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孚科技(6235)於2025年法人說明會中揭示其在車載鎂鋁合金機構件領域的領先地位,2025上半年營收達31.44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8%。公司積極擴展全球布局,包括日本京都辦公室及馬鞍山研發分公司的設立,聚焦新能源汽車市場,車載業務佔比高達96%。未來將持續深化自動化與AI技術應用,瞄準電動車輕量化需求,開拓成長新動能。
會議摘要
一、公司簡介與歷史沿革
華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6235)成立於1950年,總部設於台灣台北,歷經70餘年發展,已成為鎂鋁合金機構件製造的領軍企業。公司於2004年在台灣證交所上市,2009年神基科技入股成為主要股東,強化其技術與市場競爭力。目前全球員工約2,500人,資本額達19.9億元新台幣。
華孚科技的歷史沿革顯示其不斷擴張與轉型的軌跡:
- 1950年:於台北縣三重成立,初期從事塑膠零件生產。
- 1997年:成立鎂合金事業部,導入Thixomolding半固態觸變成型技術。
- 2002年:於上海設立中鎂廠,進軍中國市場。
- 2006年:成立汽車產品事業部,正式跨足車載領域。
- 2018-2024年:陸續於安徽馬鞍山、含山及當塗設立工廠,並於2024年完成全球首台3000噸鎂合金半固態雙射台成型機的投產。
- 2025年:成立馬鞍山研發分公司及日本京都辦公室,進一步深化研發與市場服務能力。
二、營運概況與財務表現
華孚科技2024年全年營收為58.31億元新台幣,2025年上半年營收則達到31.44億元,較2025年第一季度成長16.5%,較去年同期增加1.8%。總經理甘錦添表示,公司自2024年第四季度觸底反彈後,營收持續呈現成長趨勢。
產品與市場分布
- 產品結構:車載機構業務佔總營業額的96%,其中新能源車零部件佔比達50%,顯示公司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深耕成果。其他業務包括筆記型電腦、家庭娛樂系統及綜合機構零部件,佔比約4%。
- 區域分布:2025年第二季度,歐系汽車品牌佔總營業額57%,美系品牌23%,亞系品牌16%。歐洲市場比重持續增加,符合公司預期,而北美市場保持穩定,亞洲市場絕對金額亦有增長。
財務數據
財務長張志立報告指出,2025年第二季度銷貨收入為16.92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稅後淨利2.15億元,成長7%,主要得益於匯兌利益約6000萬元。相較2025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營收成長16%,稅後淨利成長75%。然而,由於新廠學習成本及折舊攤提,營業利益率從31%下降至27%。
此外,2025年上半年每股盈餘(EPS)為1.69元,現金股利待定。公司過去兩年股利發放率維持在40%-41%,顯示穩定的股東回報政策。
三、生產據點與技術優勢
華孚科技目前擁有多元化的生產基地與研發中心,涵蓋中國、台灣及日本等地:
- 安徽馬鞍山廠、含山廠、當塗廠:專注於鎂鋁合金半固態成型及壓鑄全工藝生產,當塗廠於2024年投產全球首台3000噸Thixomolding設備。
- 江蘇昆山廠:負責模具設計與製造。
- 台灣桃園廠:專注塑膠機構件生產。
- 馬鞍山研發分公司:2025年成立,聚焦新材料、新成型技術及智慧製造。
- 日本京都辦公室:2025年6月設立,旨在就近服務日本車載客戶,提升當地市場響應速度。
- 越南廠:目前仍在籌備中,預計2026年第四季度完工。
技術方面,華孚以半固態觸變成型技術(Thixomolding)為核心競爭力,擁有最大3000噸機隊及2500噸壓鑄設備,CNC加工能力達2500mm,可製造大尺寸結構件。公司亦導入自動化生產、光學檢測及ERP大數據應用,並積極研發AI製造技術。此外,華孚注重節能環保,實施廢料回收、溫室氣體管理及有害氣體控制,符合國際標準。
四、市場展望與成長機會
總經理甘錦添分析,2025年全球汽車市場預計小幅成長3.3%,銷量約4500-5000萬輛,其中中國市場佔比29%,為最大單一市場。電動車(EV)銷量上半年成長28%,達900萬輛,全年預計突破2000萬輛,佔全球汽車銷量的25%以上。中國電動車銷量成長33%,歐洲成長26%,而美國市場則因政策因素呈現停滯。
華孚科技看好鎂鋁合金在新能源車減重及結構剛性提升上的應用潛力,認為傳統鋼材及鋁材置換為鎂合金將是未來成長機會。公司亦關注關稅議題對市場需求的影響,但目前北美客戶訂單未見下降趨勢。
五、全球布局與新產品應用
華孚科技積極拓展全球服務網絡,除日本京都辦公室外,亦於東歐(羅馬尼亞)及奧地利設立服務團隊,支援歐洲市場需求。北美市場方面,公司持續關注關稅政策變化,並與客戶協調從中國生產轉移至越南的出貨模式。
在新產品應用上,華孚不僅專注車載顯示器支架、HUD相關機構件及安全結構件,亦開發車燈支架、電驅馬達及轉向器支架等產品。此外,公司涉足無人機馬達殼體及AI穿戴式設備領域,展現多元化發展潛力。
六、會議總結與展望
華孚科技2025年法人說明會充分展現了公司在車載鎂鋁合金機構件領域的領先地位,透過全球布局與技術創新,成功把握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成長機遇。2025年上半年營收成長及產品結構優化顯示公司穩健的經營策略,同時積極應對關稅與市場變動挑戰。
展望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