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我們》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我們》與《1984》和《美麗新世界》並稱為反烏托邦三部曲,是三部作品裡年紀最大,卻也是最少人談論的一本。

《1984》有不少《我們》的影子,如剷除異己的高壓社會、最高權位者的無上權力,和無所不在的監視舉報。然而撇除這些表面上的相似,兩個故事仍有很多不同。

《我們》以日記體的方式講述了好公民D-503從聽話到覺醒的全過程,他如何滿足於集體價值,如何做一顆合格的螺絲釘,又如何因為結識女主角I-330,思想產生變化,從理性的非人性面向漸漸拉往混亂不安的人性面向。

在這個世界裡,所有事物皆是透明的,房子、欄杆、椅子、桌子,一切都無所遁形,也無需隱藏,因為人們願意為了集體幸福而袒露自身,歪斜的秘密與思緒皆需接受國家機構治療,以維護集體利益。今天聽起來是個老套的故事,作為當代人的我們還有讀《我們》的必要呢?

我的回答是,有。

首先,小說採用了日記體書寫,以第一人稱為軸心漸次輻射出整個世界,這種方式似乎會讓人想到《使女的故事》,但讀過後者的讀者會發現,《使女的故事》的書寫是高度模糊的,是沈浸式的近視眼視角,所以資訊丟出來的頻率很不穩定,閱讀過程因此有種載浮載沈的窒息感。相比之下,《我們》的寫法顯得削瘦薄脆,如一棵枯樹上的枝幹,情節與人物皆清晰,且由於敘事者是以「告訴異文化的人該國的風土人情」為目的進行書寫,所以讀者能輕易把捉整體世界觀,是好讀的書。然而小說的文字仍達致一種冷硬的美感,在這個以數字為依歸的烏托邦裡,那些冷冰冰的概念意外地迷人,隨意列舉一些書中的詞便能很好說明這點:「睿智的直線」、「-1的平方根」、「為無限定界」、「邏輯廢墟」⋯⋯這些詞初看乾巴,細讀卻足夠耐人尋味。

其次,《我們》在我看來相當當代,我們當然可以將其理解為傳統上的反極權,但更深層次上來說,以資訊社會的角度解讀或許能折射出別樣光彩。書中描繪的全然透明世界,不正是韓炳哲所謂的「透明社會」的寓言樣態嗎?韓炳哲認為當代社會是透明社會,其特徵是肯定性、平滑、高速、無深度,是沒有內在性的社會,正如小說裡的每個人都沒有個人精神,只遵循集體精神,生活空間皆是透明的,其材質都由光滑的玻璃構成。如今每個人都迫不及待地在網路上展現自我,將所有內在化為可被計算的外在(點贊、觀看次數、粉絲數),在各種修圖軟體的加持下,身體成了空蕩蕩的平滑的皮,不斷被手指與眼睛消費,以達至一種超高速無阻礙的「狂看」。這種迫不及待地展露,和《我們》的自我暴露、自我檢舉有高度相似之處,而那些無法在社群平台上高速運作的思想、遲疑、恐懼、簡言之具有深度的東西,都將被否決、被忽視,由於網路世界幾乎是整個世界,所以這些深度,這些否定性的事物也就等同於不存在。正如《我們》中那些情感的暗流,被敘事者稱為體內毛茸茸的手,那些無法定形的混沌,都因其「病態」而必須被淨化切除。

且看小說中這段話:

「癲癇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是一種痛楚。它是一種緩慢、甜蜜的痛苦,一種齧咬。它漸行漸遠,越咬越緊,隨即,陽光慢慢湧現 — — 並非我們這種透徹明晰,藍幽幽、軟綿綿穿透玻璃牆的陽光。不是,是一種野蠻的陽光,光線奔湧而來燒灼著大地,將一切撕扯成碎片⋯⋯」

這段話看似把癲癇形容為一種需規避的病症,卻又顯露出敘事者的渴望,渴望什麼呢?渴望痛苦。《我們》的烏托邦是一個幸福的烏托邦,無限肯定的烏托邦,在這樣的世界裡,痛苦是病。當我們不斷滑手機,沈迷於消費影片時,我們墮入的正是這樣一個快樂的世界,一個不斷不斷快樂,以至快樂再也沒有意義的世界。因為正如尼采所看透的,強勁的快樂需來自強勁的痛苦,而無痛社會能帶來的只能是麻木無力的愉悅,空虛寒冷,沒有價值。

由此《我們》的幸福世界只能是禁欲世界,小說問道:「幸福⋯⋯有什麼問題嗎?欲望是折磨,不是嗎?因此,顯然地幸福便是不再有任何欲望,一絲欲望也不復存在。我們居然曾經用正號來表示幸福,這是多大的一個錯誤,多荒唐的偏見啊!絕對的幸福必須用負號來表示 — — 神聖的負號!」尼采認為禁欲雖被看作是崇高的,實則是卑劣的,是「最有害健康的理想、終結的意志、頹廢的理想」,禁欲是對真實生活的敵視,是對痛苦的極度恐懼後的唯一絕招,畢竟只要什麼都不求,就不會痛。

在韓炳哲看來,當代人的一個問題不在於太痛,而在於太怕痛,太怕具有門檻的東西,總想著所有事物可以輕鬆獲取,想著速成,很少人能試著走一段艱苦漫長的道路,去獲取什麼,沒有多少人甘願冒巨大風險取得豐厚報酬,因為失敗的恐懼太大,寧願選擇一條安穩的路,其結果就是融入國家機器的運作,做一顆聽話好用的螺絲釘,庸庸碌碌過完一生。從這個角度看來,《我們》不就是當代人最真實的寫照嗎?如果I-330伸出手邀你進入那狂野危險的新世界,那無理數的混沌,你願意踏出一步嗎?

寫於2023.09.27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鹽詞的壞書評產生器
5會員
63內容數
雜食,讀小說、理論、社科類書籍和怪書。分享誠實閱讀心得。 獲鍾肇政文學獎,桃城文學獎,作品曾刊登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屬於文創小說,即無論甚麼時候加入觀看,都明其所以。一位特工的故事,這是甚麼樣瘋狂的不可能任務?要偷一架美國最新核武轟炸機........
Thumbnail
屬於文創小說,即無論甚麼時候加入觀看,都明其所以。一位特工的故事,這是甚麼樣瘋狂的不可能任務?要偷一架美國最新核武轟炸機........
Thumbnail
記錄我的電影時刻 愛看電影的我,曾經給自己定一個計劃,我要用文字記錄看過後的心得,除了讓感受留下足跡,也訓練自己邏輯整理和長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在連續2年的時間裡,看完電影快速的咀嚼與反思,紀錄的很直覺,文字沒有優美很敘事,有些只寫下批註「一部大爛片」😂,其中一年是寫在本本上,也貼上票根,另一
Thumbnail
記錄我的電影時刻 愛看電影的我,曾經給自己定一個計劃,我要用文字記錄看過後的心得,除了讓感受留下足跡,也訓練自己邏輯整理和長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在連續2年的時間裡,看完電影快速的咀嚼與反思,紀錄的很直覺,文字沒有優美很敘事,有些只寫下批註「一部大爛片」😂,其中一年是寫在本本上,也貼上票根,另一
Thumbnail
從1949年喬治歐威爾的小說【1984】,1984年蘋果公司「1984」廣告,到2024年的【腦筋急轉彎2】,我不知道這段情節的出現,是刻意安排或是巧合,在荒謬逗趣的畫面之下,也隱隱然傳遞電影裡,青少年在傳統刻板教育下的反抗躁動的心。
Thumbnail
從1949年喬治歐威爾的小說【1984】,1984年蘋果公司「1984」廣告,到2024年的【腦筋急轉彎2】,我不知道這段情節的出現,是刻意安排或是巧合,在荒謬逗趣的畫面之下,也隱隱然傳遞電影裡,青少年在傳統刻板教育下的反抗躁動的心。
Thumbnail
雖然是改編作品,但《3體》靠著強大的團隊與編劇功力,確實是一部娛樂性極高的作品,而因為文革背景而在戲外引發的爭議,也似乎意外地反而更增加了這部影集的討論度。
Thumbnail
雖然是改編作品,但《3體》靠著強大的團隊與編劇功力,確實是一部娛樂性極高的作品,而因為文革背景而在戲外引發的爭議,也似乎意外地反而更增加了這部影集的討論度。
Thumbnail
完全沒有對話的動畫片 內容卻是非常的大人 故事他們理解沒有問題 但對於最後機器人的選擇 兩個人卻是有不同的看法 對此有一些討論 雖沒辦法理解太多深層的意義 但對於道別 也各別做出了選擇
Thumbnail
完全沒有對話的動畫片 內容卻是非常的大人 故事他們理解沒有問題 但對於最後機器人的選擇 兩個人卻是有不同的看法 對此有一些討論 雖沒辦法理解太多深層的意義 但對於道別 也各別做出了選擇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全片沒有任何對白,但是角色神情的生動、80年代美國的懷舊氛圍,以及貫穿全片的歌曲〈September〉,都讓這份純粹可愛的情誼充滿厚度,無聲勝有聲,以至於電影裡的祝福和遺憾,都扎實地讓人心有所感,並且迴盪至我們生命中的許多片刻,然後我們才能真正長大,說好再見。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全片沒有任何對白,但是角色神情的生動、80年代美國的懷舊氛圍,以及貫穿全片的歌曲〈September〉,都讓這份純粹可愛的情誼充滿厚度,無聲勝有聲,以至於電影裡的祝福和遺憾,都扎實地讓人心有所感,並且迴盪至我們生命中的許多片刻,然後我們才能真正長大,說好再見。
Thumbnail
故事著重於探討自由意志與社會價值觀的關係,通過主角貝拉的人生轉變,表達了對社會常規的反叛與對真正自由的追求。透過影評,探討了電影中所呈現的主題與思想內涵。
Thumbnail
故事著重於探討自由意志與社會價值觀的關係,通過主角貝拉的人生轉變,表達了對社會常規的反叛與對真正自由的追求。透過影評,探討了電影中所呈現的主題與思想內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