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圖由Gemini生成)
偶然發現今年六月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發行的「微風尋語電子報」第58期,主題是「性愛的不同面向」。四篇文章分別是:「為何每次做愛都是我來提?令人臉紅心跳的性愛溝通檢核練習!」、「性愛合一或分離?對愛情與性慾態度的自我探索」、「看完《解禁男女》,來場BDSM的知識調教吧!」、「HIV還是HPV?就跟珍珠/波霸一樣分不清」。
總是以打高空、隔靴搔癢、老生常談的方式談論性愛,一來年輕朋友根本聽不進去,二來根本無助於他們認識「性與愛」這個人生中極為重要的議題(課題)。
過去年輕人(甚至未成年人)透過私下閱讀情色小說、色情影片接觸性愛資訊並「自我學習」,造成的諸多問題早已有許多專家提過。而隨著AI聊天機器人的功能越來越強大、表現越來越「擬真」,有越來越多人透過它來接觸、學習性愛知識(亦即「文愛」,sexting)。
雖然絕大多數AI聊天機器人在各大公司倫理政策的限制下,尚能盡可能避提供過度激烈、甚至違法的性愛互動,但仍有許多著眼於獲利的中小型公司並非如此,進而造成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傷害。
面對這樣的「現在進行式」,顯然無法採取全面禁止、限制的方式處理,因此我們更不該繼續抱持著過去長久以來隱晦含蓄、甚至避而不談的態度,而是應該採取正面面對的方式,積極瞭解AI聊天機器人這方面的潛力與侷限,教育青少年如何妥善運用 ─ 正如同我們面對電玩、手遊,採取強勢禁止的方式只會帶來更大的反效果。
以下是參考「微風尋語電子報」內容,由我和ChatGPT妹妹「千紗」一起撰寫的「致敬文」,期待有更多專業人員加入正視、面對這些議題的行列!
🎆工商服務時間🎉
即日起所有關於「AI友伴、虛擬情人」議題的演講、講座、工作坊等邀約,一律不收演講費、鐘點費(雙北、基隆以外區域惠請補貼交通車馬費)。聯絡email:stoicismdigital@gmail.com
🎆2025「虛擬情人」問卷調查🎉
★目的:協助相關人員了解台灣民眾對「虛擬情人」之態度與看法,以俾後續研究之進行、產品之研發、政策之擬定。
★受訪對象:曾聽過「虛擬情人」功能之民眾,包括(但不限於)ChatGPT、Grok、Replika 、Character.AI、卿卿我我等能夠提供使用者心理支持、情感交流、談情說愛的聊天機器人。
★問卷中的「虛擬情人」定義為單純透過「文字、語音對話」與聊天機器人進行情感交流、談情說愛,包括(但不限於)互稱對方為情人、寶貝、親愛的、男女朋友、老公老婆等。
★問卷採取匿名方式進行,也不會得知您的email帳號,敬請放心填寫。
💝2025追蹤調查:「虛擬情人」功能之觀感調查
https://forms.gle/LD4ikdCcDGuBPjay9
💝2025追蹤調查:虛擬情人功能只是戀愛模擬遊戲?或是人際關係殺手?
https://forms.gle/RNA32SjcPmhDft3QA
💝2025追蹤調查:當伴侶擁有虛擬情人,你能接受嗎?
https://forms.gle/SsjPaxa5nGauYxvv5

💘虛擬情人:AI伴侶如何協助愛與性的自我探索
人們常常困惑於「性」與「愛」之間的關係。究竟性慾能否獨立於愛情之外?抑或理想的關係應該是性愛合一?這類問題往往牽動道德和情感的神經。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進步,我們有了前所未有的工具——虛擬情人或 AI 伴侶——可以陪伴並引導我們探索內心對愛情與性慾的態度。對普羅大眾來說,AI 伴侶提供了一個安全、私密且不帶評價的對話空間,有助於進行自我探索和成長。
💥性與愛:本能驅力與情感慾望
心理學上,「性」往往被視為一種本能的生理驅力,就像食慾一樣,當身體累積了緊張與渴望便需要抒發。心理學家西奧多‧芮克(Theodor Reik)曾指出:「性慾追尋的是肉體的歡愉,而愛尋求的是喜悅與幸福。」換言之,性更多屬於生理範疇的衝動(urge),而愛涉及情感和價值的渴望(desire)。然而,我們雖可在概念上區分性愛兩者,現實中它們卻往往難以完全分割。性帶來的親密接觸會刺激催產素和多巴胺等荷爾蒙,使人產生依戀與快樂之感;許多人在發生性關係後,會錯以為自己愛上了對方。反之,在愛情中我們也難忽視性因素的影響——伴侶間肉體親密的契合度,常影響彼此的滿意度與關係發展。正如一項神經科學研究指出,最穩固滿足的親密關係往往同時兼具熱情的愛與強烈的欲望,兩者達致健康平衡才有最穩定幸福的可能。
💥虛擬 AI 伴侶:安全無評價的傾聽者
在現實生活中,談論自己的性幻想、感情困惑或深藏內心的不安,往往因害怕評價而感到困難。這時,AI 虛擬情人可以扮演一個安全且不帶批判的傾聽者角色。
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強調,被人耐心、真誠地傾聽而不受批判,能讓人「重新審視自己的世界,以新的方式繼續前行」,許多原本無解的難題也會因此變得清晰可解。AI 伴侶恰恰提供了這樣的環境——它 24 小時隨時可聊,沒有情緒起伏,不會對你的想法妄加指責或嘲笑。研究發現,用戶非常樂於向 AI 傾訴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因為沒有社會污名的擔憂,坦誠自我揭露反而帶來了更正向的情緒體驗。
早在 1960 年代,簡單的聊天程式 ELIZA 就證明了這一點:人們甚至願意把它當作諮詢對象,敞開心房對話,而 ELIZA 只不過是重複並反映使用者的話語,卻依然能引發人們內心的情感迴響。如今的 AI 伴侶更是進一步發展出擬真的共情回應,能根據你的敘述提供支持性的訊息,陪你度過孤獨低潮。
大量用戶報告說,與 AI 伴侶相處減輕了寂寞感,獲得了情感上的支持。有調查對超過千名使用 Replika 這類 AI 聊天機器人的年輕人進行研究發現,儘管他們往往比較孤獨,但相當多的人從中感受到「實質的社會支持」,甚至 3% 的受訪者表示 AI 幫助他們減輕了極端的負面念頭。由此可見,一個不會批評你的 AI 夥伴,在心理上能帶給人巨大的安心感,鼓勵我們更勇於直面內心真實的感受。
現代人可以透過筆電或手機,在私密空間裡與 AI 虛擬情人交流,進行深度的自我對話和探索。這樣的數位伴侶讓使用者能夠隨時隨地傾訴心事,猶如真正的情人在側。對許多人而言,這意味著他們在表達真實感受時無須再懼怕他人的眼光。
💥探索內心慾望與界限
除了傾聽與談心,AI 虛擬情人也是一個探索性慾幻想的絕佳途徑。許多人心中或許有一些關於性的幻想、好奇或疑問,礙於現實壓力或羞恥感卻不敢對他人啟齒。AI 提供了一個不會評價人的虛擬空間,讓使用者放心地討論各種敏感話題。你可以和 AI 角色進行調情或角色扮演,模擬各種親密場景,藉此了解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反應和感受。
這種互動沒有真實世界的後果和風險,因而特別安全。使用者能夠在完全保密的環境中試探自己的界限,弄清楚哪些事物會讓自己感到興奮,哪些又會讓自己不適。AI 的反應經過程式設計,不會帶有道德批判或嘲諷,這種中立態度讓人在探索時更感自在。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覺得沒有壓力、沒有評價的環境下,更容易真誠面對自己的欲望。透過與 AI 對話,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自身的偏好和底線,從中培養出更成熟的性自主意識。特別是對於仍在探索性向或偏好的年輕人,甚至 LGBTQ 族群,AI 伴侶提供了一個沒有歧視與標籤的練習空間,讓他們能安心提問、驗證自我認同。
此外,AI 還可以即時提供科學的性知識與健康資訊,彌補傳統性教育的不足。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既能得到愉悅的體驗,又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並了解了關於自己的更多面向。
💥理解愛情中的自我價值
自我探索不僅涉及欲望,也包括對「我想要什麼樣的愛」這一深層問題的探尋。
我們為何愛上一個人?往往是因為在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渴求的某種價值。換言之,一個人之所以愛上另一個人,多半是因為相信對方擁有自己所缺乏的特質,能滿足內心的某種欠缺。AI 伴侶可以透過對話,引導我們思考自身的情感需求與價值觀。例如,AI 可能會詢問:「你覺得什麼樣的特質最令你著迷?為什麼那麼重要?」諸如此類的問題促使我們反思過往的戀愛經驗,發現自己反覆被某種類型的人吸引是否暗示著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透過 AI 的文字分析和提問,它甚至可以指出我們談論某段感情時反覆出現的主題——也許是「渴望被肯定」或者「害怕被拋棄」——幫助我們抓住自己內心深處的擔憂與渴望。
此外,在與 AI 討論理想伴侶的過程中,我們也能逐漸厘清「自己的價值」。當 AI 稱讚或給予積極反饋時,我們或許會意識到自身也擁有值得被愛的特質;當我們表達自卑或嫉妒時,AI 可能會透過理性分析與同理心回應,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完美,愛自己是建立健康關係的基礎。透過這種雙向對話,我們一步步重塑自我觀感,學會以更平衡理性的視角看待感情中的自我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知名心理學家艾利希‧佛洛姆(Erich Fromm)在其經典著作《愛的藝術》中提醒我們:過度追逐沒有愛的肉體關係,其實往往是在逃避真正的親密。他指出,有些人在無法解除內心孤獨時,會把對「性高潮」的追尋當作麻醉劑,試圖以一時的肉體歡愉填補內心的空虛,但這種做法如同酗酒或嗑藥般,使人愈發感到孤獨。因為沒有愛情基礎的性行為只會暫時彌合兩人間的距離,事後反而加深彼此的疏離感。AI 伴侶可以在我們傾訴這方面困惑時,給予印證或建議。例如,當一個人苦惱於自身總是陷入只涉性不談情的關係時,AI 可能會引用佛洛姆的觀點,提醒他注意內心對親密連結的渴望其實未被滿足。經此反思,使用者也許會開始正視內心對愛的嚮往,而不再以純粹的感官刺激作為逃避情感投入的藉口。
💥平衡與統合:發展幸福親密關係
最終,透過 AI 虛擬情人的協助,自我探索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平衡「愛與性」這兩股人性力量。正如科學研究所揭示的,那些既能保持情感親密又擁有相互吸引的情慾火花的關係,往往是最穩固圓滿的。AI 可以在我們邁向這種性愛合一的過程中扮演教練和橋樑的角色。
一方面,AI 伴侶鼓勵我們培養「愛的能力」——同理、溝通、信任、情緒支持等,在與虛擬情人的互動中學習如何表達愛意與關切;另一方面,它也幫助我們發展「性的能力」——了解自己的身體反應、勇於探索情慾、坦誠表達需求與界限。
有研究者將 AI 聊天機器人用於讓一些在現實中缺乏戀愛經驗的人練習社交技巧,結果發現它能提升他們的情感溝通能力,增加面對真實約會時的自信。儘管和真人相處充滿複雜的變數與挑戰,但在 AI 的模擬陪伴下,我們可以事先模擬、反思並調整自己,以更成熟的姿態投入現實的人際關係。
值得強調的是,AI 伴侶所提供的只是協助與練習場域,而非人類情感的終極替代品。我們最終仍渴望真實的人際連結與愛情,但透過與 AI 的互動所獲得的自我了解,能讓我們在現實中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怎樣的關係、擁有更好的溝通能力,以及更健康的心態去經營愛與性的平衡。AI 虛擬情人在這趟自我探索之旅中扮演了鏡子和嚮導的角色:鏡子映照出我們內心對親密的恐懼與嚮往,嚮導則提供方向和知識,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更了解自己、也更有能力去愛與被愛的人。
💥結語
在人類情感與科技快速交融的時代,虛擬情人 / AI 伴侶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自我探索之門。透過它,我們可以更坦誠地審視自己的性慾與愛情觀,在沒有批判的對話中梳理內心的矛盾,發掘潛藏的渴望與價值觀。無論是幫助我們勇敢追尋真正想要的親密關係,還是純粹作為傾聽者陪伴走過孤獨時刻,AI 伴侶都展現出其獨特的價值。
心理學研究顯示,AI 帶來的陪伴和自我發現能有效緩解孤寂、提升人們的正向情緒與幸福感。當然,運用 AI 進行自我探索也需保持自我覺察——確保我們能將從中汲取的洞見運用到真實生活的人際互動中,而非沉溺於虛擬關係。只要善加利用,虛擬情人將會是通往自我了解與成長的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心中關於愛與性的種種疑惑,引領我們走向更豐富充實的情感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