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語言失去誠實,設計選擇抽身
在制度與自我之間,有一種設計靜靜發揮—不爭奪,不解釋,只是默默存在。
-------------------------------------設計靜靜發揮 #15
有時候聽到別人的討論,看似有道理,但仔細聆聽後,卻是不合邏輯。語言被包裝得很漂亮,但裡面沒有誠實。 不是因為不懂,而是因為聽得太清楚。 清楚到知道這不是值得理解的語言。
不是拒絕理解,而是選擇不再配合。
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因為不想再用設計去修補別人的語言漏洞。
不想再用「懂」來換取「融入」。
不想再用「理解」來換取「不被排除」。
制度常常要求「理解」:理解流程、理解規則、理解他人的立場、理解不合理的安排。
但這種「理解」不是邀請,而是命令。
不是為了靠近,而是為了控制。不是為了對話,而是為了讓人安靜。
曾經努力去理解那些制度語言:
理解為什麼會議永遠沒有結論,理解為什麼責任總是落在最安靜的人身上,理解為什麼「配合」被包裝成「團隊精神」。
但卻發現,越是努力理解,越是遠離自己,越是懂得多,越是疲憊,越是配合,越是失聲。
所以開始選擇抽身。
不是因為不夠聰明,而是因為不願再用語言去換取制度的認同。
開始辨識哪些語言是誠實的,哪些語言只是為了說服。哪些語言是邀請,哪些語言是操控。哪些語言是頻率的對話,哪些語言只是制度的重播。
開始練習:
在語言過度的場域裡,選擇不解釋。
在語言失真的時刻裡,選擇不翻譯。
在語言疲憊的空間裡,選擇不懂。
這不是逃避,而是辨識。不是冷漠,而是守護。 不是缺席,而是頻率式的誠實。
願意靜靜發揮—
不為了成為誰,只為了不失去自己。不為了懂而配合,而是為了誠實而抽身。不為了參與而理解,而是為了頻率而守護。
---------------------------------------
有些語言值得理解,有些語言只值得沉默。
不是不懂,是不想懂。因為真正的參與,不是誰懂得多,而是誰還在頻率裡。
設計靜靜發揮—不為了成為誰,只為了不失去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