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義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禮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一、


1. 原文


聘禮,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貴賤也。


2. 注釋


1. 聘禮:指諸侯朝聘之禮,即諸侯國之間或對天子所行的聘問禮儀。



2. 上公:古代爵位最高者。



3. 介:陪同賓主之間的助禮者,負責輔助行禮。



4. 侯、伯:次於上公的爵位。



5. 子、男:爵位中最低的兩等。



6. 明貴賤:彰顯尊卑貴賤的差別。




3. 白話文


在聘問之禮中,上公有七位介隨行,侯與伯有五位介隨行,子與男則有三位介隨行。這樣的制度,是為了明示尊卑貴賤的等級差別。


4. 總結


此段透過陪從人數的不同,說明聘禮用以彰顯貴賤尊卑,維護等級秩序。


啟示


禮儀設計用以強化社會階層觀念。


尊卑差等不僅在座次與祭品,還體現在隨行人數。


秩序來源於分別,透過禮儀規範確保社會和諧。


君子行禮須知其本意在於明辨尊卑,而非僅形式。





二、


1. 原文


介紹而傳命,君子於其所尊弗敢質,敬之至也。


2. 注釋


1. 介紹:指在聘禮中,由介(助禮者)代為引介並傳達命令或旨意。



2. 傳命:轉達上級之命令或言辭。



3. 質:質疑、詢問、當面確認。



4. 弗敢質:不敢直接詢問、當面核對。



5. 敬之至:表達極致的尊敬之心。




3. 白話文


在聘禮中,由介引介並轉達命令。君子面對所尊敬的人,不敢當面質問或核對其命令,這就是表達最高的敬意。


4. 總結


此段強調聘禮中「介紹與傳命」的規範,君子對尊長的敬意體現在不敢直接質問,而是完全接受。


啟示


禮的核心是尊敬,特別是在尊卑之間。


敬重他人不只是態度,更要在言行中體現。


不輕易質問尊者,反映出謙卑與自守。


人際交往中,適當的退讓與恭敬,有助於維持和諧秩序。





三、


1. 原文


三讓而後傳命,三讓而後入廟門,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


2. 注釋


1. 三讓:連續三次推辭或退讓,以示謙敬。



2. 傳命:轉達君命或上位者的旨意。



3. 廟門:宗廟之門,舉行重大禮儀的場所。



4. 三揖:三次作揖,表示尊敬與禮讓。



5. 至階:到達台階下。



6. 升:登階上堂。



7. 致尊讓:充分表現出尊敬與謙讓之心。




3. 白話文


傳達命令之前必須三次推讓;進入宗廟大門之前要三次推讓;走到台階前要三次行揖禮;登階上堂前也必須三次推讓。這些都是為了表現極致的尊敬與謙讓。


4. 總結


此段說明聘禮及祭禮中,進退舉止必須反覆推讓與行禮,以彰顯尊敬與謙讓的精神。


啟示


禮不在於速,重在謙遜與莊重。


謙讓是維持人際和諧的重要美德。


反覆的儀節,培養敬慎之心,使人不敢怠慢。


尊讓之道,既是禮的形式,更是內在德性的修養。





四、


1. 原文


君使士迎于竟,大夫郊勞,君親拜迎于大門之內而廟受,北面拜貺,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也。


2. 注釋


1. 竟:國境。



2. 郊勞:在郊外慰勞、迎接使者的禮儀。



3. 拜迎:行拜禮以示迎接。



4. 廟受:在宗廟中接受聘禮。



5. 北面:面向北,為臣下之位,以示謙敬。



6. 貺:賜予,這裡指天子或君主的恩賜。



7. 君命之辱:接受君主命令時自謙,認為是對自己的加辱,表示謙卑。



8. 致敬:表示極大的尊敬。




3. 白話文


諸侯之君派遣士在國境迎接賓客,大夫在郊外慰勞迎候,君主則親自在國門內拜迎,並於宗廟中接受聘禮。接受時面向北方行拜禮,自謙為蒙受君命之辱,這一切都是用來表達尊敬之意。


4. 總結


此段強調迎賓與受禮的完整程序,從國境到郊外再到宗廟,層層遞進,並且透過拜迎、拜受、北面等姿態,展現出尊敬與謙卑的精神。


啟示


尊重外來使者,體現國家禮儀之隆重。


謙卑自處,方能彰顯敬慎之德。


儀節漸進,展現尊嚴與莊重,能使人心歸服。


君臣上下各司其禮,國家秩序因此而穩定。





五、


1. 原文


敬讓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故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侵陵。


2. 注釋


1. 敬讓:恭敬謙讓。



2. 相接:彼此交往、來往。



3. 侵陵:侵犯、欺凌。




3. 白話文


所謂敬與讓,是君子彼此交往應有的態度。因此,諸侯之間以恭敬謙讓來往,就不會互相侵犯欺壓。


4. 總結


此段強調「敬讓」是人際與政治交往中的基本原則。若能以恭敬謙遜的態度相處,彼此就能維持和諧與尊重。


啟示


人與人之間要以謙讓和尊重為本,才能避免衝突。


在權力關係中,保持謙敬能防止對立與爭奪。





六、


1. 原文


卿為上擯,大夫為承擯,士為紹擯;君親禮賓;賓私面、私覿;致饔餼、還圭璋、賄、贈、饗、食、燕,所以明賓客君臣之義也。


2. 注釋


1. 上擯:主要的接待官員。



2. 承擯:輔助接待的官員。



3. 紹擯:傳達引介的官員。



4. 私面、私覿:私下會面與相見。



5. 饔餼:祭祀與饋贈的食物。



6. 圭璋:諸侯或賓客所用的玉器,用於聘問、交聘。



7. 賄、贈:互相饋贈的禮品。



8. 饗、食、燕:正式宴飲、進食、宴樂。




3. 白話文


卿擔任主要的接待官,大夫擔任輔助接待,士則負責傳達引介;君王親自禮待賓客;賓客也有私下會面、拜訪的場合;並且有祭饋食物、歸還圭璋玉器、互贈禮品、宴飲、進餐、宴樂等,這些都是為了彰顯賓客與君臣之間應有的禮義。


4. 總結


此段闡述了接待賓客時的分工與具體禮儀,說明不同等級官員各司其職,並透過饋贈、宴饗來表明賓主與君臣的義理。


啟示


禮儀制度分層明確,能讓人各安其位。


在交往中透過禮節與贈答,能彰顯尊重與義理。


君臣、賓主之間若能恪守禮法,就能維持和諧有序。





七、


1. 原文


故天子制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厲以禮。使者聘而誤,主君弗親饗食也。所以愧厲之也。諸侯相厲以禮,則外不相侵,內不相陵。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之具也。


2. 注釋


1. 比年:隔一年。



2. 小聘:規模較小的聘問禮。



3. 大聘:規模隆重的聘問禮。



4. 相厲以禮:以禮節彼此勉勵、規範。



5. 誤:失禮、錯誤。



6. 弗親饗食:不親自設宴款待。



7. 愧厲:使其感到羞愧警惕。



8. 陵:侵犯、欺凌。



9. 自為正之具:自己能夠端正行為的根本。




3. 白話文


所以天子規定諸侯,每隔一年要行一次小聘禮,每三年要行一次大聘禮,藉此以禮互相勉勵規範。若聘問的使者失禮,受聘的君主就不會親自設宴款待,以此使他羞愧而自我警惕。諸侯能彼此以禮相勉,則對外不會互相侵犯,對內也不會互相欺凌。這就是天子用來約束諸侯的方法,不必動用兵力,而能使諸侯自我端正。


4. 總結


此段說明天子透過聘禮來規範諸侯,使他們以禮互相砥礪,不需兵力也能保持秩序。


啟示


禮儀是維持秩序的工具,比武力更持久有效。


人若能因禮而自省,就能端正行為。


上位者若以制度導正,下位者便能自律而和諧共存。





八、


1. 原文


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


2. 注釋


1. 圭璋:古代聘問所用的玉器,象徵隆重的禮節。



2. 聘:聘問、聘禮。



3. 重禮:重視禮節。



4. 還圭璋:聘問後再將圭璋歸還。



5. 輕財重禮:不以財物為重,而以禮節為貴。



6. 相厲:彼此勉勵。



7. 作讓:興起謙讓之風。




3. 白話文


用圭璋作為聘禮,這是重視禮節的表現;聘禮結束後再把圭璋歸還,這就是輕財而重禮的道理。諸侯彼此以輕財重禮來互相勉勵,那麼民間也就會興起謙讓之風。


4. 總結


此段強調輕財重禮,藉由圭璋聘禮的象徵,使諸侯帶頭弘揚禮義,進而引導百姓效法,形成謙讓的社會風氣。


啟示


禮比財更能維繫人心與秩序。


領導者若重禮輕財,人民就會效仿謙讓。


社會風氣的形成來自上層榜樣的力量。





九、


1. 原文


主國待客,出入三積,餼客於舍,五牢之具陳於內,米三十車,禾三十車,芻薪倍禾,皆陳於外,乘禽日五雙,群介皆有餼牢,壹食再饗,燕與時賜無數,所以厚重禮也。


2. 注釋


1. 三積:指出入時三次致敬、行禮。



2. 餼客於舍:在客舍中供給食物。



3. 五牢:牛、羊、豕、犬、雞五種牲畜的完整祭品。



4. 禾:帶殼的穀物。



5. 芻薪:草料與柴薪。



6. 乘禽:車載的禽鳥作為祭饌或饋食。



7. 群介:隨行的副使或從者。



8. 餼牢:為客人準備的牲食。



9. 壹食再饗:一次供食之間還要再設盛饗。



10. 燕與時賜:宴請並隨時贈予賞賜。



11. 厚重禮:隆重周備的禮遇。




3. 白話文


主國接待賓客,迎送都有三次行禮,在客舍中供應食物;五牢祭品陳設於內堂,三十車米、三十車穀物,草料與柴薪是穀物的兩倍,陳列在外;每天還提供五對禽鳥。隨從人員都得到牲食。一餐之中還要再設盛饗,並且不斷有宴會與賞賜,這都是為了表示隆重厚重的禮節。


4. 總結


此段展現古代主國對賓客的盛大接待規格,從食物、牲畜到宴饗與賞賜,無不講求周全與隆重,以顯示尊重與誠意。


啟示


禮待賓客,必須表達誠心,重在周全而非僅是形式。


豐盛的禮遇不只是物質,更是一種政治與道德的象徵。


社會交往中,厚待他人能建立信任與長久關係。





十、


1. 原文


古之用財者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財如此其厚者,言盡之於禮也。盡之於禮,則內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諸侯務焉爾。


2. 注釋


1. 用財者不能均如此:古代用財之法,平時未必如此平均周備。



2. 厚:指使用財物極為豐厚。



3. 盡之於禮:全部用在禮制與禮儀上。



4. 內君臣不相陵:在國內,君臣之間因禮而不相侵犯。



5. 外不相侵:在國際間,各國不會互相侵犯。



6. 制之:天子制定此制度。



7. 務焉:諸侯努力奉行。




3. 白話文


古人平常用財並不能如此平均,但在禮儀上卻用得如此厚重,這是因為一切皆盡於禮。若能盡於禮,則在國內君臣不會互相侵犯,在國外各國也不會互相侵伐。所以這制度由天子制定,而諸侯則竭力遵行。


4. 總結


此段強調財用厚重並非浪費,而是表現於禮制中,以維護君臣與國際間的和諧。


啟示


財富若用於禮義,能化解矛盾,促進和諧。


禮是維繫社會與政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制度安排能避免內外爭端,確保長治久安。





十一、


1. 原文


聘、射之禮,至大禮也。質明而始行事,日幾中而後禮成,非強有力者弗能行也。故強有力者,將以行禮也。酒清,人渴而不敢飲也;肉乾,人饑而不敢食也;日莫人倦,齊莊正齊,而不敢解惰。以成禮節,以正君臣,以親父子,以和長幼。此眾人之所難,而君子行之,故謂之有行;有行之謂有義,有義之謂勇敢。故所貴於勇敢者,貴其能以立義也;所貴於立義者,貴其有行也;所貴於有行者,貴其行禮也。故所貴於勇敢者,貴其敢行禮義也。故勇敢強有力者,天下無事,則用之於禮義;天下有事,則用之於戰勝。用之於戰勝則無敵,用之於禮義則順治;外無敵,內順治,此之謂盛德。故聖王之貴勇敢強有力如此也。勇敢強有力而不用之於禮義戰勝,而用之於爭鬬,則謂之亂人。刑罰行於國,所誅者亂人也。如此則民順治而國安也。


2. 注釋


1. 聘、射之禮:古代聘問與射禮,皆屬重大典禮。



2. 質明:天剛亮時。



3. 幾中:接近日中。



4. 非強有力者弗能行也:非身體強健有力者無法承受。



5. 酒清…肉乾:即使口渴飢餓,也因禮制而不得隨意飲食。



6. 齊莊正齊:端正莊重,毫不懈怠。



7. 有行:有德行。



8. 有義:能合乎義理。



9. 勇敢:此處非單指武勇,而是有力量又能堅守義理。



10. 順治:內部治理井然有序。



11. 亂人:只知爭鬥、不守禮義的人。




3. 白話文


聘禮與射禮是最隆重的大禮,從天亮開始舉行,到接近日中才完成,若不是身強力壯的人,根本無法堅持。參加者雖然口渴卻不敢飲酒,饑餓卻不敢食肉,日暮雖已疲倦,仍舉止莊重端正,不敢懈怠。藉此完成禮節,端正君臣,親厚父子,和睦長幼。這些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而君子能實行,所以稱之為「有行」。有行即為有義,有義即為真正的勇敢。所謂貴於勇敢,不是貴於蠻力,而是能立義;立義的可貴,在於能實踐;實踐的可貴,在於能行禮。勇敢的真正價值,在於敢於奉行禮義。若勇敢強有力之人,天下太平,便用於禮義;若天下有事,便用於戰勝。用於戰爭則無敵,用於禮義則國內安定;外無敵國,內部安治,這就叫做盛德。所以聖王之所以尊重勇敢強有力之人,正在此。若勇敢而不用於禮義與戰爭,反而用於爭鬥滋亂,那就是亂人,理當誅之。如此,人民才能順服而治理安定,國家才能安泰。


4. 總結


此段指出勇敢與力量的價值不在於爭鬥,而在於能奉行禮義、能戰勝外侮。聖王尊重勇敢之人,是因其能以勇力輔義理,維護國家秩序。若不用於正道,則成為亂人,當受刑罰。


啟示


勇敢應與禮義相結合,方能成為真正的德行。


君子之勇,不在於爭鬥,而在於堅守禮義。


國家若能善用勇敢之人,內可治國,外可禦敵,方能達到長治久安。


勇而無義,只會製造混亂,終將為法所誅。





十二、


1. 原文


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玟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玟之多與?」孔子曰:「非為玟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2. 注釋


1. 玟:美石,與玉相似但不及玉珍貴。



2. 縝密以栗:質地緊密而堅實。



3. 廉而不劌:邊角分明而不傷人,比喻義的分寸。



4. 隊:垂下的樣子。



5. 詘然:聲音悠長而後斂,比喻樂的和諧。



6. 瑕不掩瑜:瑕疵不會掩蓋美玉的光彩,比喻忠誠真實。



7. 孚尹旁達:誠信廣布。



8. 圭璋:祭祀所用的玉器,比喻德行高尚。




3. 白話文


子貢問孔子:「請問,為什麼君子重視玉而輕視玟石呢?是因為玉少而玟多嗎?」孔子回答:「不是因為玟石多就輕賤它,也不是因為玉少才珍貴它。自古以來,君子是把德行比擬於玉的:它溫潤有光澤,像仁;它質地緊密堅實,像智;它棱角分明卻不傷人,像義;它下垂的樣子,像禮;敲擊時聲音清越悠長,最後收斂,像樂;有瑕疵也不掩蓋光彩,光彩也不掩蓋瑕疵,像忠;誠信能廣泛傳達,像信;它的氣象如白虹,像天;精神顯現在山川,像地;圭璋玉器特別顯達,像德;而最終世上最珍貴的是道。《詩經》說:『思念君子,他的溫和就如同美玉。』因此君子珍重玉。」


4. 總結


孔子藉玉的特質比擬君子的德行,說明君子之所以珍貴玉,不在於稀少,而在於它象徵仁、義、禮、智、信等德性。


啟示


真正的價值不在於物質稀缺,而在於其所承載的德義。


君子觀物取象,以自然萬物來修養德行。


德行如玉,既堅實又溫潤,應成為君子立身的準則。


外在的缺陷無損於整體的光彩,正如忠誠的人不因小過而失其大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3會員
607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07
一、 1. 原文 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職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與其教治,別其等,正其位。國有大事,則率國子而致於大子,唯所用之。若有甲兵之事,則授之以車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軍法治之,司馬弗正。凡國之政事,國子存游卒,使之修德學道,春合諸學,秋合諸射,以
2025/09/07
一、 1. 原文 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職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與其教治,別其等,正其位。國有大事,則率國子而致於大子,唯所用之。若有甲兵之事,則授之以車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軍法治之,司馬弗正。凡國之政事,國子存游卒,使之修德學道,春合諸學,秋合諸射,以
2025/09/06
一、 1. 原文 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之禮。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 2. 注釋 1. 射:古代射禮,即以射箭為禮,寓教於禮。 2. 燕禮:君臣宴飲之禮,用於明示上下尊卑。 3. 鄉飲酒之禮:鄉里聚會時所行的
2025/09/06
一、 1. 原文 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之禮。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 2. 注釋 1. 射:古代射禮,即以射箭為禮,寓教於禮。 2. 燕禮:君臣宴飲之禮,用於明示上下尊卑。 3. 鄉飲酒之禮:鄉里聚會時所行的
2025/09/04
一、 1. 原文 鄉飲酒之義:主人拜迎賓于庠門之外,入,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盥洗揚觶,所以致潔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 2. 注釋 1. 鄉飲酒:古代鄉里之間的合禮飲酒儀式,用以尊賢勸學。 2. 庠門:古代學校或聚會之所的大門。 3. 三揖:
2025/09/04
一、 1. 原文 鄉飲酒之義:主人拜迎賓于庠門之外,入,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盥洗揚觶,所以致潔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 2. 注釋 1. 鄉飲酒:古代鄉里之間的合禮飲酒儀式,用以尊賢勸學。 2. 庠門:古代學校或聚會之所的大門。 3. 三揖: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Thumbnail
關於俄羅斯帝國時代那些複雜的貴族與頭銜。
Thumbnail
關於俄羅斯帝國時代那些複雜的貴族與頭銜。
Thumbnail
三界的笑柄、奇葩,曾經的仙樂太子謝憐又飛升啦!八百年飛升三次,從武神、瘟神,一路做到破爛神,過去下屬如今的地位還比他高。對此謝憐表示:還好呀!為掙得八百八十八萬功德「還債」,謝憐接下查明與君山鬼新郎屢劫新娘一案。
Thumbnail
三界的笑柄、奇葩,曾經的仙樂太子謝憐又飛升啦!八百年飛升三次,從武神、瘟神,一路做到破爛神,過去下屬如今的地位還比他高。對此謝憐表示:還好呀!為掙得八百八十八萬功德「還債」,謝憐接下查明與君山鬼新郎屢劫新娘一案。
Thumbnail
前面我們把朝廷派到地方的一把長官說的跟二傻子似的,那是不是這光杆司令就不重要了呢? 絕對不是。 地方上會很尊重這個花架子領導。 因為很有可能你家出息的大官在你現在領導的老家當地方官呢,咱們都是一個圈兒里的。 一般來講,高級圈兒里往往是互相捧的。(討論的概率哈) 因為利益互相牽扯,而且總會有
Thumbnail
前面我們把朝廷派到地方的一把長官說的跟二傻子似的,那是不是這光杆司令就不重要了呢? 絕對不是。 地方上會很尊重這個花架子領導。 因為很有可能你家出息的大官在你現在領導的老家當地方官呢,咱們都是一個圈兒里的。 一般來講,高級圈兒里往往是互相捧的。(討論的概率哈) 因為利益互相牽扯,而且總會有
Thumbnail
昔者黃公近意初為師⋯⋯
Thumbnail
昔者黃公近意初為師⋯⋯
Thumbnail
確實有「冏卿」這種說法,用以代稱「太僕寺卿」,典故是西周天子任命伯冏為太僕正。
Thumbnail
確實有「冏卿」這種說法,用以代稱「太僕寺卿」,典故是西周天子任命伯冏為太僕正。
Thumbnail
被精英掩沒了的精英 ~ 成就大事的邊緣人、Under的精神領袖
Thumbnail
被精英掩沒了的精英 ~ 成就大事的邊緣人、Under的精神領袖
Thumbnail
被精英掩沒了的精英 ~ 王道偶像的悲劇、不被需要的歌舞實力
Thumbnail
被精英掩沒了的精英 ~ 王道偶像的悲劇、不被需要的歌舞實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