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卡洛·奇波拉 Carlo M. Cipolla (1922 - 2000)
- 義大利經濟史學家,主修經濟史,曾在多所義大利大學任教,也曾長期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職。
- 專攻中世紀與近代經濟史、貨幣史、人口變遷、科技與文化史。
- 聞名於兩篇非學術性的文章:
《香料(尤其是黑胡椒)在中世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人類愚蠢基本定律》
前言
在上一篇,我們討論《人類愚蠢基本定律》的內容,作者奇波拉指出愚蠢必定存在人類社會,無法避免。我們自稱為理性的「智人」,為何損人不利己的特性仍然沒有被漫長的演化淘汰呢?我結合之前讀過的書籍,從認知偏誤、群眾心理學的角度討論成因,再從整個社會群體的視角,解釋:愚蠢是人類社會的必然副產品,而非僅屬部分人的缺陷。
前篇連結:《人類愚蠢基本定律》1 不要低估蠢人的破壞力!認知偏誤:蠢行的心理機制
我們常以為愚蠢只發生在笨人身上,但其實,我們每人都有「天生」的愚蠢。說到認知偏誤,最著名的書籍之一便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的《快思慢想》。康納曼用系統一和系統二的模型解釋大腦的運作模式,為了節省資源與反應時間,我們在多數情形下會是自動導航模式(系統一):依據本能或以往經驗(標籤、刻板印象)快速形成判斷並行動,在通常情況下結果是可容許的,但有時就容易造成誤判,因而造成不如預期的「愚蠢」後果,也就是認知偏誤,常見的認知偏誤有:
- 錨定效應(Anchoring Bias):評估人事物時,會受到之前的資訊影響(如第一印象)
- 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高估自己判斷的準確性。自信只是一個感覺,不是真的知道。
-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對失去的痛苦感受遠大於對獲得的快樂感受
-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只看到、記住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忽略相反的資訊。
- 峰終定律(Peak-End Rule):人們對一段經歷的整體評價主要取決於該體驗中的「高峰」(情感最強烈的時刻)和「結尾」的感受,而非經歷的總和或平均值。
為什麼我們不一直維持在系統二的思考模式呢?因為理性謹慎太過耗能、費時,如果我們生活凡事都要透過理性分析一番,什麼事都做不成了,早在演化中被淘汰。換句話說,快思考不是缺陷,而是生物演化出的適應性,只是偶爾短路,看起來就像愚蠢。
在行動的經濟學裡,努力是一種成本;技能習得取決於收益與成本的平衡。懶惰深植於我們的天性。
In the economy of action, effort is a cost, and the acquisition of skill is driven by the balance of benefits and costs. Laziness is built deep into our nature.
──丹尼爾・康納曼《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參考文章:從《快思慢想》到保守主義
群體效應:當愚蠢被放大
另外一種常見的自動導航模式,就是「從眾」。「大家都這麼做啊,一定沒問題!」「誰誰誰也是,為什麼不可以?」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在《烏合之眾》中提出群體無意識的概念,認為無論個體的特性或智力如何,只要身在群體中,就容易變成另一種生物:情緒衝動、無自身意識、極易傳染情緒。簡單來說,在群體中,我們下意識覺得別人已經「思考」過了,我只是照著做,失去自我判斷。因此,一個小小的個人疏忽(或愚蠢),迅速放大成整個群體的錯誤行為。
群體效應正呼應奇波拉的觀點:愚蠢並不依附於教育程度或地位,而是在人群中無差別地存在。人類是社會動物,具有可以融入群體的特點,但因為這個特點,身在群體中,可能不會更聰明,反而常常是把每個人的盲點集合起來,變成更大的盲點。
參考文章:
《烏合之眾》在群體中,累加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
年輕人為何愛讀《烏合之眾》?
上述兩個角度來看,解釋了「人為什麼會犯蠢」以及「愚蠢如何傳染」。導致愚蠢的行為,都是智人這個生物的特性,特性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在不同情境會造成正面或負面的效果,因為如果沒有這些特性,我們也無法生存。
複雜系統視角:愚蠢的演化角色
關於「愚蠢必然存在」這件事,如果從更大的系統層面來思考呢?《黑天鵝效應》《反脆弱》的作者 納西姆・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 在《人類愚蠢基本定律》中的序言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假設,他認為蠢人可能是一種「系統內建的煞車機制」,是大自然母親(Mother Nature)創造出來,減緩人類進步速度,防止經濟過熱而崩解。
《萬萬沒想到》作者 萬維鋼 則從演化與賽局的角度出發,提出愚蠢行為是一種「演化穩定策略」。若所有人都絕對理性,系統高速運轉且易於預測,社會就容易被設計與操縱,反而更脆弱;但若社會中有一部分是蠢人,他們行為不可預測,逼迫制度保持簡單、耐用,容錯率更高。他說:「愚蠢之人讓系統更笨重,而這樣的系統恰恰更穩定。」
我的想法是,從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探索—利用)的框架來看,愚蠢是群體探索策略必然的副產品。什麼是利用vs探索?在決策理論與強化學習裡,常常會遇到一個兩難問題:時間、資源有限,要繼續探索新的可能性(exploration),還是善用已知的安全選擇(exploitation)?
- Exploitation(利用):選擇目前已知最好的方案,追求穩定的收益。例如:去一家你最熟悉、評價最高的餐廳用餐。
- Exploration(探索):嘗試新的選項,即使失敗風險高,但可能帶來更大的長期回報。例如:走進一家沒去過的小店,可能踩雷,但也可能發現驚喜。
愚蠢的定義(對己、對人造成損失)是從結果論來看,而新決策、冒險、創新,總會有失敗風險(損失),很多探索失敗「事後看起來是愚蠢」。所以在這個社會運行時,有固定比例的「愚蠢」產出,是不是代表人類群體不停地在試錯、嘗試、找新出路呢?
如果每一個人,總是走確定有收益的路、最安全保障的選項,可能受困在局部最佳解。總要有些「愚蠢之人」試錯,願意(或不小心)踏出舒適區,承擔愚蠢風險,頭破血流地闖出新出路,群體才有機會找到全域最佳解。局部的失敗(愚蠢),是找出全局突破點的代價。
世界本來就是個錯進錯出的所在。
偶爾真能有點進步,成熟的人都知道那是難能可貴。
──萬維鋼 《精英日課6》:〈為什麼世界是個草台班子〉

蠢行?創意?(Gemini繪製)
小結
愚蠢的存在,無法避免。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人腦的認知與判斷本就存在偏差(bias),不可能總是做出理性最佳判斷;從群眾心理學看,當個體過度依賴他人判斷時,盲點往往在群體中被放大,而不是得到修正;而從演化與系統視角,愚蠢甚至可說是一種容錯機制,透過隨機試錯得到多樣性與韌性。
換句話說,愚蠢可以看作是人類心智、演化的副產品,不只是我們拿來嘲笑的「別人的缺陷」,而是每個人都可能觸發的機率事件。這樣說來,我們要怎麼看自身的愚蠢呢?下一篇,我們回到奇波拉的五個基本定律,嘗試提出一個自我反思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