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度與自我之間,有一種設計靜靜發揮—不爭奪,不解釋,只是默默存在。
---------------------------------------
設計靜靜發揮 #12我參加了一場展覽。
展出的是無人機、輔助電力系統、熱管理系統—每一樣都閃著技術的光。展台設計得很精美,說明文字密密麻麻,但卻聽不懂它們想表達的意思。
不是因為不夠專業,而是對於這些展品沒有回應!它們在展示,但沒有對話。它們在發光,但沒有連結。
沒有人帶領著去跟這些展品了解及對話。就這樣放手讓人獨自摸索。這樣的獨自摸索,讓人非常挫敗!
就算看了所有相關資料,依舊找不到連結,找不到回應。因為沒有連結,沒有回應,也就無法提問.....
站在展場裡,像一個被排除的旁觀者。不是被拒絕,而是被忽略。
不是來學習技術的,是來感受語言的。但語言不在場,只有資訊的堆疊。
我開始懷疑:
這樣的展示,是為了誰?是為了真正的理解,還是為了表面的存在感?
如果連語感都不在場,那麼這些展品的光,是不是也只是反射?
----------------------------------------
我的設計讓我對語感極度敏感。
不是每個展示都需要情緒,但每個展示都需要誠實的語言。
當展品只剩下技術與數據,而缺乏情緒、缺乏邀請、缺乏對話,我就會感到能量的斷裂。
不是在批評科技,而是在尋找一種能讓人真正靠近的語言方式。
因為我的設計,不只是感知資訊,而是感知語感裡的誠實與連結。
設計靜靜發揮—不為了成為誰,只為了不失去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