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特稿|十年後,再次凝視香妲.艾克曼 feat. 女性影展策展人陳慧穎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raw-image

文字整理/林詩濱、彭湘

香妲.艾克曼(Chantal Akerman)專題是今年第一個決定要做的單元。其實早在去年就已經有這個想法,其中也帶有很個人的原因:2015 年香妲過世,隔年 2016 女影便為她策劃專題,那也是我第一年進入女影工作。今年正逢香妲逝世十週年,她的作品修復與數位化陸續完成,世界各地也相繼舉辦她作品的重映。希望今年能以「焦點影人」單元的形式再度放映她的作品。

在選片方向上,特別避開了 2016 年專題已經放映過的作品,包括她最經典的代表作與最後的遺作。畢竟她的作品超過五十部,即使近年各地舉辦回顧展,也往往挑選重點作品,仍有許多鮮少被看見的片子。這次刻意選入一些冷門或較少被討論的作品,但即便如此,它們依然極具意義,並不是所謂的「旁支」。  

《安娜的旅程》(Les Rendez-vous d'Anna,1978)(4K 數位修復)

《安娜的旅程》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Collections CINEMATEK - © Fondation Chantal Akerman

《安娜的旅程》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Collections CINEMATEK - © Fondation Chantal Akerman

這是今年片單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它是在《珍妮德爾曼》(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1975)之後、香妲仍是二十幾歲時完成的劇情長片,片中也能看到許多自傳色彩的痕跡。這部作品展現了她的企圖心,幾乎凝聚了她個人及創作的方方面面。片中主角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導演,某種程度正對應著她當時的處境,因此作品既個人化,動人又令人心碎。若了解她與母親、與世界的關係,就會發現其中包裹了她的世界觀,以及她如何看待親密關係與家庭。​

片中主角全裸狀態和母親蓋一床被子,互動既親密又詭譎,一開始甚至可能還會誤會兩人的關係(以為是戀人,但實際是母女)。安娜向母親訴說自己喜歡同性,但這樣的表白在現實中是無法發生的;這段充滿矛盾的設定,既是自畫像,又彷彿自畫像的反面,映照出香妲本人的生命狀態。

另一方面,本片也呼應了今年策展的主題「破風景」。安娜在不同空間之間不斷遷移,卻始終無法真正擁有任何她所經過的地方。​

《在那天⋯⋯》(Le jour où…,1997)(4K 數位修復) 

《在那天⋯⋯》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Collections CINEMATEK - © Fondation Chantal Akerman

《在那天⋯⋯》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Collections CINEMATEK - © Fondation Chantal Akerman

或許觀眾會認為這是一部「旁支」的作品,但將它納入片單卻別有趣味。表面上,《在那天⋯⋯》是為了慶祝盧卡諾影展而拍攝的應景之作,拍攝方式則以攝影機環繞旋轉,令人聯想到 2016 年曾放映過的《房間》(La Chambre,1972)。這部作品重回「旋轉」這一母題,談電影的未來,也收錄了她對其他創作者的觀察,並致敬高達。同時,它也自然流露出很香妲式的日常凌亂感,並映照出她對電影的思考。

由於片長很短(笑),與其他作品搭配放映時,就像額外的驚喜 Bonus。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香妲本人在片中現身。對我來說,這也帶著一點私心──希望觀眾能在這個單元中,直接看見香妲的身影。

★ 展期間,本片將與開幕片《安娜的旅程》同場放映。

《我餓,我冷》(J'ai faim, j'ai froid,1984)(4K 數位修復) 

《我餓,我冷》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Collections CINEMATEK - © Fondation Chantal Akerman

《我餓,我冷》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Collections CINEMATEK - © Fondation Chantal Akerman

這是香妲短片作品中相當經典的一部,原本是為《巴黎 20 年後》(Paris vu par... vingt ans après,1984)的一部合輯而拍攝的。影片容易讓人聯想到她的另一部作品《我你他她》(Je, tu, il, elle,1974),同樣捕捉年輕人的狀態,但相比之下更加可愛、輕快。如果你喜歡《我你他她》,那麼這部更不容錯過!​

《1960 年代末一名布魯塞爾少女的肖像》(Portrait d’une jeune fille de la fin des années 60 à Bruxelles,1994)

《1960 年代末一名布魯塞爾少女的肖像》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Collections CINEMATEK - © Fondation Chantal Akerman

《1960 年代末一名布魯塞爾少女的肖像》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Collections CINEMATEK - © Fondation Chantal Akerman

這部作品數年前看到時讓人眼睛一亮。它由電視台製作,往往不被視為香妲的核心之作。其實,它收錄於一個滿經典的影集《那個年紀的男孩女孩》(Tous les garçons et les filles de leur âge,1994),該系列邀請許多知名導演參與,香妲・艾克曼便是其中之一。雖然題材設定在 1960 年代,但香妲刻意使之跳脫當時的氛圍,加入許多出格的設計。

故事表面上是兩名少男少女共度時光,但隨著情節推進,他們的欲望與情緒浮現出青少年的不穩定。女主角的情感逐漸轉向另一位女孩,這份「轉移」或「游移」的過程被細膩地捕捉下來,很有魅力。片介形容它是一部「溫柔且被低估」的作品,十分精準。這部電影輕巧而細膩,嘗試描摹那種難以言喻的情緒:對情感的摸索與不知所措。作為一部成長電影,它顯得格外特別。​

《長夜漫漫》(Toute une nuit,1982)(2K 數位修復)

《長夜漫漫》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Collections CINEMATEK - © Fondation Chantal Akerman

《長夜漫漫》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Collections CINEMATEK - © Fondation Chantal Akerman

這是一部一定要進戲院觀賞的作品!進戲院看才能看到很多昏暗中的細節!觀影時彷彿置身黑暗夢境。這部片讓人聯想到她的《黃金八〇》(Golden Eighties,1986),同樣描繪了各種人物組合的相遇與關係,與《安娜的旅程》有相似之處,但更被推向極致。今年片單中,除了《故鄉在彼方》,它也是最具形式實驗性的作品之一。

全片將人際相遇抽象化為「擁抱」或「分別」瞬間,愛情電影的外遇情節被純化為戲劇性瞬間,呈現出碎裂、片段式的結構。這樣的表現方式既不移情,也不試圖同情角色,而是讓觀眾以一種疏離的角度去觀看人物互動。導演曾形容這部片「逃離了各種詮釋的可能性」──雖然人物情緒強烈,但實際外顯的是形式上的影音實驗。

《愛的俘虜》(La Captive,2000)(4K 數位修復) 

《愛的俘虜》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Collections CINEMATEK - © Fondation Chantal Akerman

《愛的俘虜》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Collections CINEMATEK - © Fondation Chantal Akerman

這部作品其實早在 2022 年「漩渦迷情」單元時就想放映。該單元從希區考克的《迷魂記》(Vertigo,1958)延伸,探討慾望、情色與凝視。不過當時因修復未完成而無法安排。今年終於得以放映。

片中,一名男子近距離跟蹤女性,女性清楚自己被監視。這種觀看超越了單純的監控,轉而揭示戀人之間微妙的權力與情感糾葛。作為香妲少數的文學改編作品(選上非常經典的《追憶似水年華》),它展現了她對文本獨特的選擇眼光,也反映出她創作軌跡的特殊面向。​

電影中,男子對女性的控制慾相當詭異:比方兩人睡不同的房間,女子的浴室則緊鄰自己的浴室,兩間浴室之間僅隔著半透明的窗。在香妲的鏡頭下,傳統的「男性凝視」被逐漸顛覆、癱瘓。片中還有另一名女性受派去監視,隨著互動,她與被監視的女性之間也滋生情愫。男子甚至對她們的情感好奇,思索這與自己之間有何不同。此外,本片的攝影極為優美,很感官卻同時保持疏離,敘事上也有別於外界對香妲的既定印象。​

《奧邁耶的癡夢》(La Folie Almayer,2011)

《奧邁耶的癡夢》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Collections CINEMATEK - © Fondation Chantal Akerman

《奧邁耶的癡夢》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Collections CINEMATEK - © Fondation Chantal Akerman

這是香妲的另一部文學改編作品,改編自康拉德的首部著作。康拉德的經典如《黑暗之心》常被視為男性的敘事世界,但《奧邁耶的癡夢》處理著重在殖民主義、歐陸與異地之間的關係。片中「女兒」的角色被大幅凸顯,遠超過原著的份量,也展現了香妲的獨特視角。

作為香妲在亞洲拍攝的作品,她處理起殖民議題的方式既微妙又少見,呈現出一種「永恆的流亡」狀態:被困於某個空間,卻無法歸屬於任何一方。這部作品野心極大,在不同地點的切換、「介於室內與室外之間」的空間處理,及現實與夢境交錯的手法上,也與她其他電影迥然不同。這同時也是她最後一部劇情片。​

《故鄉在彼方》(Là-bas,2006)

《故鄉在彼方》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Collections CINEMATEK - © Fondation Chantal Akerman

《故鄉在彼方》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Collections CINEMATEK - © Fondation Chantal Akerman

在無法完整回顧香妲作品的情況下,仍希望至少納入一部紀錄片。去年甫呈現「這(不)是巴勒斯坦的__」單元,在現下時空下也使人不可避免地思考以色列的問題,因此選擇這部片。香妲一度拒絕拍攝以色列題材,因為其中牽涉太多複雜的問題。而《故鄉在彼方》便是在這前提下,最靠近此題材的作品之一。​

影片幾乎全在室內拍攝,透過鄰居、日常瑣事來展開。她為了補償房東冰箱裡那條不小心吃掉的麵包,苦惱著要如何買到一模一樣的替代品。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困境,卻折射出她生命中的難題──與家人的關係、與外界的斷裂,以及理不斷的身分難題。長時間拍攝鄰居與窗外,也像是她以日常細節訴說內心思緒。

雖然表面上沒有正面處理以色列問題,但透過自殺親屬與自殺炸彈襲擊的平行敘事,作品將私人與政治隱隱對照。形式上,她以遮簾分割畫面、粗糙的 DV 畫質讓窗景與光線變化抽象化,呈現出極具實驗性色彩的作品。

​《暴風中的無名風景(致香妲・艾克曼的兩封信)》(Vents Violents (two letters to Chantal Akerman) )

《暴風中的無名風景(致香妲・艾克曼的兩封信)》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暴風中的無名風景(致香妲・艾克曼的兩封信)》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這是單元中唯一一部非香妲作品。選入這部作品,正是因為它回應了《故鄉在彼方》。影片由一組十分喜愛香妲的藝術家創作,他們還曾策劃展覽《Là》回應她的電影。但同時,他們對如何面對香妲作品中某些與以色列相關的面向,仍感到掙扎。​

這部片回應了香妲的《非家庭電影》(No Home Movie,2015)與《故鄉在彼方》,在當下的時空背景下提出新的觀看角度與複雜心情,也給了我們如何在今日持續理解香妲的作品的另一種視角。​

策展人特別推薦

​如果還不熟悉香妲的作品,首先還是推薦開幕片《安娜的旅程》 (無疑是大師之作!其中展現了香妲最受讚譽的部分:剪輯手法、人在空間的移動,以及時間在影像中的經典呈現。),私心必看片則是 《愛的俘虜》。(當然,如果能全數觀賞,那就更好了。)

文字提供/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劇照提供/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第 𝟑𝟐 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第 𝟑𝟐 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𝟐𝟎𝟐𝟓.𝟏𝟎.𝟏𝟕-𝟏𝟎.𝟐𝟔
光點華山電影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1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9/16
此案件的另一個重心,是母女關係。肯卓拉作為母親,一手給予女兒撫慰支持,另一手發送羞辱貶低,眼睜睜看蘿倫失去曾有的愛、自我價值和生命活力。其實,孩子天生愛著、信賴、且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喜愛,可是有問題的父母──自戀型人格是常見的一種──卻反過來利用此柔軟天性和權力,進而操縱、掌控,欺壓、虐待孩子。
Thumbnail
2025/09/16
此案件的另一個重心,是母女關係。肯卓拉作為母親,一手給予女兒撫慰支持,另一手發送羞辱貶低,眼睜睜看蘿倫失去曾有的愛、自我價值和生命活力。其實,孩子天生愛著、信賴、且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喜愛,可是有問題的父母──自戀型人格是常見的一種──卻反過來利用此柔軟天性和權力,進而操縱、掌控,欺壓、虐待孩子。
Thumbnail
2025/09/12
潘禮德電影自「再現歷史」逐漸轉為「表現歷史」,在不斷靠近佚失記憶的同時,其敘事策略越發駁雜,潘氏透過藝術形式重新建構出的國家歷史,所扮演的角色便不同於傳統史料或歷史考古,而是提供一種從廢墟與灰燼中被編撰出的記憶痛史,在此再現歷史之暴行。
Thumbnail
2025/09/12
潘禮德電影自「再現歷史」逐漸轉為「表現歷史」,在不斷靠近佚失記憶的同時,其敘事策略越發駁雜,潘氏透過藝術形式重新建構出的國家歷史,所扮演的角色便不同於傳統史料或歷史考古,而是提供一種從廢墟與灰燼中被編撰出的記憶痛史,在此再現歷史之暴行。
Thumbnail
2025/09/08
韓國電影在表現歷史題材時,不畏將其通俗化的嘗試,不論是《華麗的假期》以愛情喜劇為包裝,並在血腥的武裝抗爭現場回歸小人物本色;抑或《亂世狂愛》發展傳統的悲戀框架,透過倒敘結構安排男主角回望無法倒轉的理想與愛情;《26 年》同樣沒有寫實主義的包袱,誠實地接受類型元素的官能刺激,並在虛構故事中發展主題。
Thumbnail
2025/09/08
韓國電影在表現歷史題材時,不畏將其通俗化的嘗試,不論是《華麗的假期》以愛情喜劇為包裝,並在血腥的武裝抗爭現場回歸小人物本色;抑或《亂世狂愛》發展傳統的悲戀框架,透過倒敘結構安排男主角回望無法倒轉的理想與愛情;《26 年》同樣沒有寫實主義的包袱,誠實地接受類型元素的官能刺激,並在虛構故事中發展主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整理影視文學講座「我成為了專業填詞L」的重點內容。講者黃綺琳和朱耀偉,從影視改編作品出發,討論粵語流行曲歌、流行文化、歌詞創作等方面的話題。對談內容淺顯易懂,部分觀點納入行內人的經驗分享。本文除了複述講者意見,也加入個人詮釋,挑選幾個話題再作評論,當中包括詞大於曲的現象。
Thumbnail
整理影視文學講座「我成為了專業填詞L」的重點內容。講者黃綺琳和朱耀偉,從影視改編作品出發,討論粵語流行曲歌、流行文化、歌詞創作等方面的話題。對談內容淺顯易懂,部分觀點納入行內人的經驗分享。本文除了複述講者意見,也加入個人詮釋,挑選幾個話題再作評論,當中包括詞大於曲的現象。
Thumbnail
筆者曾受到《狂舞摯愛》這部作品的鼓舞,一齣跨越歷史的女性舞蹈電影,那時的我就已被史黛芬妮迪朱斯托導演折服,直到去年她的第二部長片《時髦女子》再次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無疑證明了我心中的想法,她是應當受到關注的女導演,尤其喜愛導演這次敘事的優雅從容,以及攝影的細膩捕捉,整體相較於前作更趨成熟,
Thumbnail
筆者曾受到《狂舞摯愛》這部作品的鼓舞,一齣跨越歷史的女性舞蹈電影,那時的我就已被史黛芬妮迪朱斯托導演折服,直到去年她的第二部長片《時髦女子》再次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無疑證明了我心中的想法,她是應當受到關注的女導演,尤其喜愛導演這次敘事的優雅從容,以及攝影的細膩捕捉,整體相較於前作更趨成熟,
Thumbnail
「張愛玲的最後一夜」是表演工作坊於2024年的春季所帶給大家的精彩獻禮,那更是對張愛玲致敬的一種獨特方式。劇中以極其特別的形式,描繪著這位在華文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才女,面對生命的堅持與無畏,更創造出每每讓人反覆玩味的精彩角色。
Thumbnail
「張愛玲的最後一夜」是表演工作坊於2024年的春季所帶給大家的精彩獻禮,那更是對張愛玲致敬的一種獨特方式。劇中以極其特別的形式,描繪著這位在華文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才女,面對生命的堅持與無畏,更創造出每每讓人反覆玩味的精彩角色。
Thumbnail
「拉婓爾的愛戀」創辦人陳香君女士,是一位多才多藝、展現斜槓人生的現代女性。她創立個人手作飾品品牌,為自己開啟多元潛能的探索之旅。品牌秉持「真材實料」的原則,融入法式穠麗元素,強調親民價格,提供「高貴不貴」的各式飾品,讓客戶無負擔、輕鬆打造個人特色與美感。
Thumbnail
「拉婓爾的愛戀」創辦人陳香君女士,是一位多才多藝、展現斜槓人生的現代女性。她創立個人手作飾品品牌,為自己開啟多元潛能的探索之旅。品牌秉持「真材實料」的原則,融入法式穠麗元素,強調親民價格,提供「高貴不貴」的各式飾品,讓客戶無負擔、輕鬆打造個人特色與美感。
Thumbnail
這是一場以藝術家江賢二先生的畫作為主軸進行的再創作。
Thumbnail
這是一場以藝術家江賢二先生的畫作為主軸進行的再創作。
Thumbnail
《填詞L》(前名:填詞撚)光是可以同時見證兩位近年香港新生代中最具潛力(私心認為)女性電影人的「全面進化」,我便已心滿意足了。
Thumbnail
《填詞L》(前名:填詞撚)光是可以同時見證兩位近年香港新生代中最具潛力(私心認為)女性電影人的「全面進化」,我便已心滿意足了。
Thumbnail
「莎莉」是一部相當接地氣的女性成長喜劇,用不同觀點為女性追愛辯駁,異國元素在片中運用相當巧妙。很喜歡 劉品言、林柏宏、楊麗音、李英宏,作為導演練建宏首部電影,也是相當出色。
Thumbnail
「莎莉」是一部相當接地氣的女性成長喜劇,用不同觀點為女性追愛辯駁,異國元素在片中運用相當巧妙。很喜歡 劉品言、林柏宏、楊麗音、李英宏,作為導演練建宏首部電影,也是相當出色。
Thumbnail
陽靚在影視的表現有目共睹,入圍三次金鐘獎,2021年以電影《愛・殺》獲得台北電影獎最佳女主角,她十年前開始當演員是參與一齣非典型的舞台劇,睽違十年,她要演出故事工廠的「媽,別鬧了」。
Thumbnail
陽靚在影視的表現有目共睹,入圍三次金鐘獎,2021年以電影《愛・殺》獲得台北電影獎最佳女主角,她十年前開始當演員是參與一齣非典型的舞台劇,睽違十年,她要演出故事工廠的「媽,別鬧了」。
Thumbnail
(原文於2016年在《映畫手民》及《關鍵評論網》刊登) 上兩回分析了胡金銓早晚期電影中,女性形象之異同。胡金銓電影之所以出現如此獨特的女性形象,必有當時環境以至他個人的因素;所以,今回將談討胡金銓電影出現獨特女性形象之原因。 一、電檢 胡金銓電影出現這女性形象,電檢或許是一個誘因。六、七十年代
Thumbnail
(原文於2016年在《映畫手民》及《關鍵評論網》刊登) 上兩回分析了胡金銓早晚期電影中,女性形象之異同。胡金銓電影之所以出現如此獨特的女性形象,必有當時環境以至他個人的因素;所以,今回將談討胡金銓電影出現獨特女性形象之原因。 一、電檢 胡金銓電影出現這女性形象,電檢或許是一個誘因。六、七十年代
Thumbnail
台灣先驅藝術家鄭淑麗的虛擬科幻另類實境電影《UKI》,像是一部會在美術館裡參觀到的藝術影片⋯⋯
Thumbnail
台灣先驅藝術家鄭淑麗的虛擬科幻另類實境電影《UKI》,像是一部會在美術館裡參觀到的藝術影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