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童年創傷-消融扭曲的忠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和你記憶裡的父母和解,是覺醒的第一步,也是通往生命無憂的必經之路。

祝福那些還躲在家庭角落的孩子,希望他們有天能夠真正撫平內心的傷痛,品嘗到家庭生活的美好。


與父母和解

當孩子們外表拒絕他們的父母,叛逆父母,其實他們害怕的是自己的命運與父母一樣。在孩子們害怕變得像父母時,他們必須不斷地觀察自己父母的行為模式。那麼,他們變得酷似自己的父母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當孩子對他的父母 說:「無論如何我都不會像你一樣」,這時候,孩子其實已經緊緊地和他們的父母聯繫在一起,雖然表現出和父母有巨大的區別,實際上卻在背地裏仿效著父母的行為,

  • 無意識地重複父母做過的事情,
  • 受到某些同樣的狀況吸引,
  • 或對同樣的經驗有情緒反應

這樣的孩子,他們會犧牲自己所有的一切,並且以犧牲自己為榮,在心裡不管如何都要和父母完全一樣,唯有如此,在家族的集體意識裡面,才得以彰顯自己對父母忠誠的愛,因為我們一起受苦,所以我們是一家人。

孩子們的愛是無限的,而他們的生命經歷卻又是限的。通過受苦而和自己的父母連結在一起,對他們來說會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

真正成熟的愛是,我們自己生活的幸福,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


放棄對父母不現實的期待,接受他們的有限性

承認他們真的沒有能力做到完美,並且有能力吸收來自父母的好的體驗,這些好的體驗可以中和我們內心的傷害性感受,幫我們在內心中建立對他人的信任,從而使們有可能朝向健康的人格發展。

這件事情說起來容易,可是真的要實現,可能會花上好幾年的時間,也必會經歷過一段可以說是驚心動魄的修復成長過程


聖經
申命記 5: 9~10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 不可跪拜那偶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代間傳遞
當童年的創傷經驗不必再躲藏在黑暗中之後,即使是看似最荒謬的行為,也會暴露出它早期隱藏的動機邏輯。如果我們正視小孩遭受的虐待,並對這類虐待所產生的影響讓更多人關注並指向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勢必能終止代代相傳、周而復始的暴力行為。

歌羅西書 3 : 20 「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


潛意識具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量。

有一種論點認為,人們會在不自覺之間,打從心底想成為和自己父母一樣的人,這叫做「仿同」。不管社會如何美化父母這一個角色的偉大與無私。我再也不會相信這種制式與僵化的說詞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儒教最荒謬的神話之一。

佛洛依德的心理學就很重視早期經驗對一個人人格與心理的影響。而在兒童時期就受到虐待的孩子們,他們的心智往往受到殘暴的打擊,使得他們長大後,有不少人過著痛苦的自虐虐人的生活。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問題父母,正因為是跟自己最親密的人,年幼孩子的反應不外乎是默默承受,不會反擊,為了家庭他們選擇保密,直到爆發。

在不健康的家庭互動關係中,家庭會可能會有一個孩子產生一些反社會的行為,並且藉著這些行為來表逹父母心中彼此的忿怒,這個孩子也許會吸毒、惹麻煩、不唸書,他的問題可能會轉移父母之間的衛突,甚至於會使父母親因為擔心他,而彼此親密起來,這樣的孩子便是家庭中的「代罪羔羊」

「代罪羔羊」通常是家庭問題的承擔者,而家庭也往往因為這個孩子的問題行為去尋求治療,遂使家庭有機會面對真正的問題,我們可以說他為家庭提供了正面的貢獻和服務。

每個角色扮演都在潛意識甚至無意識的層面,除非真的有認真面對,探索,尋求治療,否則在現實的社會價值觀貼標籤的文化下很難得到正面結局。

為人父母者若看不見自己的內在小孩,則很難真正看見你眼前現實中的小孩。生命並非頭腦策畫出來的,人生也非理性地為他人著想就真能退一步海闊天空的。


期盼現代父母學習生命的功課

衷心期盼現代父母學習生命的功課,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成長生命的成熟度,為下一代開創新路。

毒性父母的殘忍行徑不全是發生在身體上(即便現今的世界人口當中大約有九成的人小時候都挨過打)。它包含了缺乏親切的照顧與溝通、遺忘孩子的需求與心靈痛楚、無意義的變態處罰、性侵、壓榨孩子無條件的愛、情感勒索、破壞自我感覺,以及不計其數的權力剝削
形式。

這份清單是列不盡的。其中最嚴重的是:孩子必須吸食將所有這些行為當成非常正常的,因為他們不認識其他的行為。無論父母曾對孩子做了什麼,(在心靈底層)孩子都會一直慷慨地愛著父母在孩子的潛意識裡,是無條件地愛著父母的



avatar-img
83會員
718內容數
📌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說話,話在說人。語言文字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精神家園,於是,不論我們行了多遠的路,靈魂總有可棲之處。 享受獨處,張開雙臂享受屬於自己的自由。 iamk.cc/WfQ82C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熵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一種感覺,你不能做以前做的事。 有一種感覺,你可能會失去獨立性,或者如果你已經有了獨立性。 有一種感覺,你應該嘗試自己做盡可能多的事情 。 有一種感覺感覺,你應該花盡可能多的時間和那些你喜歡在一起的人在一起。 有一種感覺,時間很寶貴。 當然一直如此,但年老會更加意識到這一點。
鐘麗緹版《色戒》的導演是印裔法國籍導演賓·納倫,他也是一位修行者,為這部影片準備了長達七年之久,原本的標題是《Samsara 》,中文翻譯成《色戒》。 他讓故事的一開頭便直指人性:一位完成了3年3個月3天“本尊閉關”、深得師父真傳、頗具活佛賞識的喇嘛——達世
有人說,每25個人就有一個sociopath。或許,sociopath是古代的王者基因,在征戰頻繁、輸者淪為奴隸的部落戰爭時代,sociopath特質的人奮勇砍殺、凌虐敵人,鼓舞其他人熱血犧牲,然後享受支配群體後獲勝的快感。 高功能的sociopath洞悉其他96%人的弱點,
我有時會對我的身體感到失望 - 皺紋、眼神和下墜的屁股。 常常被那個活在我鏡子裡的老人抓住,但是我不會長時間因為那些事情感到煩惱。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對自己越來越友善,對自己越來越不批判。我變成了自己的朋友。
最高層次的感恩是在逆境時發生的; 最大的相信也同時是在逆境時發生的; 而最大的愛是透過逆境的相信與感恩, 才會慢慢的加深… 愛上照顧自己,愛上深度療癒的道路, 當別人看不出你的腳程,仍然對自己要有耐心,有同情心,慈悲和尊重你自己的旅程。 自信與你有多“完美”無關——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人遇見人,有了情感。 餘生不長,感謝我們的遇見, 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感謝生命中那些溫暖的遇見, 讓我們的回憶變得不再單調,
有一種感覺,你不能做以前做的事。 有一種感覺,你可能會失去獨立性,或者如果你已經有了獨立性。 有一種感覺,你應該嘗試自己做盡可能多的事情 。 有一種感覺感覺,你應該花盡可能多的時間和那些你喜歡在一起的人在一起。 有一種感覺,時間很寶貴。 當然一直如此,但年老會更加意識到這一點。
鐘麗緹版《色戒》的導演是印裔法國籍導演賓·納倫,他也是一位修行者,為這部影片準備了長達七年之久,原本的標題是《Samsara 》,中文翻譯成《色戒》。 他讓故事的一開頭便直指人性:一位完成了3年3個月3天“本尊閉關”、深得師父真傳、頗具活佛賞識的喇嘛——達世
有人說,每25個人就有一個sociopath。或許,sociopath是古代的王者基因,在征戰頻繁、輸者淪為奴隸的部落戰爭時代,sociopath特質的人奮勇砍殺、凌虐敵人,鼓舞其他人熱血犧牲,然後享受支配群體後獲勝的快感。 高功能的sociopath洞悉其他96%人的弱點,
我有時會對我的身體感到失望 - 皺紋、眼神和下墜的屁股。 常常被那個活在我鏡子裡的老人抓住,但是我不會長時間因為那些事情感到煩惱。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對自己越來越友善,對自己越來越不批判。我變成了自己的朋友。
最高層次的感恩是在逆境時發生的; 最大的相信也同時是在逆境時發生的; 而最大的愛是透過逆境的相信與感恩, 才會慢慢的加深… 愛上照顧自己,愛上深度療癒的道路, 當別人看不出你的腳程,仍然對自己要有耐心,有同情心,慈悲和尊重你自己的旅程。 自信與你有多“完美”無關——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人遇見人,有了情感。 餘生不長,感謝我們的遇見, 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感謝生命中那些溫暖的遇見, 讓我們的回憶變得不再單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伸手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心裡那道無法結痂的陳年傷口就會開始漸漸乾爽。童年受到的傷害,長大後就用各種方式假裝它已經不存在,如果是家暴陰影,便會佯裝堅強,以強勢個性偽裝自己,讓人畏懼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言語霸凌,就會養成不輕易認錯以及得理不饒人的習氣,讓自己不再輕易受到口語上的威脅和傷害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對於孩子們而言,父母的內在傷痛會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影響他們尋求愛與價值感的方式,並牽引他們尋求同樣感到匱乏的伴侶。因此,陰性能量與自我連結的重要性被強調,同樣擁有陰性能量的伴侶間的交流對於肯定自己的存在是具有意義性的。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為什麼你能勝過? 因為你不想被自己無法預測的痛苦,掌控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伸手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心裡那道無法結痂的陳年傷口就會開始漸漸乾爽。童年受到的傷害,長大後就用各種方式假裝它已經不存在,如果是家暴陰影,便會佯裝堅強,以強勢個性偽裝自己,讓人畏懼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言語霸凌,就會養成不輕易認錯以及得理不饒人的習氣,讓自己不再輕易受到口語上的威脅和傷害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對於孩子們而言,父母的內在傷痛會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影響他們尋求愛與價值感的方式,並牽引他們尋求同樣感到匱乏的伴侶。因此,陰性能量與自我連結的重要性被強調,同樣擁有陰性能量的伴侶間的交流對於肯定自己的存在是具有意義性的。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為什麼你能勝過? 因為你不想被自己無法預測的痛苦,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