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恆星」、「極光」現內含超200+感情專文,有吸引力養成、分手療傷、性覺察、感情詐騙、迴避型人格、女權探討、高端反殺術、我想和你談的十場戀愛,文章連結點我),續EP08建議合併閱讀。
獻給那些在離婚後收到「節哀順變」的女孩們。妳該收到的不是安慰,而是恭喜。
導讀
昨天收到一位讀者的私訊,她說:「思齊,我離婚了。朋友都來安慰我,說什麼『別難過』、『會遇到更好的』。但說實話,我一點都不難過,我甚至想開香檳慶祝。」
這讓我想起另一個讀者曾經說過:「結婚那天,大家都說恭喜。離婚那天,大家都說節哀。但對我來說,離婚才是真正值得恭喜的日子。」
在這個把婚姻當成女性人生終極成就的社會裡,離婚被視為失敗、恥辱、不幸。但有沒有人想過,對某些女性來說,離婚其實是重生、解脫、自由?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談談為什麼有些離婚,比結婚更值得恭喜。
【讀者投稿】
思齊您好,我是您的忠實讀者。今天是我離婚滿一個月的日子,我想跟您分享這個「喜訊」。是的,喜訊。因為終於擺脫了三年的婚姻牢籠。
離婚那天,律師事務所外面下著雨。 前夫——我現在可以這樣叫他了——站在屋簷下抽菸。 「妳會後悔的。」他說。 我撐開傘:「我唯一後悔的,是沒有早點離開。」
三年前結婚時,所有人都說我運氣好。 老公是公務員,婆婆是退休老師,房子買好了,連孩子的名字都取好了。 「妳就等著享福吧。」閨蜜羨慕地說。
享福?我想起新婚第三天的早晨。
六點,婆婆敲門:「媳婦,起來做早餐了。」 我還沒完全清醒:「媽,我昨天加班到兩點……」 「女人就是要勤勞,」她推開門,「我兒子七點要上班。」
老公翻個身,繼續熟睡。
我走進廚房,婆婆已經坐在餐桌前了。 「煎蛋要兩顆,半熟。吐司要烤到金黃。咖啡不要太燙。」 我一邊煎蛋一邊想,這是在開餐廳點菜嗎?
老公起床了,坐下就吃。 婆婆慈愛地看著他:「兒子辛苦了,多吃點。」 然後轉頭對我說:「妳怎麼不吃?」 「我不餓。」 「不吃早餐怎麼生孩子?」
原來早餐跟生育能力有因果關係,我還真是長了見識。
上班前,我收到老公的訊息: 「媽說妳態度不好。」 「我哪裡態度不好?」 「妳應該要笑著做早餐。」
笑著做早餐。 這可能是我這輩子聽過最匪夷所思的要求。
晚上下班,我買了菜回家。 一進門,婆婆坐在客廳看電視,老公在打電動。 「媳婦回來了?廚房等妳。」婆婆頭也不抬。
我放下包包,繫上圍裙。 切菜的時候,聽到婆婆說:「兒子,你今天累不累?」 「還好。」 「那等等吃完飯早點休息,不要幫媳婦洗碗了。」 「我本來就不洗。」
我切菜的手停頓了一下。 原來「不要幫」的意思是——本來就不是你的事。
做好四菜一湯,端上桌。 婆婆夾了一口青菜:「太鹹。」 夾了一口肉:「太老。」 喝了一口湯:「太淡。」 然後對老公說:「委屈你了,媽明天給你做。」
老公安慰她:「沒事,她會進步的。」
她。 在自己家裡,我成了第三人稱的「她」。
飯後,我收拾碗盤。 婆婆說:「碗要用熱水洗,用冷水不乾淨。」 「地要用跪的擦,用拖把擦不乾淨。」 「衣服要分三次洗,內衣、外衣、襪子不能混。」
我忍不住問:「媽,您以前也是這樣做的嗎?」 她理直氣壯:「我是婆婆,當然不用。」
原來家務是有階級制度的。 婆婆不用做,老公不用做,只有媳婦要做。
有一次,我加班到十一點回家。 一進門,老公在看電視。 「吃飯了嗎?」我問。 「媽煮了泡麵。」 「那碗呢?」 「在廚房。」
我去廚房,兩個泡麵碗泡在水槽裡。 旁邊還有早上的咖啡杯、中午的便當盒。
我站在水槽前,突然有種荒謬的感覺。 不是因為要洗碗,而是因為他們理所當然地等我來洗。
「老婆,」老公在客廳喊,「妳洗完碗記得把垃圾倒一下。」
我關上水龍頭,走到客廳。 「為什麼你不倒?」 他愣了一下:「我今天上班很累。」 「我今天沒上班嗎?」 「妳做文書工作,能有多累?」
原來疲勞也分貴賤。 他的累是真的累,我的累不算數。
最讓我心寒的,是懷孕那次。
是的,我懷孕了。 兩個月的時候流產了。
流產那天,我一個人在醫院。 老公說:「我請不到假。」 婆婆說:「流產又不是生產,不用陪。」
醫生問我:「家屬呢?」 我說:「在上班。」 護士同情地看著我:「妳老公真不懂事。」
手術後,我叫了計程車回家。 一進門,婆婆劈頭就問:「是不是妳身體有問題?」 我還沒來得及回答,她又說:「我就說不要找職業婦女,壓力太大生不出孩子。」
老公下班回來,第一句話是:「醫生說多久可以再懷?」
沒有人問我痛不痛。 沒有人問我難不難過。 在他們眼裡,我只是一個生育容器。 壞了,修一修,繼續用。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聽著老公的鼾聲。 突然明白了一件事—— 在這個家,我不是妻子,不是媳婦,更不是人。 我是傭人、廚師、清潔工、生育機器。 我是一切工具,唯獨不是我自己。
決定離婚那天,是婆婆六十歲生日。
全家族的人都來了。 姑姑說:「媳婦真賢慧,這桌菜都是她做的吧?」 婆婆笑著說:「還可以啦,就是手藝普通了點。」
小叔說:「嫂子,妳什麼時候生個孩子給媽抱?」 我還沒說話,婆婆接話:「她身體不好,上次流產了。」 親戚們投來憐憫的目光——不是憐憫我,是憐憫婆婆沒抱到孫子。
飯後,我在廚房洗碗。 聽到客廳傳來婆婆的聲音: 「我這個媳婦什麼都好,就是不會生。」 「現在的女人啊,工作太拼,把身體搞壞了。」 「早知道就不該讓她工作。」
我放下碗,走出廚房。 「媽,我要離婚。」
全場靜默。
老公站起來:「妳在胡說什麼?」 「我沒胡說,我是認真的。」
婆婆冷笑:「離婚?妳一個流過產的女人,誰還要妳?」
這句話像一記耳光,但奇怪的是,我不痛了。 因為我終於明白,在他們眼裡,我的價值只繫於子宮的功能。
「沒人要就沒人要,」我說,「總比在這裡當無償勞工好。」
離婚的過程比我想像的順利。 大概是他們也覺得,一個「生不出孩子的女人」不值得挽留。
簽字那天,婆婆還在說:「妳會後悔的,沒有女人不想要家庭。」 我笑了:「媽,我想要的是家,不是牢籠。」
離婚後,我搬回自己的小公寓。 第一天晚上,我點了外賣,看著窗外的燈火。 沒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做飯。 沒有人挑剔我的手藝。 沒有人等著我洗碗。
我突然哭了。 不是悲傷,是釋然。 原來自由的滋味,是這樣甜美。
朋友們知道我離婚後,紛紛來「安慰」。 「別難過,會遇到更好的。」 「妳還年輕,還有機會。」 「下一個老公一定會珍惜妳。」
我想告訴她們: 我不需要下一個老公。 我需要的是找回我自己。
前幾天,前夫傳訊息來: 「我媽說,如果妳願意回來,可以不用妳做家事。」 彷彿這是天大的恩典。
我回他:「你知道家政服務多少錢一個月嗎?」 「什麼意思?」 「我無償服務了三年,你們還覺得是我占了便宜。」
他說:「夫妻之間計較這些?」 我說:「對啊,所以我們不再是夫妻了。」
昨天去超市,遇到以前的同事。 她一臉憐憫:「聽說妳離婚了?」 「對啊。」我微笑著說。 她愣了:「妳看起來……氣色很好?」 「離開錯的人,當然氣色好。」
她小聲問:「不會覺得……沒面子嗎?」 「沒面子的是那個把老婆當傭人的男人,不是我。」
現在的我,每天下班想做飯就做,不想做就叫外賣。 週末想睡到幾點就幾點,沒有人敲門催促。 碗想什麼時候洗就什麼時候洗,沒有人在旁邊指手畫腳。
原來,一個人也可以是完整的家。 原來,沒有婚姻也可以很圓滿。 原來,離婚真的值得慶祝。
思齊,謝謝您的文章陪我度過最黑暗的時光。 現在我想告訴所有在婚姻裡受苦的女孩:
如果妳的婚姻讓妳失去自己,那離開不是失敗,是勇敢。 如果妳的老公把妳當傭人,那離婚不是損失,是止損。 如果妳的家庭只有義務沒有愛,那結束不是遺憾,是解脫。
離婚,有時候真的比結婚更值得恭喜。 因為結婚可能是走進墳墓,離婚卻是走向新生。
陪伴你的話
看完這個故事,我想起收到過的無數封類似私訊。
每一個故事的細節不同,但痛苦的本質都一樣—— 她們在婚姻裡不是伴侶,是無償的家務工。 她們在家庭裡不是成員,是沒有情感的服務機器。
最諷刺的是,社會還要她們心存感激。 感激什麼?感激有人願意「收留」? 感激有個「完整」的家? 感激可以冠夫姓當「某太太」?
如果妳也在經歷這樣的婚姻,如果妳也在深夜懷疑是不是自己要求太多,我想告訴妳:
妳沒有要求太多。 要求被當人看,不過分。 要求家務分工,不過分。 要求基本尊重,不過分。
過分的是那些把妻子當無償勞工的男人。 過分的是那些把媳婦當生育機器的婆婆。 過分的是這個要女人犧牲一切來維持婚姻表象的社會。
在接下來的深度解析中,我會和妳聊聊「離婚恥感」背後的父權邏輯,以及為什麼有些離婚,真的值得開香檳慶祝。
如果妳準備好了,讓我們一起撕開那層虛偽的面紗。
【計畫專屬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