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一個情況:有時候我們遇到一些約會對象,明明過程很愉快,好像也有一些進展,但到了某個點就卡住了,關係沒辦法再往下延伸。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互動良好,有可能是因為對方在對我們進行「向下兼容」。
對方的社交能力可能比我們強很多,或者他就是個 E 人,能跟任何人在約會中都表現得很愉快。這種狀況不只發生在一兩次約會,有時甚至即便已經上床了,我們還是會感覺這段關係走不下去。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和對方之間存在太大的落差。即便對方試著用他的社交能力來配合我們,但要發展成長期關係,幾乎不可能。對方心裡很清楚我們不適合,但因為我們本身的社交能力還沒辦法察覺這件事,所以對這次愉快的互動產生了錯覺,以為有機會,實則不然。
所以,一段關係如果要能順利發展,你至少要能察覺到以下四個連結點。
訊號一:你們的故事有「連結」嗎?
約會時,雙方都會分享自己發生的事情。但如果這些故事是天差地別的,那就要注意了。
例如,他的故事都發生在國外、高級社交場合等很 fancy 的場所;而我的故事,就是每天下班後去搶七八折的 i 珍食。這樣的故事,彼此之間就沒有連結,沒有共同的體驗。
當我的生活他無法理解,他的生活我也無法理解時,這段關係就很難發展下去。反過來說,如果故事能夠有連結,至少代表我們處在有交集的生活圈裡,關係才比較有機會。
訊號二:你們的情緒有「共鳴」嗎?
故事有連結還不夠,更深一層的是,故事背後的情緒,對方能不能感受到?
延續剛才的例子,我吃 i 珍食不只是因為窮,更是因為在創業過程中,我必須省吃儉用,把錢花在刀口上。這個故事背後的情緒,是我很努力、想要翻身的拚勁。
對方能對這種情緒產生共鳴嗎?還是他聽完,只覺得「吃 i 珍食好可憐」?
如果他沒有類似的故事或類似的情緒,無法對你的感受產生共鳴,那即便他口頭上說「我覺得你很努力」,你們之間依然存在著一道隔閡,關係很難真正深入。
訊號三:你們的樂趣有「交集」嗎?
再來聊個比較輕鬆的,就是日常生活的樂趣,雙方能不能互相體驗、產生興趣?
最簡單的,像是看劇、運動,或其他的嗜好。我們喜歡的東西,能不能是相同的?或者,就算完全不同,我們能不能至少對彼此的興趣,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
如果我對他的生活有興趣,他也對我的生活有興趣,在這樣互相探索的基礎上,關係會比較有機會發展。
訊號四:你們的人格有「配合」嗎?
最後一點,就是我們的人格配合度。
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人格特質,像我自己就是迴避型人格。在聊天的過程中,彼此的人格特質會慢慢透露出來,這時我們就可以評估,我跟對方的人格是否能夠互相配合。
通常來說,如果前面三點——故事、情緒、樂趣——都能對上,那第四點「人格配合度高」發生的機率就很高。因為人格配合度高的兩個人,在各方各面,本來就比較容易產生連結與共鳴。
結論:別只靠感覺,學會「事後檢討」
當你在約會過程中,即便跟對方聊得很開心,回到家後,還是要用這四個點,回想一下這次的約會。
如果四個點都有符合,那下一次約會大概率會很順利。但如果沒有,那中間的愉快氣氛,很可能只是對方在配合我們,為了場面不要尷尬,大家一起演一場戲。
所以在約會結束後,一定要有一個「事後檢討」的過程,我們才有辦法客觀地知道,這段關係到底有沒有機會發展下去。
【如何檢討一場約會?】
在我的線上課程裡,我會專門用一個章節,來教大家如何檢討自己的約會。
在這個章節裡,我會提出一個「社交五邊形」的理論,我們只要把約會的過程套用進去,其實就會很清楚地知道,這次約會的表現怎麼樣,以及到底有沒有機會發展成一段你想要的關係。
如果你想了解從約會前的人格認知、約會中的應對,到約會後如何檢討這一整個系列的過程,幫助自己在男女關係上有更好的發展,歡迎參考我的線上課程。你可以到資訊欄點擊連結,或直接跟我預約一對一的諮詢,讓我了解你的狀況,確認我能不能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