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職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與其教治,別其等,正其位。國有大事,則率國子而致於大子,唯所用之。若有甲兵之事,則授之以車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軍法治之,司馬弗正。凡國之政事,國子存游卒,使之修德學道,春合諸學,秋合諸射,以考其藝而進退之。
2. 注釋
1. 庶子官:周代掌管貴族子弟的官職。
2. 卒:這裡指人員、群體。
3. 戒令:法令與約束。
4. 教治:教育與治理。
5. 大子:指太子,國之儲君。
6. 唯所用之:聽從太子調用。
7. 甲兵:兵甲、軍事。
8. 車甲:兵車與甲胄。
9. 卒伍:士卒的編制、隊伍。
10. 有司:專責的官吏。
11. 司馬弗正:不由司馬官統管。
12. 存游卒:讓年輕子弟留在遊學的群體中。
13. 修德學道:修養德行、學習大道。
14. 春合諸學:春季集合在學校考核學業。
15. 秋合諸射:秋季集合進行射禮考核。
16. 進退之:根據表現決定升降去留。
3. 白話文
古代周天子的官制中設有「庶子官」。這個官職掌管諸侯、卿、大夫、士的庶子所組成的隊伍,負責頒布命令、施行教育治理,區分他們的等級,並且安排他們的位置。國家有重大事情時,就率領國子歸屬於太子,由太子調用。如果遇到軍事行動,就分派給他們兵車和甲胄,編組士卒,設置專責官吏,依軍法治理,而不由司馬來管轄。凡是國家政事,讓國子們留在遊學的隊伍裡,使他們修養德行、學習大道。春天集合於學校檢驗學業,秋天集合於射禮考核武藝,根據他們的表現來決定升退。
4. 總結
此段說明周代「庶子官」的職責,主要是教育、訓練並管理貴族子弟,既有文化教育(春合學),也有軍事訓練(秋合射),同時在國家政務和軍事中發揮作用。
啟示
教育與軍事並重,培養全方面人才。
制度嚴謹,依德行與才能決定升退。
重視年輕一代的養成,以確保國家長治久安。
二、
1. 原文
諸侯燕禮之義:君立阼階之東南,南鄉爾卿,大夫皆少進,定位也;君席阼階之上,居主位也;君獨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適之義也。
2. 注釋
1. 諸侯燕禮:指諸侯在宴會時的禮儀。
2. 阼階:東階,古代天子、諸侯的正階。
3. 南鄉:面朝南方而立,古代尊位的方位。
4. 少進:稍稍向前進。
5. 定位:分別站在各自應有的位置。
6. 席:指坐席、席位。
7. 居主位:指在宴會中居於主人的位置。
8. 特立:獨自站立。
9. 莫敢適之:沒有人敢隨意靠近或冒犯。
3. 白話文
諸侯宴會的禮義是:君主站在東階的東南方,面向南方,卿士們稍微向前站立,各自歸於定位。君主在東階上設席,處於主位。當君主獨自登上席位站立時,他面向西方,表示獨自尊嚴的姿態,沒有人敢隨意靠近。
4. 總結
這段文字說明了諸侯在宴會中禮儀的位置與象徵,透過站位與面向來表達尊卑秩序與主人的尊嚴。
啟示
古代禮儀透過空間位置彰顯尊卑。
主人獨立於席位,象徵威嚴與不可侵犯。
社會秩序藉由禮儀形式得以維護與強化。
三、
1. 原文
設賓主,飲酒之禮也;使宰夫為獻主,臣莫敢與君亢禮也;不以公卿為賓,而以大夫為賓,為疑也,明嫌之義也;賓入中庭,君降一等而揖之,禮之也。
2. 注釋
1. 設賓主:設置主人與賓客的禮節。
2. 宰夫:古代掌管飲食之官。
3. 獻主:在宴飲中主持獻酬的角色。
4. 亢禮:平等相禮,與君主平起平坐之意。
5. 公卿:高位的大臣。
6. 大夫:次於公卿的官員。
7. 為疑:為了避免嫌疑。
8. 明嫌之義:表明避嫌的道理。
9. 中庭:庭院的中央。
10. 降一等:下移一級臺階或位置。
11. 揖:拱手行禮。
3. 白話文
設置賓主,是飲酒宴會的禮儀。讓宰夫擔任獻主,是為了避免臣子與君主平等相禮。不以公卿為賓,而選擇以大夫為賓,是為了避免疑嫌,表明避嫌的道理。當賓客進入庭院中央時,君主降下一等位置拱手行禮,以示對賓的尊敬。
4. 總結
這段文字闡述了宴會中賓主安排與避嫌的禮儀,既彰顯尊卑,又避免君臣之間失於分寸。
啟示
君臣之間應恪守分際,不可失禮。
宴飲之禮中重視避嫌,以維護尊卑秩序。
尊重賓客同時,也要兼顧政治禮制的周全。
四、
1. 原文
君舉旅於賓,及君所賜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禮也;君答拜之,禮無不答,明君上之禮也。臣下竭力盡能以立功於國,君必報之以爵祿,故臣下皆務竭力盡能以立功,是以國安而君寧。禮無不答,言上之不虛取於下也。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功,然後取其什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匱也;是以上下和親而不相怨也。和寧,禮之用也;此君臣上下之大義也。故曰: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
2. 注釋
1. 舉旅:舉行宴會儀式。
2. 賜爵:君王賜酒爵給賓客。
3. 再拜稽首:古代隆重的禮節,雙手著地,頭觸地。
4. 升成拜:拜後再起身完成禮節。
5. 明臣禮:表明臣下對君的恭敬之禮。
6. 答拜:回禮。
7. 爵祿:爵位與俸祿。
8. 什一:古代田賦制度,取收穫的十分之一。
9. 和寧:上下和樂安定。
10. 燕禮:宴飲之禮。
3. 白話文
在宴會中,君王舉行儀式向賓客敬酒,或賜爵給臣下,臣下必須下拜再稽首,起身後完成禮節,這是臣子的禮。君王回拜,表示沒有禮而不答,這是君上的禮。臣下竭盡心力為國立功,君王必定以爵位俸祿回報,因此臣下都致力於竭盡所能以立功,國家因此安定,君主也安寧。禮無不答,表示君主不會白白取用臣下的付出。君主必須以正道治理人民,人民依從而有功,然後君主才取其什一的稅收,於是上有所用而下不匱乏。這樣上下和睦親善,不會相互怨懟。和睦安寧,就是禮的功用,這便是君臣上下的大義。所以說,燕禮的意義在於彰明君臣之間的關係。
4. 總結
此段說明燕禮中君臣互動的核心精神:臣子以禮盡忠,君主以禮答之,並以爵祿作為回報,從而形成上下和睦的局面。
啟示
君臣之間的互動應有互答,不能單向索取。
君主應以正道治民,百姓自會盡力而為。
上下和親、彼此不怨,正是禮的價值所在。
燕禮彰顯的不僅是宴飲形式,更是政治大義的體現。
五、
1. 原文
席,小卿次上卿,大夫次小卿,士、庶子以次就位於下。獻君,君舉旅行酬;而後獻卿,卿舉旅行酬;而後獻大夫,大夫舉旅行酬;而後獻士,士舉旅行酬;而後獻庶子。俎豆、牲體、薦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貴賤也。
2. 注釋
1. 小卿次上卿:小卿的席位排在上卿之後。
2. 大夫次小卿:大夫的席位排在小卿之後。
3. 士、庶子:士與貴族庶出的子弟,依次排在大夫之後。
4. 獻君:向君主奉獻祭品或酒食。
5. 舉旅:舉行旅酬之禮,即集體性的回敬禮。
6. 俎豆:古代祭祀或宴饗所用的食器。
7. 牲體:祭祀或宴饗所用的牲畜體。
8. 薦羞:進獻的食物。
9. 貴賤:尊卑高低的等級。
3. 白話文
宴席上,座次安排是:小卿坐在上卿之後,大夫坐在小卿之後,士與庶子依序排列在更下的位置。先向君主獻酒,君主舉行旅酬;然後向卿獻酒,卿舉行旅酬;再向大夫獻酒,大夫舉行旅酬;接著向士獻酒,士舉行旅酬;最後才向庶子獻酒。至於祭品、器皿、牲畜與進獻的食物,也都依照身分貴賤有所差等,用以彰顯尊卑等級。
4. 總結
此段闡述宴席中座次安排、獻酬次序及食物祭品的等差,目的在於彰明尊卑,確立貴賤分明的秩序。
啟示
社會秩序須透過禮儀來維繫。
尊卑有序,方能保障制度的穩定。
饋獻與酬答,不僅是飲食,更是象徵上下有禮。
等差制度體現了古代「禮」在政治與倫理秩序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