽象化、象徵作用,區分了真實與可能,為可能性創造空間,並指向物理之外的意義。人類透過行動,在文化的兩面性中,成為真正意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動物世界所沒有的,正是利用不同符號(形式)表達同樣願望和思想的能力,即掌握原初表達或意義的特定功能,並將文化視為對象。符號是意義與知覺的圖示性結合;透過符號的抽象化、象徵作用,區分了真實與可能,為可能性創造空間,並指向物理之外的意義。人類透過行動,在文化的兩面性中,成為真正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