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許多人,管理職位做著做著,能力反而退化了。這不是因為變懶了,也不是缺乏經驗,而是我們徹底失去了「先幹再說」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恰恰是你當年得以升職的關鍵。
從「行動者」到「思考者」的陷阱
回想一下剛踏入職場的時候,我們面對問題的第一反應是不是:「我們試試看,先做起來再說!」哪怕方案不完美,也敢先邁出第一步。但當我們成為管理者後,一切都變了。
- 角色變了:從自己動手做,變成了讓別人去做。思維變了:從快速執行,轉向了統籌規劃。目標變了:從大膽試錯,變成了極力規避風險。
這種轉變本身無可厚非,但問題是,久而久之,我們開始沉迷於分析、評估、開會、寫PPT、了解目標、協調資源,卻漸漸忘了最有價值的,往往是那個小小的行動。我們變得越來越擅長準備,卻越來越不敢開始。
為什麼我們會變得不敢動手?
這並不是我們不想做,而是被幾個因素給絆住了:
- 責任壓力:身為管理者,我們要為團隊的績效、資源分配甚至戰略方向負責。一旦出錯,影響面太大。這會讓我們本能地選擇「等」,等資訊更充足、等方案更完美、等所有人都達成共識。結果呢?行動的黃金期早就錯過了。脫離第一線:長期不親自下場執行,我們對細節、流程、用戶反饋的感知力就會直線下降。我們開始高估準備的成本,低估執行的速度;高估行動的風險,低估行動的收益。我們不是變得不專業,而是太久沒動手,已經忘了動手給予反饋的感覺。身份認同固化:一旦我們從內心深處認定「我是決策者,不是執行者」這個身份,就會本能地迴避動手的行為,覺得親自寫文案、跑客戶、做測試是「降級」,是不務正業。但我們恰恰忘了,越做管理,越要具備隨時能回到第一線的能力。
失去行動力,對團隊的傷害有多大?
如果你長期被這些因素拖著,就會變得想太多、動態少,整個團隊也會受到負面影響:
- 創新力退化:真正的創新來自團隊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而不是管理者一份完美的計畫。你越是等「萬事俱備」,機會就越和你擦肩而過。團隊活力減弱:如果你總是「再想想」、「再看看」,整個團隊就會養成一種「等指令」的被動文化。沒人敢試,沒人想試,團隊自然就變得僵化遲鈍。決策脫離現實:如果你長期遠離第一線,就很容易制定出「紙上談兵」的策略。你定的方向可能根本跑不通,你設的目標第一線團隊也可能根本接不住。你自己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一個「空心管理者」。
如何重建「先幹再說」的能力?
這絕不是讓你天天退回第一線去幹執行,而是讓你重新找回那種動手解決問題的本能。這裡,我給你總結了3個非常實用的方案:
- 定期下場幹活:每週留出一個「動手日」,主動參與第一線專案,哪怕只是短期、小範圍的一件事也可以。你的目的不是去做指導,而是去感受、去重建你對執行細節的敏感度。設定最小行動單位:面對一個新專案,不要一開始就追求完整的方案。先問自己:「能做的最小一步是什麼?明天就能啟動的那件事是什麼?」然後當場定下來,立刻就去做。
- 建立快速試錯機制:在團隊推行「一周實驗」。任何的新點子,都允許用一周的時間先去嘗試。失敗了不追究責任,成功了就快速放大。你要把試錯重新定義為「收集資訊」的過程,而不是一次失誤。
- 重構對失敗的認知:身為管理者,你要帶頭示範:不是所有行動都必須成功,但所有行動都必須帶來反饋。你可以大方地公開承認:「這個方案沒跑通,但我們也從中學到了經驗,可以後續繼續迭代。」讓整個團隊都明白,失敗不是終點,而是寶貴的數據。
所以,最後我想說:「先幹再說比完美的方案重要一萬倍。」
身為管理者,我們越是身居高位,就越要警惕那個「思考的舒適區」,別讓職位偷走了你動手的勇氣。偶爾跳出我們熟悉的PPT和會議室,重新回到動手的狀態,這不僅能幫你找回第一線的直覺,更能帶領你的團隊,不再做無用功。
-----
親愛的讀者,感謝您耐心閱讀本篇文章。在接近閱讀結束之際,我誠摯邀請您繼續探索更多我之前所撰寫的文章,相信這些內容將為您帶來更多啟發和收穫。在下方,您可以找到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每篇都充滿了精彩的知識和見解。
我深知您抽出寶貴時間閱讀這些文字,對我來說是非常暖心的支持和鼓勵。您的關注是我創作的動力,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更有動力將更多的內容呈現給您。為使我們更靠近,一些交流互動的方式: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大叔|🔗分享此文|☕贊助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