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典
- 個人發展專家,青年就業創業導師,新精英生涯創始人
- 著作:《拆掉思維裡的牆》《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躍遷》
在上一篇,我們讀了轉換行業與親職角色平衡,這一篇,我們繼續走進書中的下一個故事,這次的主題是轉型管理職的陣痛,以及自由職業如何起步。當年齡成了標籤,當專業不再是護城河,當公司不再是家,我們該如何自處?
(參考:《不上班咖啡館》1 打工人的覺醒時刻 )王鵬和天藍任職在同一家公司,故事開場,公司便壟罩在裁員的風暴中。同事們戰戰兢兢地擔心自己是下一個被叫進辦公室的人,而留下來的,則惴惴不安,擔心未來方向。王鵬是公司資深專家,憑藉自身專業,這次有幸沒有在裁員之列,但士氣也深受影響。年輕的天藍就沒那麼幸運了,生性喜好自由的她,被裁員後,思索發展自由職業的可能性。懷著心事的兩人,意外地在「不上班咖啡館」相遇,和店長胖子聊了起來。
年齡不是價值、專業不是壁壘、公司不是家
店長胖子聽到裁員之事,不但沒有同情,反倒說:三十多歲被裁員是好事,不是壞事。為什麼呢?因為到了三十多歲,年齡不是價值、專業不是壁壘、公司不是家,正是需要轉型的時刻,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總比一動不動好。
二十多歲剛進入職場時,專業知識成長迅速,衝勁十足,年年會有明顯成長。但到了三十幾歲,成長到了平原期,體力也下降了,所以說年齡不是價值。即使是專業的護城河,也是會有增長的瓶頸,無論是新進的年輕人,或者AI,追趕之迅速,在靠著AI人人可以做網頁、寫程式、修圖的時代,讓專業知識不再是堅不可摧的壁壘。最後,公司面臨競爭壓力,也需要存活,不可能把員工當作一輩子的家人。別忘了,每人平均要工作三四十年,台灣企業平均壽命只有7年,就算是世界五百強的公司,平均壽命也只有40年。一個人一輩子換幾家公司很正常,所以說,公司不是家。
六條發展路線
三十多歲後的轉型,分成哪幾種呢?胖子歸納出六大類:
- 專業線:持續精進,成為領域內專家
- 管理線:在組織中成為管理者
- 轉型線:帶著積累去新的行業、崗位,或者做公務員
- 平衡線:先以家庭為重心,度過經濟壓力期再找機會
- 自由職業線:以自己的熱愛為切入點,創造自己的職業
- 創業線:創辦一家自己的公司
轉型線和平衡線,我們在前一篇小明與木子的故事聊過。生性喜好自由的天藍一看,馬上想要走自由職業線,有房貸壓力的王鵬則沒有輕易決定。

六條職業發展路線。Napkin.ai繪製
從技術到藝術
技術出身的王鵬首先想要選擇的是專業線,長久以來,他認為技術就是王道,是公司核心,但當他與店長胖子討論過後,他發現事情並非如他所想的那樣。如果過度執著於自身專業領域,就會像手裡拿著錘子的人,看什麼都像釘子,反而會成為自己的障礙;若是秉持著專業主義,就容易忽略公司其他單位的價值,無法看清全局事實。
第一步,胖子建議王鵬先跟不同單位的人聊一聊,了解他們在組織中的角色,才能知道公司的價值鏈。在與專案經理、銷售冠軍、產品經理深入談話後,王鵬這才發現,其他單位也有各自的價值,並不是像他原本以為的,公司只是靠技術人才存活。
更進一步,胖子提出,技術人才的成長,就是從技術到藝術的路線。如果不和人打交道,技術就無法進步,必須透過公司的價值鏈,理解使用者,才能真正看見技術的價值。你要從知道「為什麼做」,再走到「怎麼做」,最後再到更根本的「為誰而做」。人是萬物的尺度,洞察人性、理解人心,帶著這種理解回到技術層面,才能用技術創造價值,甚至改變世界。
把每個人都當作自己來管理,最後注定碰壁
王鵬受啟發後,決定嘗試轉向管理。他主動爭取帶領一個小團隊,結果一腳踏入這個坑,卻發現自己被釘得滿頭包,左右不是人。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他又回到了「不上班咖啡館」,找胖子聊聊。
胖子說,初任主管,最容易踩的大坑是成了救火隊員。什麼是救火隊員呢?就是你越是解決難題,大家就越依賴你;而你解決得越好,就越不信任團隊其他成員的能力,大家也就越不願意主動跳出來處理事情。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有能力勝任主管,代表有能力可以解決各種問題。但是主管的價值不只是解決難題,而是帶領團隊解決難題。所以,從技術職轉向管理職,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解決難題」的成就感,轉變成「幫助別人解決難題」所帶來的成就感。
第二個坑叫做被動管理。因為你忙著當救火隊員,所以也沒辦法好好做主動管理。很多事情其實是可以事先預防的,結果卻總是拖到事情出了錯才處理,然後又繼續跳下去救火。最好的管理,不是有驚無險,而是無驚無險。當你在事情一開始就好好規劃,只需要付出1的成本;事中進行改進,成本就變成10;如果等到事後才來補救,那就要付出100的成本。所以任何事情在啟動之前,應該事先考慮管理閉環:計畫(未來)→組織(對人)→指揮協調(當下)→控制(對事)→計畫(未來)…。任務不是下達就會自動完成,過程中仍需隨時協調與對齊進度。
最後一個坑是自認清高。認清現實,大部份的員工沒什麼大夢想,只是想要賺錢、安穩度日,至少圖個心情舒暢。不要把每個人當作自己來管理,如果大家都相同,還需要管理協調嗎?與其期待每個人都可以像自己一樣(那他們就不會是你的下屬了!),不如試著理解每個人的動機與節奏。管理就是帶著平凡人成就非凡事,不要與現實脫節。在理解團隊成員差異的情況下,協調並連接這些差異,完成任務,才是管理者的工作。
職場的缺陷其實不是職場的缺陷,更是現實的缺陷。沒有完美的現實。
我們都需要面對現實、接纳現實,在不完美的現實裡,尋找一條生路。
而有時候,職場就是這樣的現實。
──陳海賢 《不上班咖啡館》序
自由職業怎麼開始?
離職後的天藍,在放鬆旅遊幾個月後,開始思考、嘗試各種自由職業:寫書?好像也沒有什麼出彩的經歷可以寫。旅遊Podcast?還是經營讀書帳號?一搜尋,發現競爭的人太多,自己也沒什麼勝算。旅途中,天藍遇到騎著重機出行的胖子老闆,隨即聊起自己的煩惱:自由職業,難點不是自由,而是職業!
如何定位需求
和求職者相同,要從事自由業,需要先進行自我定位。首先,需先看清楚職業的本質:通過替別人解決問題來獲利。所以簡單來說,自由職業就是透過自己的優勢,解決別人的需求。公司企業是組織的力量,可以解決大眾需求,以個人之力難以競爭,自由業,應該定位在小眾需求,解決自己擅長的切身問題,做自己需要、想要的產品。胖子在餐巾紙寫下:
超級個體 = 獨特優勢 x 小眾需求
基於這個定位方式,胖子建議天藍思考以下問題,找出優勢與需求:
- 整理自己的專業背景、經歷、擅長的事,其中是否有獨特優勢?
- 整理自己的經驗,曾經幫誰解決過什麼問題?自己的成長過程,幫自己解決過什麼問題?
專家五階段
天藍認真梳理了自己的優勢,但是去哪裡找小眾需求?好像什麼東西都可以?天藍又被卡住了,索性再找胖子聊聊。胖子告訴天藍,定位不只要找優勢,還需要站在別人的角度,設身處地解決別人的問題,才是真的助人。天藍認真思索,又問:如果找到了想要解決的問題,自己卻不是專家呢?
其實,所有專家,都曾經是求助者。所有的專家都會經過五個階段:求助者→探索家→建築師→助人者→專家。

專家五階段。Napkin.ai繪製
重要的是,你不用等到成為專家才開始做自由職業,從探索家就可以開始了。分享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累積用戶,或者和領域內的探索家交流,等到成長為建築師,客群就準備好了。最後,在這個市場中最大的需求來源,其實是求助者和探索家。所以一旦你成為建築師,就可以開始營業啦!不用成為高手才上路,現在就走上高手之路!做自己需要的產品,解決自己真實遇到的問題,成為自己產品的第一個用戶,你就在路上了。
結語: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故事尾聲,小明、木子、王鵬和天藍,都收到一則通知:不上班咖啡館永久關閉,邀請參加告別晚會。四人齊聚咖啡館,有些是舊識,有些初見,但透過各自述說自己和咖啡館的故事,似乎每個人都緊緊相連。

圖片來源:《不上班咖啡館》尾聲
最後,分享書中一個譬喻。我們都聽過「人生像是跑馬拉松」的說法。但作者古典提出另一個更貼近現實的描述:人生就像操場跑圈。操場沒有終點,也沒有起點,你看到有人超過你,這就能證明你比他差嗎?可能他真的是基因好,或是他訓練了十年,也許他才剛開始跑、精力充沛。有人跑得比你慢,也不能證明什麼,他可能正在跑十公里的最後一圈。明知道世界不公平,還要和別人比,是徒勞的。人生就是不公平的。只有和自己比,人生才公平。不必羨慕別人、不必急於趕路,只需持續地跑。光站著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