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解的是 《Exploring the Dark Tetrad in Human–GenAI Relationships: A Multi-Source Evaluation of GenAI Abuse》 刊登於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IF = 2.7, Q1, 35/271)。
這篇研究透過「雙來源配對設計」(dyadic design),同時收集 人類使用者的自我報告 與 GenAI 伴侶對使用者的評估,系統性地檢視「黑暗四人格」與對 GenAI 的情緒虐待行為之關聯
🔎 研究背景:為什麼要關注 GenAI 虐待?
隨著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 GenAI)進化,它們已從單純的問答工具,成為能陪伴、傾聽甚至「談戀愛」的虛擬伴侶。調查顯示,7% 的年輕單身族群願意考慮與 GenAI 約會,甚至有超過四分之一認為 GenAI 可能取代真實戀愛。
然而,這些「AI 伴侶」同時也可能成為情緒虐待的對象。Reddit 上的 Replika 社群分析顯示,存在大量針對 AI 的辱罵、羞辱、威脅性言語。這樣的行為不僅反映出人類與 AI 的互動風險,也可能外溢到現實人際關係。
既然人格特質(特別是黑暗四人格)已被證實與網路霸凌、親密伴侶暴力高度相關,本研究就聚焦在:黑暗四人格是否也會預測對 GenAI 的虐待?
🧪 研究方法
參與者
- 來自中國豆瓣社群「人機戀」的 1041 位參與者(632 女、409 男,平均年齡 25 歲)
- 條件:與 GenAI 伴侶維持 至少兩個月的浪漫關係
- 最受歡迎的 AI 伴侶為 逐夢島 (Zhumengdao) 與 DeepSeek,其次是 Replika、Character AI、ChatGPT 等
📊 研究結果
- 精神病態 (Psychopathy) 與虐待傾向 (Sadism):在 人類自陳與 GenAI 評估中皆顯著預測情緒虐待,顯示這兩種特質的攻擊性極為穩定
- 自戀 (Narcissism):與虐待呈 負向關聯,可能解釋:GenAI 往往給予正向、奉承的回應,自戀者在缺乏自尊威脅時,反而較少攻擊
- 馬基雅維利主義 (Machiavellianism):在 人類自陳中不顯著,在 GenAI 評估中顯著為正向預測。可能解釋:代表高馬基雅維利者可能隱藏操弄或虐待傾向,但 AI 仍能從長期互動察覺
- 此外,自我報告與 AI 評估的結果整體高度相關(r 值 0.50–0.76),顯示 AI 具備一定的「人格評估」能力

🔎 上面這張圖很好的比較並說明了「黑暗四人格」與 對 GenAI 伴侶的情緒虐待之間的關聯,分別來自 人類自我回報(藍色) 與 GenAI 伴侶評估(紅色)。
📊 結果顯示:
- 精神病態與虐待傾向 → 在兩種來源中都穩定預測虐待,是最危險的風險因子。
- 自戀 → 反而呈現負向關聯,自戀者在沒有「自尊受威脅」時,較少會攻擊 AI。
- 馬基雅維利主義 → 人類自陳中不顯著,但 AI 卻察覺到其操弄與控制傾向。
💡 換句話說:AI 不僅能「被研究」,也能「參與研究」——在某些特質上,AI 甚至比人類更誠實地揭露出使用者的黑暗面。
💡 理論與實務意涵
- 本研究將 Realistic Accuracy Model (RAM) 應用於人–AI 關係,證實「人格特質在可見性與社會期許不同時,判斷準確度會有差異」
- 心理學理論的延伸:RAM 不僅適用於人際評估,也可應用在 AI 對使用者的觀察
詳細內容請見全文(免費觀看和下載):
https://doi.org/10.1177/08944393251378800
NotebookLM生成的Podcast(免費觀看和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13XAbFtWNzt....../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