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聘禮,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貴賤也。
2. 注釋
1. 聘禮:指諸侯朝聘之禮,即諸侯國之間或對天子所行的聘問禮儀。
2. 上公:古代爵位最高者。
3. 介:陪同賓主之間的助禮者,負責輔助行禮。
4. 侯、伯:次於上公的爵位。
5. 子、男:爵位中最低的兩等。
6. 明貴賤:彰顯尊卑貴賤的差別。
3. 白話文
在聘問之禮中,上公有七位介隨行,侯與伯有五位介隨行,子與男則有三位介隨行。這樣的制度,是為了明示尊卑貴賤的等級差別。
4. 總結
此段透過陪從人數的不同,說明聘禮用以彰顯貴賤尊卑,維護等級秩序。
啟示
禮儀設計用以強化社會階層觀念。
尊卑差等不僅在座次與祭品,還體現在隨行人數。
秩序來源於分別,透過禮儀規範確保社會和諧。
君子行禮須知其本意在於明辨尊卑,而非僅形式。
二、
1. 原文
介紹而傳命,君子於其所尊弗敢質,敬之至也。
2. 注釋
1. 介紹:指在聘禮中,由介(助禮者)代為引介並傳達命令或旨意。
2. 傳命:轉達上級之命令或言辭。
3. 質:質疑、詢問、當面確認。
4. 弗敢質:不敢直接詢問、當面核對。
5. 敬之至:表達極致的尊敬之心。
3. 白話文
在聘禮中,由介引介並轉達命令。君子面對所尊敬的人,不敢當面質問或核對其命令,這就是表達最高的敬意。
4. 總結
此段強調聘禮中「介紹與傳命」的規範,君子對尊長的敬意體現在不敢直接質問,而是完全接受。
啟示
禮的核心是尊敬,特別是在尊卑之間。
敬重他人不只是態度,更要在言行中體現。
不輕易質問尊者,反映出謙卑與自守。
人際交往中,適當的退讓與恭敬,有助於維持和諧秩序。
三、
1. 原文
三讓而後傳命,三讓而後入廟門,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
2. 注釋
1. 三讓:連續三次推辭或退讓,以示謙敬。
2. 傳命:轉達君命或上位者的旨意。
3. 廟門:宗廟之門,舉行重大禮儀的場所。
4. 三揖:三次作揖,表示尊敬與禮讓。
5. 至階:到達台階下。
6. 升:登階上堂。
7. 致尊讓:充分表現出尊敬與謙讓之心。
3. 白話文
傳達命令之前必須三次推讓;進入宗廟大門之前要三次推讓;走到台階前要三次行揖禮;登階上堂前也必須三次推讓。這些都是為了表現極致的尊敬與謙讓。
4. 總結
此段說明聘禮及祭禮中,進退舉止必須反覆推讓與行禮,以彰顯尊敬與謙讓的精神。
啟示
禮不在於速,重在謙遜與莊重。
謙讓是維持人際和諧的重要美德。
反覆的儀節,培養敬慎之心,使人不敢怠慢。
尊讓之道,既是禮的形式,更是內在德性的修養。
四、
1. 原文
君使士迎于竟,大夫郊勞,君親拜迎于大門之內而廟受,北面拜貺,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也。
2. 注釋
1. 竟:國境。
2. 郊勞:在郊外慰勞、迎接使者的禮儀。
3. 拜迎:行拜禮以示迎接。
4. 廟受:在宗廟中接受聘禮。
5. 北面:面向北,為臣下之位,以示謙敬。
6. 貺:賜予,這裡指天子或君主的恩賜。
7. 君命之辱:接受君主命令時自謙,認為是對自己的加辱,表示謙卑。
8. 致敬:表示極大的尊敬。
3. 白話文
諸侯之君派遣士在國境迎接賓客,大夫在郊外慰勞迎候,君主則親自在國門內拜迎,並於宗廟中接受聘禮。接受時面向北方行拜禮,自謙為蒙受君命之辱,這一切都是用來表達尊敬之意。
4. 總結
此段強調迎賓與受禮的完整程序,從國境到郊外再到宗廟,層層遞進,並且透過拜迎、拜受、北面等姿態,展現出尊敬與謙卑的精神。
啟示
尊重外來使者,體現國家禮儀之隆重。
謙卑自處,方能彰顯敬慎之德。
儀節漸進,展現尊嚴與莊重,能使人心歸服。
君臣上下各司其禮,國家秩序因此而穩定。
五、
1. 原文
敬讓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故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侵陵。
2. 注釋
1. 敬讓:恭敬謙讓。
2. 相接:彼此交往、來往。
3. 侵陵:侵犯、欺凌。
3. 白話文
所謂敬與讓,是君子彼此交往應有的態度。因此,諸侯之間以恭敬謙讓來往,就不會互相侵犯欺壓。
4. 總結
此段強調「敬讓」是人際與政治交往中的基本原則。若能以恭敬謙遜的態度相處,彼此就能維持和諧與尊重。
啟示
人與人之間要以謙讓和尊重為本,才能避免衝突。
在權力關係中,保持謙敬能防止對立與爭奪。
六、
1. 原文
卿為上擯,大夫為承擯,士為紹擯;君親禮賓;賓私面、私覿;致饔餼、還圭璋、賄、贈、饗、食、燕,所以明賓客君臣之義也。
2. 注釋
1. 上擯:主要的接待官員。
2. 承擯:輔助接待的官員。
3. 紹擯:傳達引介的官員。
4. 私面、私覿:私下會面與相見。
5. 饔餼:祭祀與饋贈的食物。
6. 圭璋:諸侯或賓客所用的玉器,用於聘問、交聘。
7. 賄、贈:互相饋贈的禮品。
8. 饗、食、燕:正式宴飲、進食、宴樂。
3. 白話文
卿擔任主要的接待官,大夫擔任輔助接待,士則負責傳達引介;君王親自禮待賓客;賓客也有私下會面、拜訪的場合;並且有祭饋食物、歸還圭璋玉器、互贈禮品、宴飲、進餐、宴樂等,這些都是為了彰顯賓客與君臣之間應有的禮義。
4. 總結
此段闡述了接待賓客時的分工與具體禮儀,說明不同等級官員各司其職,並透過饋贈、宴饗來表明賓主與君臣的義理。
啟示
禮儀制度分層明確,能讓人各安其位。
在交往中透過禮節與贈答,能彰顯尊重與義理。
君臣、賓主之間若能恪守禮法,就能維持和諧有序。
七、
1. 原文
故天子制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厲以禮。使者聘而誤,主君弗親饗食也。所以愧厲之也。諸侯相厲以禮,則外不相侵,內不相陵。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之具也。
2. 注釋
1. 比年:隔一年。
2. 小聘:規模較小的聘問禮。
3. 大聘:規模隆重的聘問禮。
4. 相厲以禮:以禮節彼此勉勵、規範。
5. 誤:失禮、錯誤。
6. 弗親饗食:不親自設宴款待。
7. 愧厲:使其感到羞愧警惕。
8. 陵:侵犯、欺凌。
9. 自為正之具:自己能夠端正行為的根本。
3. 白話文
所以天子規定諸侯,每隔一年要行一次小聘禮,每三年要行一次大聘禮,藉此以禮互相勉勵規範。若聘問的使者失禮,受聘的君主就不會親自設宴款待,以此使他羞愧而自我警惕。諸侯能彼此以禮相勉,則對外不會互相侵犯,對內也不會互相欺凌。這就是天子用來約束諸侯的方法,不必動用兵力,而能使諸侯自我端正。
4. 總結
此段說明天子透過聘禮來規範諸侯,使他們以禮互相砥礪,不需兵力也能保持秩序。
啟示
禮儀是維持秩序的工具,比武力更持久有效。
人若能因禮而自省,就能端正行為。
上位者若以制度導正,下位者便能自律而和諧共存。
八、
1. 原文
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
2. 注釋
1. 圭璋:古代聘問所用的玉器,象徵隆重的禮節。
2. 聘:聘問、聘禮。
3. 重禮:重視禮節。
4. 還圭璋:聘問後再將圭璋歸還。
5. 輕財重禮:不以財物為重,而以禮節為貴。
6. 相厲:彼此勉勵。
7. 作讓:興起謙讓之風。
3. 白話文
用圭璋作為聘禮,這是重視禮節的表現;聘禮結束後再把圭璋歸還,這就是輕財而重禮的道理。諸侯彼此以輕財重禮來互相勉勵,那麼民間也就會興起謙讓之風。
4. 總結
此段強調輕財重禮,藉由圭璋聘禮的象徵,使諸侯帶頭弘揚禮義,進而引導百姓效法,形成謙讓的社會風氣。
啟示
禮比財更能維繫人心與秩序。
領導者若重禮輕財,人民就會效仿謙讓。
社會風氣的形成來自上層榜樣的力量。
九、
1. 原文
主國待客,出入三積,餼客於舍,五牢之具陳於內,米三十車,禾三十車,芻薪倍禾,皆陳於外,乘禽日五雙,群介皆有餼牢,壹食再饗,燕與時賜無數,所以厚重禮也。
2. 注釋
1. 三積:指出入時三次致敬、行禮。
2. 餼客於舍:在客舍中供給食物。
3. 五牢:牛、羊、豕、犬、雞五種牲畜的完整祭品。
4. 禾:帶殼的穀物。
5. 芻薪:草料與柴薪。
6. 乘禽:車載的禽鳥作為祭饌或饋食。
7. 群介:隨行的副使或從者。
8. 餼牢:為客人準備的牲食。
9. 壹食再饗:一次供食之間還要再設盛饗。
10. 燕與時賜:宴請並隨時贈予賞賜。
11. 厚重禮:隆重周備的禮遇。
3. 白話文
主國接待賓客,迎送都有三次行禮,在客舍中供應食物;五牢祭品陳設於內堂,三十車米、三十車穀物,草料與柴薪是穀物的兩倍,陳列在外;每天還提供五對禽鳥。隨從人員都得到牲食。一餐之中還要再設盛饗,並且不斷有宴會與賞賜,這都是為了表示隆重厚重的禮節。
4. 總結
此段展現古代主國對賓客的盛大接待規格,從食物、牲畜到宴饗與賞賜,無不講求周全與隆重,以顯示尊重與誠意。
啟示
禮待賓客,必須表達誠心,重在周全而非僅是形式。
豐盛的禮遇不只是物質,更是一種政治與道德的象徵。
社會交往中,厚待他人能建立信任與長久關係。
十、
1. 原文
古之用財者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財如此其厚者,言盡之於禮也。盡之於禮,則內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諸侯務焉爾。
2. 注釋
1. 用財者不能均如此:古代用財之法,平時未必如此平均周備。
2. 厚:指使用財物極為豐厚。
3. 盡之於禮:全部用在禮制與禮儀上。
4. 內君臣不相陵:在國內,君臣之間因禮而不相侵犯。
5. 外不相侵:在國際間,各國不會互相侵犯。
6. 制之:天子制定此制度。
7. 務焉:諸侯努力奉行。
3. 白話文
古人平常用財並不能如此平均,但在禮儀上卻用得如此厚重,這是因為一切皆盡於禮。若能盡於禮,則在國內君臣不會互相侵犯,在國外各國也不會互相侵伐。所以這制度由天子制定,而諸侯則竭力遵行。
4. 總結
此段強調財用厚重並非浪費,而是表現於禮制中,以維護君臣與國際間的和諧。
啟示
財富若用於禮義,能化解矛盾,促進和諧。
禮是維繫社會與政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制度安排能避免內外爭端,確保長治久安。
十一、
1. 原文
聘、射之禮,至大禮也。質明而始行事,日幾中而後禮成,非強有力者弗能行也。故強有力者,將以行禮也。酒清,人渴而不敢飲也;肉乾,人饑而不敢食也;日莫人倦,齊莊正齊,而不敢解惰。以成禮節,以正君臣,以親父子,以和長幼。此眾人之所難,而君子行之,故謂之有行;有行之謂有義,有義之謂勇敢。故所貴於勇敢者,貴其能以立義也;所貴於立義者,貴其有行也;所貴於有行者,貴其行禮也。故所貴於勇敢者,貴其敢行禮義也。故勇敢強有力者,天下無事,則用之於禮義;天下有事,則用之於戰勝。用之於戰勝則無敵,用之於禮義則順治;外無敵,內順治,此之謂盛德。故聖王之貴勇敢強有力如此也。勇敢強有力而不用之於禮義戰勝,而用之於爭鬬,則謂之亂人。刑罰行於國,所誅者亂人也。如此則民順治而國安也。
2. 注釋
1. 聘、射之禮:古代聘問與射禮,皆屬重大典禮。
2. 質明:天剛亮時。
3. 幾中:接近日中。
4. 非強有力者弗能行也:非身體強健有力者無法承受。
5. 酒清…肉乾:即使口渴飢餓,也因禮制而不得隨意飲食。
6. 齊莊正齊:端正莊重,毫不懈怠。
7. 有行:有德行。
8. 有義:能合乎義理。
9. 勇敢:此處非單指武勇,而是有力量又能堅守義理。
10. 順治:內部治理井然有序。
11. 亂人:只知爭鬥、不守禮義的人。
3. 白話文
聘禮與射禮是最隆重的大禮,從天亮開始舉行,到接近日中才完成,若不是身強力壯的人,根本無法堅持。參加者雖然口渴卻不敢飲酒,饑餓卻不敢食肉,日暮雖已疲倦,仍舉止莊重端正,不敢懈怠。藉此完成禮節,端正君臣,親厚父子,和睦長幼。這些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而君子能實行,所以稱之為「有行」。有行即為有義,有義即為真正的勇敢。所謂貴於勇敢,不是貴於蠻力,而是能立義;立義的可貴,在於能實踐;實踐的可貴,在於能行禮。勇敢的真正價值,在於敢於奉行禮義。若勇敢強有力之人,天下太平,便用於禮義;若天下有事,便用於戰勝。用於戰爭則無敵,用於禮義則國內安定;外無敵國,內部安治,這就叫做盛德。所以聖王之所以尊重勇敢強有力之人,正在此。若勇敢而不用於禮義與戰爭,反而用於爭鬥滋亂,那就是亂人,理當誅之。如此,人民才能順服而治理安定,國家才能安泰。
4. 總結
此段指出勇敢與力量的價值不在於爭鬥,而在於能奉行禮義、能戰勝外侮。聖王尊重勇敢之人,是因其能以勇力輔義理,維護國家秩序。若不用於正道,則成為亂人,當受刑罰。
啟示
勇敢應與禮義相結合,方能成為真正的德行。
君子之勇,不在於爭鬥,而在於堅守禮義。
國家若能善用勇敢之人,內可治國,外可禦敵,方能達到長治久安。
勇而無義,只會製造混亂,終將為法所誅。
十二、
1. 原文
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玟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玟之多與?」孔子曰:「非為玟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2. 注釋
1. 玟:美石,與玉相似但不及玉珍貴。
2. 縝密以栗:質地緊密而堅實。
3. 廉而不劌:邊角分明而不傷人,比喻義的分寸。
4. 隊:垂下的樣子。
5. 詘然:聲音悠長而後斂,比喻樂的和諧。
6. 瑕不掩瑜:瑕疵不會掩蓋美玉的光彩,比喻忠誠真實。
7. 孚尹旁達:誠信廣布。
8. 圭璋:祭祀所用的玉器,比喻德行高尚。
3. 白話文
子貢問孔子:「請問,為什麼君子重視玉而輕視玟石呢?是因為玉少而玟多嗎?」孔子回答:「不是因為玟石多就輕賤它,也不是因為玉少才珍貴它。自古以來,君子是把德行比擬於玉的:它溫潤有光澤,像仁;它質地緊密堅實,像智;它棱角分明卻不傷人,像義;它下垂的樣子,像禮;敲擊時聲音清越悠長,最後收斂,像樂;有瑕疵也不掩蓋光彩,光彩也不掩蓋瑕疵,像忠;誠信能廣泛傳達,像信;它的氣象如白虹,像天;精神顯現在山川,像地;圭璋玉器特別顯達,像德;而最終世上最珍貴的是道。《詩經》說:『思念君子,他的溫和就如同美玉。』因此君子珍重玉。」
4. 總結
孔子藉玉的特質比擬君子的德行,說明君子之所以珍貴玉,不在於稀少,而在於它象徵仁、義、禮、智、信等德性。
啟示
真正的價值不在於物質稀缺,而在於其所承載的德義。
君子觀物取象,以自然萬物來修養德行。
德行如玉,既堅實又溫潤,應成為君子立身的準則。
外在的缺陷無損於整體的光彩,正如忠誠的人不因小過而失其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