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常常在想,社會其實是一張無形的網。風吹草動,牽動的不只是新聞標題,而是全球的經濟脈絡。這幾年我越來越關注經濟,花時間去拆解資訊背後的邏輯,才意識到:我們正活在一個既緊繃、又令人興奮的時代。這究竟只是曇花一現的繁華,還是如同古羅馬黃金時代最後的盛宴,在盛世之後迎來失落?又或者,我們正處在一個嶄新的門檻——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風口,人工智慧、量子科技與綠能正在重塑世界格局。
隨著暑假利用時間研讀想弄懂的一些資訊,好比經濟情勢、商業原理、心理學、超自然科學腦力淺意識鍛鍊等等。川普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的一句話,就能讓全世界資金流向美國,彷彿「君無戲言」,一言即是號令。美國國債堆到歷史高點,房地產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但短短幾個月,各國卻把現金源源不斷送了進來。物價飆升、失業率高企、房市搖搖欲墜,但股市卻狂飆,科技不斷推進,傳統產業逐漸凋零。而川普高明之處,仔細想想,就發現就這些「說話的策略」。降息或不降息、關稅加或不加、晶片稅是否落地——這些看似反覆的話題,背後其實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心理戰,創造出市場的期待窗口。一次次的消息波動,推升的不只是情緒,更是真金白銀的現金流。他掌握每一次的發言和大動作直接導致媒體和世界經濟,也直接變成帝國,萬國進貢。

問題是,如果我們不去思考這些操作背後的底牌,不去提前規劃金錢與資產安全,那麼多數人就只能在這場無聲的推演裡,被迫加入一場永不停歇的「rat race」。資訊未必會被完全揭露,但我們至少能做的,是保護自己,並在日常生活裡開始佈局長遠的規劃,或是減少貶值,避免無價值、無意義的付出。因為生活不只是生活,還包含選擇;當大環境讓我們失去選擇時,就更要提前想想各種可能。
當我們選擇讓媒體情緒牽著走,刷社群、進行無效社交、追逐低質量的社群行銷、躺平滑手機、沉迷短影音與影劇時,卻沒有意識到這一切其實是精心設計的數據推送。大腦在不知不覺間迎合喜好,反而更需要以「反人性」的自律去對抗,否則就會被引入一個又一個消耗時間的陷阱。
時間就是金錢。然而,當有些人嘲諷「時間換取金錢」太慢時,他們卻往往沒有能力創造出除了每小時固定收益之外的被動收入,更不明白真正的金流運作從來不是那麼容易被看見的。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追求最短時效、最大效益,往往與努力和付出不完全成正比。聰明一次,或許能避免盲目前行;但糊塗一次,也可能讓成果瞬間蒸發。
同理,聰明一次可以避開無謂的消耗;而大環境、產業類別,以及時間與收益的比例,也會深刻影響結果。在不變動的產業中,內卷早已成為常態,唯有找到自身的特色與特質,創造難以取代的價值,才能讓業績延續並突破。

有趣的是,真正厲害的人,擔心的往往不是失敗,而是在危機四伏的時代淪為肥羊。於是他們寧可低調,處處提防有心人。高端且稀缺的資訊與人脈圈,也不會刻意在臉書上營造形象,除非與工作直接相關;換句話說,若「成功感」本身能帶來工作上的流量,才有展現的價值。相反地,那些不斷想要對他人炫耀生活的人,往往更透露出匱乏感的心理與缺乏自信、或是曾經受過貶低的創傷所以需要肯定的淺意識流露。
原本我也想透過社群平台發文,累積流量,經營自媒體。然而現實卻往往變成另一個樣子:資訊外流、個資風險,甚至只是淪為無效宣傳的展示台。最後留下的,不過是垃圾訊息與無法變現的投入。於是我漸漸少用社群,甚至一度想要乾脆關掉帳號。
但不可否認的是,社群的確有它的效益。它能幫助我們建立人脈、口碑與潛在客戶,只是這些價值並非來自表面的行銷操作,而是來自於持續的「真實工作紀錄」。所以對我來說,社群始終是一面雙面鏡:一面是生活的純粹紀錄,能讓遠方或散落各地的親友看見;另一面卻可能成為他人口中的話題與評斷,因此總得小心拿捏。
慢慢地我發現,這其實與卡內基的人際學說不謀而合:人們並不是真的關心你,除非這件事對他們本身有益。既然如此,如果社群能像微信一樣,讓「誰按讚」只對自己可見,那麼我們就能主動選擇要對誰發放訊息,而不用擔心「透明化」帶來的人際圈隱私外流。相比之下,臉書與 IG 的邏輯,顯然更是美國媒體商業模式下的產物。
畢竟,在這些平台上,我們看到的從來都不是真實的全貌,而是人們「精心選擇透露的樣子」。許多人透過社群認識新人,卻很少停下來想想:自己認識的,是這個人的「人設」還是真實的他?久而久之,真心的朋友其實不多,甚至家人之間都可能因此引來比較與妒忌。
於是我漸漸明白,真正的智慧,不只是「要不要用」社群,而是「怎麼用」。選擇哪個平台、針對什麼樣的族群、如何精準而不引發身邊的無謂比較與針對,才是真正的關鍵。人性很微妙,人們不會去比較與自己差距太大的人,卻會對相近的人心生競爭與敵意。正如那句話所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性之惡,在某些階段會默默顯露,而能看清這點,也許才是真正能安心經營社群的起點。
說實話,我也慢慢不那麼在乎了。因為真正重要的,其實是每天與我們相伴的人,還有健康與經濟所帶來的安全感。不需要外界的肯定,反而更需要內在的觀察與自我整理。比如嘗試關掉社群、把 App 隱藏在手機不容易點到的地方,或每天只固定一個時間上線,就能把大量時間用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然而,許多人對環境的悄然轉變卻毫無察覺。於是時間與努力在不知不覺中被一點一滴犧牲,換來的卻是蒸發的收益。最可怕的,不是盲目,而是明知卻不行動;或者即便行動了,也未必有效,最後反倒覺得「無作為更安全」。能做的,也許就是在自己的範圍內,思考如何加快資產增值、守護收入來源,並為退休、醫療與家人提前規劃。
但我仍時常想念那些恬淡的日子,時常想起可以無憂無慮的做菜彈琴做樂曲,而那時的天真造就了某個部分的我,也是靈魂真正的樣子。渴望兩袖清風、明月相伴的自在生活。可現實是,這個時代要求我們有智商、有能力去生存;即便心裡嚮往神鵰俠侶般的浪漫,人生大多數時候,總是在不知珍惜中尋找所謂的靈魂伴侶,而真正的伴侶卻難以遇見,因為這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其實都是我們每個人投射出來的心理缺乏的美化與理想化,而現實生活卻不論遇到什麼人這些考驗都是一樣的。所以只能是自己核心認知升級,那麼才有可能再感情之中能懂得惜福。經歷過天涯海角,才會明白家鄉的雞肉便當與珍珠奶茶才是真正的日常幸福。山珍海味再好,一個人吃,也只是短暫的安慰;疾病或孤單來襲時,能有愛人相伴,即使是清粥小菜,動手料理也能成為人間美味,因為那種美好是純然與自足的健康和滿足是無法被取代的,而一個人只要在日常之中製造更多的生活滿足,就會發現心態更好,精神更好,事情突然滾滾而來的好運。生活的美好,其實藏在最平凡的煙火裡,而懂得珍惜,才是最難得的智慧。能夠平順淡然,那就是健康的福氣了,漸漸就會明白原來西方世界所說心量造就外在的顯化,用東方思維與哲學不正是心如澄淨,圓滿自足的時候突然運勢就會開始順暢和機遇資源就會充盈,而執著貪嗔癡雖然聽起像是過時的長談,可反觀真正能在世上立足無非需要強大的內心去抵禦和乘載,心量不足無足矣至遠,就會在瑣事之中消耗,而學習遇到事情,學會保護自己的能量場,只要隱形的積累沉著淡定,然而中庸與淡定其實在一線之隔,不爭是心態但視野和佈局要謹慎要思博,思考如何在無風瀾的狀況下最大化的搜集信息差,心靜便能做出判斷,智取與耐心,一擊即制。就像彈琴與人生,金錢與工作,人際與健康,仔細冷靜不正任何事、萬事萬物其實都有關鍵的點,而在關鍵點之中我們往往疏忽了連貫的紐帶,到底是什麼。祝福所有的人都能在一個紛擾的時代保持清醒文藝的心,溫柔與理智,經濟與藝術誰說不能兼得呢?

(下篇進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