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東西》: 世界就是因為能不斷被改善,而美好

2024/02/1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記得去年在金馬影展,我看完可憐的東西的時候,就深深被吸引,也馬上寫了心得。之後就一直很期待它正式上映的那一天,我一定還要再去看。

 

如今它終於上映了,我也毫不猶豫地去二刷,還是被裡面的精神給感動,也更能感受到,這部電影的劇本,真的寫得很好。對白非常精簡又有深度,沒有任何的多餘,每一句短短的對白都是有一定涵義在。還有剪輯上,那種故意突然插入激烈畫面還有驚悚配樂的手法,以及承襲前部《真寵》的城堡美術風格,還有攝影與視覺上,那種給人不舒適的色彩飽和畫面,讓我更喜歡這部電影。

 

尤格藍西莫的片,我全部都看過,他喜歡述說著被環境控制,而不自由的世界。像《非普通教慾》的教育控制、《單身動物園》強迫單身與強迫交往的控制、《聖鹿之死》因果報應的控制、《真寵》的權力鬥爭的控制,都有種不自由,強迫人控制人的元素。然而他的電影中人物的人格,都是反常不自然,這點在《非普通服務》又更顯而易見。這次《可憐的東西》,完全是他的集大成,他所有拍片風格與價值觀,在這一次都是最成熟又最精準的一次表現。

 

過去都是控制,這次也是控制,但又多了點戰勝了控制,所以反而真得表達出,到底什麼是自由這回事。

 

人活在這世界上最怕的,除了死之外,最怕就是沒有自由意志,無法像小孩子一樣想幹嗎就幹嗎,因為社會有各種常規會控制人。也之所以這樣,人類會因為長大,而變得越來越沒有可能性,思想也越來越狹窄,對世界的探索,也越來越沒熱情,習慣活在一個既定的價值觀裡。


raw-image


像電影中的主角貝拉,看似是一個被騙的笨蛋,在一個妓女卑微的年代,竟然還要對妓女這職業充滿熱情,真的是很笨,被男人騙上床,還笨到以為這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開心到想要一再地做,做到騙你上床的男人做不下去為止。錢被騙,還不知不覺,還以為騙錢的人是幫你拿去做功德。

 

貝拉的所有行為,放眼在現今社會,都是愚蠢的表現,都是被「長大」概念所禁止的,假設是小孩子,就可以被原諒,大人不行。像是人的一生中,都是被教育給受限。從家裡,家長會告訴你什麼是能做? 什麼是不能做? 到外面去,就是各種社會常規。像電影中巴克斯特博士是怎麼控制貝拉? 即便到外面去,貝拉所面對的吃飯禮儀、妓院淺規則、還有男性的沙文主義,這些都是妨礙自由意志的顯現。最後人不管在家中還是社會中,都不曾有過自由意志。

 

如果說有? 只有剛接觸世界的那一剎那,對世界不夠懂的那瞬間,以為有自由意志,但根本沒有。


raw-image


電影中的哈利說得好,「哲學會讓我們違背自己野蠻本性」,其實如果每個人都像嬰兒一樣,只用野蠻本性活著,那這個人就真的很自由。但是哈利最後又說,「不要相信宗教、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人的希望會破裂,但現實不會,」他厭惡世間所有價值觀都是讓人不自由,你認什麼價值觀就存在於什麼社會體系,都是錯的,因為這些都是束縛人。但是明顯貝拉不做這種人,如果發現世界有偏見,應該付諸改善的行動,而不是停留原在地抱怨與厭世都不做。所以最後貝拉除了讀抽象的哲學書之外,又跑去學習社會學,最終又回到跟人體有直接關係的醫學領域。

 

之後她真的也用家教所教的實驗精神,去闖蕩這世界的每一天,也不是整個社會常規都不接受,而是學習常規的同時還不斷地改善,而並非直接認命,然而不斷改善的實驗精神,也讓這部片,變得一點也不天真。

 

覺得不合理的價值觀,就改善,就是這麼簡單,那怕他是現有社會價值觀的主流,也應該要改善。唯有不斷改善,才有自由意志的可能。貝拉在電影中有個行為,她拿著書,寫著一些過去常識沒有教過的事情,說形容自己像上帝,「因為上帝說的話是不需要實證性」,想改變就改變,不需要先預想有沒有用,就是要去思考社會沒想過的預想,才有實踐的價值。

 

 

 

 

其實電影就像愛麗絲夢遊一樣,像個童話故事,連結局都是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這個童話,卻很現實,一點也不天真,即便故事骨子裡還是個童話,但精神上是鼓勵人們,如何在這拘束的世界裡活出自己的世界。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偏見,但願意站出來改變的人少之又少,而願意改變,但最後又善終的人,幾乎是沒有,電影中的貝拉就有這種精神。

 

反對當時的性別不平、反對社會常規、不輕易相信任何人的話,什麼事情都是自己走過,去實驗過,才是真的,而不是仰賴家長給予的價值觀,或是社會給予的價值觀,也不要服從於宗教的上帝說。用外人給予的價值觀去過自己的人生,就是不自由,而這種人可惜就是大部分的人,是邁向隨波逐流的庸俗之人。


raw-image


然而這部電影,會讓我如此著迷,很大原因他有著像魏斯安德森一樣,有那種罵大人、罵社會的革命情感,提倡著,人不要長大最好,人永遠像個小孩子才是好的,或許就像尼采說的人類最終型態,應當像個「嬰兒」一樣。只有嬰兒才能創造價值觀,大人只能服從前人所留下的價值觀去跟隨,過著一點也沒有開創性的不自由人生。就像貝拉一樣,嬰兒腦成年人身體,還有什麼不敢嘗試的? 還有什麼不敢做的? 哪怕是蠢的事情、再荒謬的事情、再天真的事情,都有可能是一項偉大的實驗,就看敢不敢做出與社會主流價值不同的事情。

 

對我而言,電影中的時代偏見跟現代社會偏見也蠻像的。妓院常規,就像新人進入公司工作,不得不服從公司規則那般;巴黎流浪,就像人們老依賴金錢來討舒服,不知道沒錢的人生才是最有歷練價值的;餐桌禮儀,就像社交上所講的那些違背真誠的語言;最後前夫拿槍使喚人的表現,就像人類依賴權力地位,以為地位高就是強大象徵,其實非也。每一段戲都是,大人愛教小孩的偏見觀念,要記得好好工作才能出人頭地? 記得錢是最重要的? 記得對人一定要微笑! 這是基本禮貌? 記得能往上爬就往上爬?才會有未來。漸漸這些觀念,就形成社會的偏見,最後連自己也成為這種人,終生庸碌於工作、財富、地位,只為這些而活,進而再演變成歷史的愚弄。

 

讓我想到愛因斯坦講過的一句話。

 

取自維基百科

 

「關於歷史與哲學背景的知識,可以提供給那些大部份正受到當代偏頗觀念所左右的科學家們一種不隨波逐流的獨立性。這種由哲學的洞察力所創造的獨立性,依我來看,正是一個工匠或專家,與一個真正的真理追尋者之間,最大的區別」

 

貝拉的養父巴克斯特博士,自以為是上帝,就是一個不往正統專家路線走的醫師,雖然荒謬像鐘樓怪人,但他初心是為了走向上帝,不隨波逐流走向庸俗。

 

上帝的追尋者,或許都是不往正統走的。或許就像耶穌不照傳統猶太教的教義走一樣;或像釋迦摩尼佛不走傳統印度教的路線,專家只是訓練有素的狗,正統沒有可能性,有可能性的,是人類天生而來的獨一無二,所以上帝是自由意志的。最後貝拉也成為了像巴克斯特博士一樣的醫生,也有點象徵她也要走向,與眾不同的上帝之路。

 

沒有與眾不同,就沒辦法在時代偏見中脫穎而出


raw-image


每個時代的觀念都是偏見堆成的,人其實天生就能跳脫,就像嬰兒,但每個人活得越大,就越喜歡違背自己的本性。而可憐的東西並不是一昧厭世而什麼都不去經歷,而是在人世中歷練,經歷了跟一般人一樣的庸俗之路,就像貝拉還是得去做妓女,很大原因也是因為生存經費。但最重要是能不能在經歷這些庸俗事情後而選擇了改善,並非認命社會就是如此沒辦法改變。就像這是一部女性主義手法的電影,雖然主角當了低下妓女,但她不認命,反而用這種身分想說,有沒有可能女人比男人還高? 甚至可以喜歡同性? 有沒有可能是女人選擇男人並非男人選擇女人,甚至女人在性愛上可以當任主動角色,最後真的也去做,她也戰勝了鄧肯·韋德伯恩還有她前夫。沒有哀嘆說社會認知就是女性低下,那也沒辦法,為了生計只能做妓女,不做任何改變只認命。最後成功達到,在這個性平不平的時代,在性別地位上贏得勝利,丈夫做羊、自己成功變主人,男女地位成功被顛覆。自己選擇怪人醫生的路,在上帝創造意義上,也能象徵她成為不平凡的人,成為創新價值觀的人,而不是隨波逐流,所以上帝,世代人走向進步的,超凡入聖的。

 

雖然它與《芭比》,同樣是表面上,是女性主義戰勝男性的電影,但本質上卻都是走向上帝,像是哲學一樣,人在這世界上,存在意義是什麼? 兩部片最後,都是上帝放給人們自由,放給人無限的可能,就像博士對醫學的看法一樣,「要讓世界不再是平的」。

 

上帝正是完全自由的象徵,才值得人們尊敬


內容總結
可憐的東西
5
/5
31會員
174內容數
犧牲自己的人生時間,跑去別人的人生裡面看,你以為你的人生延長三倍了,但其實沒有,因為每次兩小時的都在犧牲自己的時間。看電影而日損,不日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