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前一天晚上讀了一本書,隔天想跟朋友分享,卻發現內容幾乎忘光;
或者明明每天自學英文,上課也很認真,但遇到外國人時,腦袋一片空白,只擠出「Uh… Hi…」,話卡在喉嚨,心裡滿是挫折。
別擔心,學習不是靠蠻力,而是需要「策略」。
所謂謀定而後動,三思而後行。今天我想跟你分享三個關鍵:
記憶的三大步驟與七大要素、殘差學習、以及新手快速成為專家的方法。
---
一、記憶三大步驟與七大要素
記憶,就像吃飯。
你先「咬下去」(編碼),再「消化吸收」(儲存),最後在需要時「釋放能量」(提取)。
那麼,要怎麼讓這三個步驟更高效?答案就是——七大要素。
1. 轉化:
舉例,你要記「23487」這串密碼。
如果只是硬背,很快就忘。
但當你把它轉化成一句話:「23號喬丹,像87一樣白痴」,數字瞬間有了畫面和趣味。
2. 情感:
還記得考試的那次嗎?
你以為自己要滿分,結果錯了一題,氣得牙癢癢。
雖然其他題目都忘了,但那一題,永遠烙印在腦海。
因為帶有情緒的記憶,會深刻百倍。
3. 想像:
背歷史事件時,不用死記年份。
例如「甲午戰爭」,你可以想像:某天午餐,在中餐館卻吃著日式料理。腦袋浮現畫面,瞬間記住「中日甲午戰爭」。
4. 形象化:
幾何題很抽象?不如畫一張圖。
三角形的角度、長度,一眼看清,比死背文字快得多。
5. 聯想:
救護車 ambulance,可以諧音成「庵不能死」。
有點搞笑,但偏偏就記得牢。
6. 邏輯:
比如「植物缺鐵會黃化」。
與其死背,不如理解:葉綠素需要鐵,缺鐵就沒法合成,葉子自然會變白。
7. 定位:
想想你家客廳,沙發在哪裡、電視在哪裡,一清二楚。
這就是大腦的「空間優勢」。
把知識放進熟悉的路線中(記憶宮殿法),回想時就像走一趟熟悉的路。
---
二、殘差學習——補足與目標的差距
學習不是全盤重來,而是找到「差距」,針對性加強。
想像你準備考多益,目標800分。
不需要從 ABC 重學,你只要補強弱項。
就像拉弓瞄準靶心,射中關鍵區域,就能高效達標。
這也會逼你建立「回饋機制」。
每次模擬測驗,你會立刻看見還差多少,這種「差距感」會驅動你更專注。
不是瞎忙,而是精準前進。
---
三、新手快速變專家
專家不是天生的,而是靠策略養成。
1. 微分法——拆解細節:
比如學跳舞,你看 YouTube 的舞蹈影片,放慢動作,一步一步拆解。手怎麼擺、腳怎麼踩,都被你抓到。這就是分析專家的細節。
2. 多樣化學習:
學英文單字時,不只是死背。
你可以聽一遍、寫句子、在影片裡找出它、再讀出聲。
多角度刺激,大腦更容易刻印。
3. 輸出反饋:
學到的東西不要只放在腦裡。
比如讀完一本書,就用自己的話講給朋友聽,或錄個短影片分享。
如果你能解釋清楚,代表你真的懂了。
---
總結
學習,不只是記憶,而是運用策略。
把記憶的七要素用起來,用殘差學習鎖定差距,再用專家思維練習與輸出。
這樣,你會發現——學習不再是死背,而是變成一種能駕馭的能力。
那麼,你最近最想在哪一個領域,成為專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