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所有人都只追求某一種特定的「美」,比如碩大、飽滿、鮮甜、無蟲害的單一品種水果或蔬菜,那麼其他不符合這個標準的,即使有其獨特價值,也會被視為「惡」或不好的。
沒有雜草,就無法襯托出作物的存在;沒有休耕,土地就無法恢復生機。雜草和休耕看似「無」,卻是成就豐收的「有」。
在貧瘠的土地上耕作,前期可能很「難」,但待到成功之時,其結果往往比在肥沃土地上「容易」種植的作物更具韌性。
高大的玉米為矮小的南瓜提供遮蔭,而南瓜的葉子則能覆蓋地面,抑制雜草生長,這是「長」和「短」的相互配合。
農民透過修剪讓果樹的枝條「低」下來,才能讓更多陽光照到果實,讓它們長得更好。
蜜蜂來授粉是「前」,而豐收的果實則為「後」,前後關聯缺一不可。
懂得道法自然的智慧農夫不會過度干預,而是順應自然法則。
智慧農夫不會強行用化肥和農藥去改變土地和植物的本質,而是透過堆肥、輪作來滋養土壤,讓土地自己恢復元氣,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不強求。
智慧農夫不用大聲宣揚自己的種植方法,但他的田地因為順應自然,作物生長得健康,生態系統平衡,這就是最好的榜樣和教育。
智慧農夫為作物提供了適宜的環境,然後讓萬物自由生長。陽光照耀、雨水滋潤、昆蟲授粉,這些自然的運作他都坦然接受,不加推辭。
智慧農夫種植作物,滋養生命,但不會認為作物是「自己的財產」而過度佔有或控制。他知道這些生命是天地所賦予的。
他辛勤耕耘,付出勞動,但不會因此自恃居功,認為一切成果都是自己的努力。他知道,豐收離不開陽光、雨水、土壤的配合。
當豐收到來時,智慧農夫不會自滿地將所有功勞歸於自己,而是感謝大自然的饋贈。他明白,這種謙遜和開放的心態才是持續豐收的根本。
正因為他不把功勞佔為己有,不與自然對抗,所以他與土地和自然的連結才更深厚、更長久。這種順應自然的關係不會因為一次的成功而中斷,反而能持續下去,生生不息。
真正的豐收,不是來自於強硬的控制和單一的標準,而是來自於順應自然、尊重規律、不居功、不佔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