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BI是什麼?
你聽過UBI嗎?
不,不是那個近期因為一款日本刺客遊戲的歷史文化族群考證而炎上的遊戲公司──但真要說的話,其實我還是很喜歡他們旗下工作室所做的模擬經營遊戲啦──不,不是他們。而是全稱為「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UBI)的一項制度。
據稱UBI的概念最早出自英國哲學家、作家湯瑪斯.摩爾(Sir Thomas More, 1478-1535)的作品《烏托邦》(Libellus vere aureus, nec minus salutaris quam festivus, de optimo rei publicae statu deque nova insula Utopia, 1516)中。實際上,作品中的虛構共和國禁止私有財產,所有經濟成果由全民共享,而基本收入是「如果人們唯一的食物來源是偷竊,那麼世界上任何懲罰都無法阻止他們」時的解套方式。有些中文資料說湯瑪斯.摩爾是「空想社會主義者」,並強調《烏托邦》彰顯了共產主義的理想;但「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稱號實際上典出《蘇聯大百科全書》,某種程度上似乎想要收編其作為共產主義發展脈絡上的亮點。雖然《烏托邦》的確上啟發了許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支持者,但同時也有學者指出,「Utopia」這個摩爾創造出來的拉丁詞彙,本身就具有「無法存在」、「烏有之地」的意思,暗示了這樣理想的、施行社會主義的理想國無法實現,不可能存在於世。自此之後,對於基本收入的討論在許多政治論述、文章,甚至議會上出現,如同「反烏托邦」(Dystopia)這個詞彙第一次出現也是在議會上一樣。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所謂「無條件」,指的是收受對象不需要有工作勞務付出,或展現出工作意願,就可以獲得這項基本收入。聽起來很理想,甚至過於理想了,以致於這項倡議了數百年的制度,至今只有在少數地方,在可控環境條件下以實驗的目的施行過而已。並且,要進行這樣的無條件,從政治、社會與經濟等層面上,或許都需要達到一定程度的條件才行──而海穹文化於今年八月出版的《島嶼新日常:無條件基本收入制的台灣想像》,則試圖建立無條件基本收入在可預期的未來,於臺灣落實的可能景觀。

《島嶼新日常:無條件基本收入制的台灣想像》書封
作品介紹
《島嶼新日常:無條件基本收入制的台灣想像》以八則短篇故事、一則短篇漫畫構成,由不同的創作者各自想像、構思無條件基本收入在臺灣落實前後所引發的故事;下面分別簡短介紹每篇作品──
〈廢母〉by 曉由
故事講述UBI實施的近未來裡,一名女子受到丈夫的剝削,甚至無條件基本收入也被對方給掌握剝奪。但在友人的幫助與自身的醒覺下,逐漸走出男性的壓迫,拯救自己之餘也給予女兒走出不一樣人生的希望。
〈自由之價〉by 阿宗
江宥辰從小就被父母灌輸努力讀書,長大後更要努力賺錢養父母。在產業結構轉變、不斷轉換職場卻又無法順利適應的窘境下,UBI正式施行,讓他童年時被壓抑、阻止的夢想再度出現曙光。
〈Uncaged Brain Initiative〉by 馬立
憤世嫉俗的自由接案人葉英宏對政府新近實施的UBI制度充滿偏見,但透過與新型AI助理的互動,以及因故結識的創作者,他開始看見UBI能為自己帶來的好處,並且在AI助理的引導下,認識到過去未曾理解的事物。
〈808〉by 靜川
林浩所在的樂團中,有一個遲到成性、從不練琴的樂手小宇;UBI實施後,林浩原本期待總是以需要賺錢為藉口的小宇能夠更加專注在樂團上,卻發現小宇永遠都能有其他理由。樂團解散後林浩轉換跑道,同時也理解到UBI的施行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影響。
〈成年禮〉by 伍薰(南瓜社長)
在臺北已然成為瀉湖、AI全面領導人類文明的近未來時空中,滿十六歲的人都必須進入過渡者中心進行服務,並在獲得一定績效後才能獲得公民身分。這樣的制度為何形成,又與UBI有何關係?
〈致命文件〉by 大獵蜥
任職於網路媒體公司的舒婷被主管要求帶著新人Amy去採訪反UBI的知名學者,不但因此遇到前男友,還因故捲入命案;故事除了討論UBI的利弊之餘,也涉及外籍勞工、旅外就業等主題。
〈志明的故事〉by 子藝
志明的父母透過UBI制度成功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志明同樣試圖透過UBI找到真正的自己,卻發現自己因故慢慢走向社會邊緣,甚至可能流落街頭失去一切;UBI究竟能否為社會與人民帶來改變?
〈碧蓮〉by 戲雪
UBI作為制度,是否能夠阻止不良的應用?碧蓮長期遭受丈夫的冷暴力,無條件基本收入更被丈夫扣下私用,日常生活中更發現有家庭為了獲得更多基本收入,不斷增加家庭成員……碧蓮是否能在桎梏的環境中找到希望?
〈肺腑之言〉by 曉由
延續〈廢母〉的內容,最後一篇故事以〈廢母〉主角的丈夫為視角,講述彭奕南在離婚之後全力投入反UBI的社會運動中,但在十多年的「奮戰」之後,失去一切的他竟也只能透過UBI來過活;究竟UBI是摧毀彭奕南生活的元兇,或者依然能為他帶來改變?

小結
看完全書之後,我發現每位創作者的故事內容都相當有趣,幾位作者專注於UBI施行之後,對女性在社會上面臨的困境究竟是否有所幫助;也有創作者深入想像UBI施行後,那些「躺平」的人是否會因此有所轉變。作為一名自由業者,我在自己撰寫的短篇故事〈Uncaged Brain Initiative〉中,想像了一個希望以文字為生的人,如何透過UBI而獲得助益。
有趣的是,包含〈Uncaged Brain Initiative〉在內的許多故事中,創作者都將UBI與AI的進步連結在一起。我個人感覺這很像工業革命出現後,當時許多人認為蒸汽機將全面取代人力,人類文明將進入一個更將幸福的烏托邦時代;到了當代,AI的進步也開始讓人們思考AI全面取代人力的可能性。當然,作為一個知識更加全面、思考更加理性的人,我們都可以理解即便AI持續進步,新的工作種類、需求也將因此而誕生,而人類的確需要進行某種程度與意義上的「勞動」,才能獲得不論有形還是無形的價值。由此看來,AI發展的前景或許確實與UBI的落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AI足以取代大量人力為人類服務的同時,藉由UBI所提供的資源,我們也有更多餘韻可以去開發自己的其他可能性。
《島嶼新日常:無條件基本收入制的台灣想像》的創作同樣得感謝「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UBI Taiwan)的支援;該會於二○一七年成立,長時間籌辦亞太地區的基本所得國際高峰會,並於二○二○年底發起臺灣第一次基本所得遊行。本書收錄該會常務理事、理事長的推薦序外,書末亦有詳盡的UBI制度、理念介紹,相信是讀者認識UBI的絕佳進路。
UBI真的可能施行嗎?它需要什麼樣的前提才得以施行?施行之後可能面臨的困境為何?帶來的助益又有哪些?《島嶼新日常:無條件基本收入制的台灣想像》或許是帶領大家一同思考此一議題的重要作品,在此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