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閱讀作為自我救贖
六月結束了在北京的交換生活,回到臺灣感覺一如離開前,但也發現有許多不一樣之處,不論是感受上,生活處處難以言喻的躁動氛圍,或者是實際上的體驗,讓人發現些許的陌生感。我以為的衝擊與適應並沒有在回臺灣之後結束,反而持續發酵。
在北京的經驗、時隔多月回台的感受,生心理上都發生不小的動搖。一如往常,閱讀作為自我救贖,暑假這段時間我試圖去閱讀與寫下更多的文字。以下是閱讀清單:
- 《勇敢踏上日文學習之路》,春小姐
- 《邏輯思考的本質》,津田久資
- 《你不必走得快,但一定要走的遠》,丁菱娟
- 《專注,是一種資產》,柚子甜
- 《巨人的筆記:用記錄改寫人生的方法》,金翼漢
- 《木曜日適合來杯可可亞》,青山美智子
- 《為什麼我們不想生》,梅根·達姆
- 《是家人也是他人》,元貞美
- 《月曜日的抹茶咖啡店》,青山美智子
- 《牛津人的30堂獨立思考與精準表達課》,岡田昭人
- 《28歲決定你的人生:為了享受之後的日子所該做的24件事》,長倉顯太
-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Clayton Christensen, James Allworth, and Karen Dillon
- 《商界精英搶著上的六堂藝術課》,末永幸步
- 《一份值得熱愛的工作…在哪裡?》,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
- 《鍍金的鳥籠》,雷雅雯
- 《沒有小孩的她們:一段女性抉擇與不生孩子的歷史》,佩吉·海芬頓
- - 《NLP心理溝通術:激發自我、完美溝通、成就未來》,加藤聖龍
- - 《和任何人都能聊出好印象》,戴波拉·范恩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Clayton Christensen, James Allworth, and Karen Dillon :再思自我定位
學校圖書館推薦書架上的書。本書分成兩大部分,一個是職涯,一個是家庭(關係),前者是目前比較關心的,後者就速速看過,沒有花太多時間細看。以下用簡短幾句話來總結核心概念:
- 隨性發展的事件比過度計算做的決定帶來更多可能性;
- 薪水、職場環境是補償因素(compensating factor),不是動機(motivation);
- 工作中的哪部分會帶來快樂?和自己的核心價值一致?;
- 以時間長短作為判斷依據,這件事是為了一時得失利弊,或為了最終成功與否;
- 投入關係不是花錢了事或學會各種技能,更多的是人之間的互動;
- 關係是需要刻意維繫的。
本書主要是以作者主觀經驗來分享,所以有些想法或方法,可能不是適用於所有人,但作者的人生觀與哲學仍舊能給讀者一種啟發與觀點。蠻適合做為自我反思的讀本。
《商界精英搶著上的六堂藝術課》:看當代藝術的方法的啟發
讀完《商界精英搶著上的六堂藝術課》,獲得了如何觀看抽象、非視覺和印象認知為主的可能方法。這本書後半舉的耳熟能詳的作品,如杜象的噴泉、波洛克的第1A號和安迪沃荷的布里洛盒,作者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了表象外,其存在本身的意義與有別於平常習慣的觀看方式。藝術不是多真實或具象的,在相機問世後,藝術家們提出了諸多觀點,探問什麼是藝術?就如宮布利希在《藝術的故事》寫道:「其實這世界上沒有所謂的藝術,有的只是藝術。」
是本會想要再拿起來看一遍的書,當作提醒,檢視自己在生活中思維是否僵化。如果生活遇到了什麼困難,這也是本能夠獲得啟發自己的書。是暑期閱讀書單裡,個人最獲啟發的一本書。
個人心得:再思自身的藝術與不同表現媒介、有好多想要嘗試和學習的事物
讀《商界精英搶著上的六堂藝術課》,其實練習對自己來說,不太是跟著引導和作者給的實際課堂上同學們回答的樣子:比起探究自己主觀的覺得好看或不好看、寫實或不寫實,自己清楚知道,表現手法的不同,呈現出來的效果也不同,那個效果,人們怎麼解讀、詮釋,形塑了可能常看見或聽見的說法,例如這是大師的作品。作品為何是名作,是在當下文化、社會的脈絡,做出了創新、一種詮釋,儘管不一定獲得當時人們的喜歡或認同,如馬諦斯為妻子畫的肖像畫、畢卡索的亞維農的少女。
對我來說,要如何讓自己滿意地透過圖像將個人所思所想表達出來?現在寫作對我來說,還比繪畫本身更能明確表達自己。我一直不太知道要抱持著怎麼樣的立場或態度,去分析看到的非文字類的事物,能夠感受到,但很難使用語言準確的表述出來。
一直在想,是否是自己的心靈過於匱乏,缺乏更多的體驗來類比、比擬,得以表述成文字的參照。書中的對象是,國中小學生,或許他們的經驗也有限,那在有限的經驗裡,要怎麼形塑自身的樣貌?自身的主體性在觀看作品時,要扮演多強烈的角色、什麼樣的角色。我一直在想,要戴上怎麼樣的面具。並不是說任人擺布,變成環境所想要的樣子,而是我知道自己能夠成為、也願意成為。
那麼,顯然在此之前,有個目的。自己的目的是什麼?純粹欣賞作品帶來的感動、美好,不能夠滿足自己慣性多面向解讀的傾向。難不成就是為了思考?自身的主體意識為了透過觀看來思考的話,動手產出藝術,是為了思考什麼?每個作品,呈現萬千眾生、時代氛圍,自己想要透過作品說什麼?那個核心關鍵的價值是什麼?不停思考的本身嗎?那我要如何呈現?透過繪畫、攝影、茶道、器物…自己想透過媒介傳達什麼?
自己從來沒想過,或許動手畫之前,想構圖、配色是其次,如果能用文字先描述出來呢?既然自己比較熟悉文字、也比較能透過文字想像的話。
話又說回來,鑑賞能力不就是很主觀的嗎?如果是一件從未知曉背景和脈絡的作品,看到的當下,能依據的不就是個人經驗和過去所知的東西嗎?如果要引起共鳴,作品要呈現的,不就是包含集體意識的東西嗎?純粹的創作手法或表現是作品類型的其中一類,但我想自己更想做的,先是呈現自己的觀點,至於集體意識、商業化、打中人心的目的,我想那是之後的目標了。
後記:閱讀是奢侈的
曾經有人這麼說過,能夠OO是奢侈的。具體來說能夠怎麼樣是奢侈的、說的人又是誰,我已經不記得了。但閱讀是奢侈的,即便在身心理極度混亂與疲累的情況,閱讀的當下這個想法不時地會冒出來。
在【雜記】感謝他人與被感謝這回事 中,曖昧不清地認定感謝是「靜下心的儀式,藉由與心中的他者對話、反過頭來審視自己」。過了一年,或許自己現在能稍微感受到,感謝的力量,或許就只是活在當下,好好對待自己,才能好好對待他人。
【關於這個專題:月書單】
此專題如名,是以月為單位、不定期的閱讀記錄,會(極度)簡單地概述書本內容,也會結合生活經驗,分享個人閱讀心得。
謝謝你閱讀這篇文章。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閱追蹤按愛心!
2025/8/5 初稿 @NTNU
2025/9/14 修稿、定稿 @Ky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