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近的統計資料,台灣的失智老人失蹤案件數量逐年增加,但大部分的失蹤者最終都能被尋回。
具體來說,2024年全台失蹤長者中有5,279人,其中1,788人為失智症患者。雖然警方的尋獲率接近100%,但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失智者在尋回時已經不幸去世。

在過去的幾年中,失智症患者的走失事件顯著上升,從2019年到2023年,累計有近7,000人次失蹤。至2023年,仍有47人未能尋獲,這些案例對於家屬來說是極大的痛苦。
因此,雖然大部分失智老人最終能被找到,但仍有一些案例是無法尋回的,這突顯了對於失智症患者的關注和預防措施的重要性。
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討一個許多失智症家庭都面臨的共同挑戰——失智長者走失問題。
這是一個沉重、但也充滿希望的議題。我們常說,失智症是一場遺忘的旅程,但對家屬而言,這更像是一場漫長的守護。
當我們最愛的家人逐漸忘記回家的路,心中的焦慮與無助感可想而知。但請相信,我們不是孤單面對。
今天這場講座,我將與大家分享如何從專業角度,運用正確的知識與工具,為我們的家人編織一張安全的防護網。
---
### 第一章:危險的訊號——洞悉失智症走失風險
失智症患者走失並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織而成。
理解這些原因,是我們展開預防的第一步。
首先,最核心的原因是定向感障礙,也就是俗稱的「分不清方向、容易迷路」。
失智症會破壞大腦中負責空間記憶與導航的區域,讓長輩即使在熟悉的環境中,也可能突然失去方向感,認不得回家的路。
其次,遊走行為是另一個關鍵。
許多失智長者會無意識地走動,這可能源於內心的焦慮、坐立不安、或是在尋找某個「不存在」的事物,例如想去上班、找尋過世的親友等。
此外,高風險情境與時間點也值得我們警惕。
根據統計,走失最常發生在黃昏時分(又稱「日落症候群」),此時光線昏暗,長輩的情緒和認知功能都容易變得混亂。
其他高風險情境還包括更換居住環境、參加大型活動、或是家屬暫時離開的空檔。
---
### 第二章:打造安全網——從預防到應變的實用策略
預防永遠勝於治療。我們能從居家環境、外出安全與科技輔助三個面向,為長輩打造一道堅固的安全防線。
1. 居家環境調整
我們應該將家中視為一個安全的堡壘。
首先,在門口設置醒目的警示標誌或加裝門鈴提醒,提醒家人長輩即將外出。
在台灣,有些家屬會在門口貼上「請勿隨意外出」等字樣,並利用門口的小物發出聲響,如風鈴或掛上鈴鐺的裝飾物,當門被推開時,就能即時提醒家人。
此外,將危險物品如鑰匙、錢包、證件等收納在長輩不易取得的地方,減少其獨自外出的動機。
2. 外出安全措施
當長輩必須外出時,我們應盡可能由家人或信賴的照顧者全程陪同。
如果長輩願意,可以讓他們穿上色彩鮮豔、辨識度高的衣服,以便在人潮中快速尋獲。
同時,在他們的口袋中或隨身物品內,放入一張緊急聯絡卡,註明長輩姓名、家屬聯絡方式,以及「有走失風險,請協助通知家屬」等簡短說明。
3. 科技輔助工具
在台灣,有許多專為失智症患者設計的科技與服務,可以有效降低走失風險。
愛心手鍊與愛心碼: 由台灣失智症協會與警察機關合作推動,是目前最普及且有效的防走失工具。
長輩配戴的手鍊上會刻有獨特的編號,當走失被協尋時,警察可透過編號快速連結到家屬資料。
而愛心碼則是一種更為隱密的服務,將愛心碼貼紙貼在長輩衣物或物品上,同樣可透過警察系統進行身分辨識。
GPS定位裝置: 市面上有各種小巧的GPS定位器,可隱藏在長輩的衣物或鞋子中。
這類裝置能讓家屬隨時掌握長輩的所在位置,是應對走失風險的強大工具。
### 第三章:當走失發生時——家屬的心理與實務應變
儘管我們做足了準備,走失事件仍有可能發生。
當下,家屬的反應至關重要。
1. 心理調適:冷靜應對
走失事件發生時,家屬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恐慌與自責。
請務必先保持冷靜,這不僅是為了更有效地處理問題,也是為了避免在焦慮中做出錯誤的判斷。
請提醒自己,這不是你的錯,而是疾病的影響。
2. 緊急應變流程
當發現長輩走失,請立即採取以下行動:
1. 分頭尋找: 在發現走失的第一小時內,動員家人在住家附近的巷口、公園、便利商店等長輩可能經過或停留的地方,進行地毯式搜索。
2. 報警協尋: 立即撥打110或前往就近的派出所報案。
向警方提供長輩的最新照片、衣著特徵、可能前往方向,並說明其為失智症患者,有走失風險。
失智症患者走失不適用「失蹤人口需滿24小時才可報案」的規定,警方會立即立案協尋。
3. 通報相關單位: 向台灣失智症協會尋求協助,該協會設有24小時協尋專線,可提供專業諮詢並協助發布協尋訊息。
此外,也可聯絡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等其他非營利組織。
### 結語:與失智症共舞,而非對抗
照顧失智症長輩的旅程,就像在一個沒有路標的森林中行走。
我們無法改變前方的迷霧,但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辨識方向,準備應急的工具,並知道哪裡可以找到光。
今天我們討論的每一個預防措施、每一個應變步驟,都不僅僅是為了預防走失,更是為了讓我們的家庭能更有信心地與失智症共存。
請記住,你們不是孤軍奮戰。
善用台灣社會所提供的資源,將能為你們的照顧之路增添一份安心與力量。
最後,我想送給大家一句話:「愛,是唯一不會遺忘的記憶。」讓我們用愛與耐心,為失智的家人,找到回家的路。
### 參考資料清單與驗證
此部分為本文背後的資料來源與查核筆記,將在講稿結尾處獨立呈現。
台灣失智症協會 (TADA)
參考資料: 官方網站「協尋服務」專區,內含「愛心手鍊與愛心碼」的申請流程、協尋專線電話與服務說明。
查核點: 經查證,愛心手鍊與愛心碼的申請服務目前仍有效運作,可透過各縣市警察局偵查隊或台灣失智症協會辦理。服務電話與流程與官網資訊相符。
衛生福利部
參考資料: 官方網站「失智症防治照護網」所發布之衛教資訊,涵蓋失智症成因、常見行為問題(如遊走行為)與家屬照護建議。
查核點: 查證其發布的衛教內容與醫學共識一致,且數據(如台灣失智人口數)皆有持續更新。
內政部警政署
參考資料: 官方網站「失蹤人口協尋」專區,說明失蹤人口報案流程與相關規定。
查核點: 經查證,警政署已明確將「失智症患者」列為可立即受理報案之類別,不受24小時限制,此規定為官方正式公告,且為協尋重點之一。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參考資料: 官方網站「走失協尋」服務說明,提供家屬協尋諮詢、訊息發布等服務。
查核點: 該基金會的協尋專線與服務範圍與官網資訊相符,為台灣失智症家庭重要的民間支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