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不沾,除了加油之外,大概會聽到這些原理。簡單的說就是表面很多微孔降低接觸面積。荷葉效應比較複雜一點,它不單純是物理現象!不過這三種處理的確有共通處,就是微孔。
為什麼水珠在鍋子上面滑來滑去等於不沾?
為什麼你認為煎蛋不沾代表其他食材都不沾?
為什麼你認為微孔會不沾而不是更沾黏?
這個議題難一點,我們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你認為的光滑不一定真的光滑!你認為的粗糙不一定是粗糙。我們把"沾黏"這件事情定義成"物質分子受到其他因素影響而轉變結合"那就必須把眼光放到"奈米、微米"來討論這件事情。
你眼睛看的到的洞,看的到的凹槽都太大了,跟今天說的物理不沾完全沒有關係,唯一功用就是"儲油"!相對的,你看到的平整也不一定是真平整。
理想的洞,就是小到空氣能進去,其他物質進不去。大概就是奈米級的孔洞。有點像人躺在針床上面,只要孔洞夠多夠密,人可以躺在針床上面沒問題。這些微孔有一些公用,儲油、儲空氣、降低接觸面積,所以不沾黏。
理論說完說現實,你為什麼認為微孔可以永久保持不阻塞?你為什麼認為微孔可以儲油而不是油碳化附著於微孔裡?你為什麼會認為刷洗的過程中微孔不會被破壞?簡單的結論就是,效果不持久,不沾容易失效,髒汙還很難清洗。重點是真正要加工出有不沾效果的微孔並不容易。
這依然是一篇希望大家思考的文章!多孔性的表面非常適合添加潤滑油,多認識一些原理,幫助你面對不同狀況可以執行最好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