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卡片歷經快1年,過程斷斷續續,好不容易有動力,累積了一陣子又開始感到迷茫,因此,本月來回顧自己系統上的認知,並提取所經歷的3個重要問題。
而這3問題伴隨以下3個階段:
1 實做寫卡片的方法與架構
2 任務來驅動卡片的發展方向
3 從「由下而上」,到「由上而下」建立起封閉的系統
首先,我先實做寫卡片的方法與架構:
- 一開始接觸到卡片筆記系統,我是很抗拒"系統"這兩個字,因為我希望能簡單粗暴的作筆記,一張卡片就是一個管理,最後再採用obsidian graph 功能檢視筆記就好。
可想而知,最後結果是寫過的內容再也沒有打開過,或著打開筆記完全不知道能幫我甚麼。 - 直到我閱讀了<知識複利筆記術>這本書,採用書中ACCESS 分類架構,並透過模板來新增筆記,才開始讓自己寫的卡片被自己看見!
- 這一階段對於卡片的數量上,產生了這個問題 :
卡片入庫了,但沒再輸出以及對方向感到迷茫怎麼辦?
- 最終,我從自己對卡片的認知下手,才找到新的方向。
- 起初我認為卡片編碼轉換成索引管理,就是此系統的最上層脈絡,但後續我理解出,任務可以給卡片更好的脈絡,避免無限的發散思考,因為紀錄與索引管理本身也是種時間成本。
接著,我讓任務來驅動卡片的發展方向
- 此階段,我參考了<防彈筆記法>這一本書,來設計關於"任務"的卡片模板,對於任務的成果有了進一步的認知。
執行後卡片的內容變得更具聚焦了,也開始會反思寫卡片的方向真的與我思考的相符程度。
- 然而在此階段我遇到最大的問題是"時間"。發現自己建立的任務卡片,好像開始拖延,看似每周做覆盤,但任務執行了一個月還沒被我加上 #end 的結束標籤!
- 隨著每周覆盤時間過去,我開始問自己第2個重要問題 :
任務設計過大,達成進度不斷延遲,該怎麼辦?
- 目前,我採取以下2個行動,來提高任務達成率:
1.嘗試把任務拆解成一周能完成的單位
2.完成的任務卡片,寫一篇文章 - 如果 ,
1. 一週任務執行失敗,回顧任務卡片的標題,我認為設定的成果對我來說還是過於龐大。
2. 文章無法順利產出,我認為要檢視執行任務的工作流程,可能內容不必被紀錄,或是執行的結果早已偏離主題。
再來,從「由下而上」,到「由上而下」建立起封閉的系統
- 此階段,是我未來要努力的方向,從階段1來看,是對事物做發散思考;而階段2,是讓事物做收斂的動作。
- 一開始我希望的系統是「簡單粗暴」的,有這樣的解讀是從圍棋領域中得到的,因遊戲中僅有簡單的白子、黑子、棋盤3要素,但隨著時間、數量,讓全部棋子擺入棋盤後,就是一個不簡單的思維系統了!
- 這讓我反思筆記系統能否以這樣的方式發展,所以此階段的問題是 :
從卡片筆記挖掘任務,讓任務收斂方向,再輸出卡片,形成系統迴圈,這之間運作的時間、數量、以及重要的因果關聯為何呢?
最後:
- 在這3階段的問題中,我的結論是 : 能有效解決問題,這過程就足以視為一個系統,而我的封閉系統,會由多個小系統所組織而成。
- 更重要的是,覆盤文章對我的價值 :
與完美主義的抗戰,用更小的成果去展現完成進度,而不要等到所有問題都解決了,才開始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