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附近的祇園。 有次,兩位比庫起了衝突。 其中一位得罪了另外一位,但當犯了過錯的比庫,向對方請求原諒時,那位被冒犯的比庫卻不接受。 幾位比庫前往佛陀所在的地方,抵達後,先禮敬了佛陀,接著在佛陀身邊坐下,並對佛陀報告了那兩位比庫之間的衝突摩擦。 佛陀對比庫們說: 「比庫們,有兩種愚蠢的人。 一種是自己犯了過錯,卻不知道自己犯了過錯。 另一種是當犯了過錯的人,坦承了過錯並且請求原諒的時候,還不願意原諒對方的人。 比庫們,這就是兩種愚蠢的人。 有兩種睿智的人。 一種是犯了過錯,指導自己犯了過錯。 另一種是當犯了過錯的人,坦承了過錯並且請求原諒的時候,願意原諒對方的人。 比庫們,這就是兩種睿智的人。 比庫們,天神之王-薩迦(=帝釋天)曾經召集了三十三天的天眾們,以偈言對他們說:

帝釋説偈 | 控制憤怒
Kodho vo vasamāyātu 控制你們的憤怒 Mā ca mittehi vo jarā 莫令友誼因此逝 Agarahiyaṁ mā garahittha 別批評無辜的人 Mā ca bhāsittha pesuṇaṁ 也別說詆毀的話 Atha pāpajanaṁ kodho 憤怒就像一座山 Pabbatovābhimaddatī 會將壓毀邪惡者』 」 ---- 愚昧的人: 1. 犯了錯,自己還不知道自己犯了錯。 2. 不原諒一個犯錯的人的懺悔和請求原諒。 睿智的人: 1. 犯了錯,知道自己犯了錯。 2. 會原諒一個犯錯的人的懺悔和請求原諒。 現代社會有個不良的風氣,那就是 「不知自己的過失」與「不原諒已經懺悔的人」 這就是佛陀說的兩者愚昧的人。 佛陀所說的法,放諸四海皆準、不分古今未來。 以此篇的開示為例,在古代中國的春秋時期(西元前770年~403年,約為佛陀在世時期),有部全名為『春秋左氏傳』,通常簡稱為『左傳』中,記載了相同涵義的一段故事。 ==以下資料來自網路== 《左傳·宣公二年》 (晉靈公說)「吾知所過矣,將改之。」 (士季)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故事經過== 春秋時,晉靈公無道,濫殺無辜,臣下士季進諫。靈公當即表示:「我知過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興地對他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遺憾的是,晉靈公言而無信,殘暴依舊,最後終被臣下刺殺。 ==引用結束== 雖然,士季也可能是因為面對會濫殺無辜的君王,所以只能說些好聽話,也就是後世經常說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但,若士季並非貪生怕死,說的是肺腑真言,那麼,他便是佛陀所說的智者,因為他在晉靈公說出懺悔的話的時候,選擇寬恕和原諒。 不過,故事中的晉靈公,並不符合佛陀說的標準。 因為他雖然一時之間知道自己的過錯,但他並沒有向對方(或親屬)請求原諒。他只是知過,而且最後又再犯了同樣的過錯,並沒有改正。 於是最後,他不僅當生無法善終,未來在因緣具足時,還必須自食惡果。 世間的法,不可能完美,因為一切條件都在變化,一切都是因緣具足而生、因緣具足而滅。 「知道過錯」是知道自己的身口意行給別人帶來痛苦。是因為知道:我不喜歡痛苦,別人也同樣不喜歡。--這個階段,已經開始消弭人我界線。 「請求原諒」是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懺悔,並表達對這段關係的重視,希望可以彌補裂痕。 「原諒過失」是明白一切法,都是緣起法。在對方犯錯的那個時候,他有犯錯的因緣條件,條件具足,結構犯了過錯。而現在調節改變,所以結果也改變了。 不過,很多時候,問題發生於『道歉之後的再犯』 因為我們都希望錯誤能一次改善“永不再發作。 但卻忽略了,這些希望,也是需要充分配合的條件,才能成真。 換言之,如果知過後,沒有『令已生惡盡斷;令未生惡不生』的正精進,那麼,多半犯錯的人,會在隨眠和習氣的影響下,一直不定時地反覆犯錯。 必須徹底踏上「苦滅之道-八正道」才能真的有效導向不再造惡,最終豁達不需要條件的真正快樂。 ---- 經文標題accaya很有趣,是個可以雙關的字。 m. [Sk. atyaya<ati-i] ① 死去,經過. accayena adv. 逝去之後,死後. ② 超越,征服. duraccaya 難打勝. ③ 罪,過失,罪過. accaya 1 masc. (of a person) passing away (of); death (of); lit. going beyond accaya 2 masc. (of time) passing (of); passage (of); lapse (of); lit. going beyond accaya 3 masc. fault; offence; transgression; lit. going beyond accaya 4 adj. escaping; overcoming; getting past 基本上,意思當然是「逝去」「滅去」,經常和「死亡」連接使用。 但,此字也有「超越」「克服」「跨越」的涵義。 因此也可以解釋為:從錯誤中學習,並且提升自我、不再重蹈覆轍,斷除令錯誤發生的原因,所以未來才會不再犯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