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開始> 以下是我(=阿難尊者)從世尊那裡聽見到的。 有段時間,世尊住在釋迦族領地內的「天池城」。 有一些要前往西邊區域的比庫們,來到佛陀所在處。抵達之後,他們先禮敬佛陀,接著坐在一旁,並且問道: 「尊者,我們想前去西邊的區域,在那邊的國家居住。」 「不過,比庫們,你們有去請求舍利弗同意你們離開嗎?」 「不,尊者,我們沒有去請求舍利弗尊者同意我們的離開。」 「比庫們,你們應該去請求舍利弗的允諾。舍利弗有大智慧,會幫忙協助同修學友與僧眾們。」 「好的,尊者。」比庫們同意並回覆世尊。 那時候,舍利弗尊者坐在離佛陀不遠的決明灌木叢處。

決明灌木叢
這群比庫歡喜同意世尊所說的,便從坐中起身,右繞佛陀表達敬意後,前往舍利弗尊者所在之處。 抵達之後,他們禮敬舍利弗尊者,雙方互相寒暄問候。 愉快的寒暄結束之後,他們坐到一旁。 坐到一旁之後,比庫們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尊者,我們想前去西邊的區域,在那邊的國家居住。請導師允許我們離開。」 「賢明具壽們,那些前往其他國家的比庫們,會面臨來自這些類型的提問者的質問-- 「他們是『有智慧的統治者』、『有智慧的婆羅門』、『有智慧的一家之主』、『有智慧的沙門』 「具壽們,有智慧的人都是查核者: 「他們會問:『究竟具備大智慧的導師所教的內容是什麼呢?』 「你們是否已經對世尊教導的法,正確聽聞、正確理解、正確專注、正確思惟、具足鞭辟入裡的智慧,無論用什麼方式,可以正確複述世尊所教導的,並依這些教法為他人解除疑惑,所說的一切都真實不虛、不違反世尊教導的法。當有人錯誤理解法的時候,無論何時何地,你們能依照法理去正確解釋。」 「大德,我們遠道而來此處,為的就是能親自聽舍利弗尊者說法指導。」 「那麼,學友們,請聽、請專心一意地聆聽,我將說明。」 「是的,大德。」比庫們同意並回覆舍利弗尊者。 「他們會問:『究竟具備大智慧的導師所教的內容是什麼呢?』 「具壽們,當你們聽到這樣的發問時,應如此回答: 「朋友們,導師所教的是:『能導向遠離意欲貪愛的律條』」 「具壽們,當你們如此回答時,那些詢問者或許會更進一步發問:『究竟具備大智慧的導師教導的:能導向遠離意欲貪愛的律條,是什麼呢?』 「具壽們,當你們聽到這樣的發問時,應如此回答: 『朋友們,導師教導『能導向遠離意欲貪愛的律條』,意思是遠離對 [物質型態(色)]、[情緒感受(受)]、 [認知記憶(想)]、[意志習性(行)]、 [心或意識(識)]的意欲貪愛。』 「具壽們,當你們如此回答時,那些詢問者或許會更進一步發問。 『究竟具備大智慧的導師發現了哪些對 [物質型態(色)]、[情緒感受(受)]、 [認知記憶(想)]、[意志習性(行)]、 [心或意識(識)]的意欲貪愛而產生的過患,所以才教導:能導向遠離意欲貪愛的律條呢?』 「具壽們,當你們聽到這樣的發問時,應如此回答: 『朋友們,在 [物質型態(色)]、[情緒感受(受)]、 [認知記憶(想)]、[意志習性(行)]、 [心或意識(識)]中, 未從對它的貪愛中解脫、未從對它的意欲中解脫、 未從對它的情愛中解脫、未從對它的渴求中解脫、 未從對它的熱惱中解脫、未從對它的貪著中解脫, 因此當 [物質型態(色)]、[情緒感受(受)]、 [認知記憶(想)]、[意志習性(行)]、 [心或意識(識)]發生改變,或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時,就會引起愁悲苦憂惱生起。 『朋友們,導師已經看到了 [物質型態(色)]、[情緒感受(受)]、 [認知記憶(想)]、[意志習性(行)]、 [心或意識(識)]的過患, 所以教導[能導向遠離意欲貪愛的律條]。』 「具壽們,當你們如此回答時,那些詢問者或許會更進一步發問: 『究竟具備大智慧的導師發現了哪些,若 [物質型態(色)]、[情緒感受(受)]、 [認知記憶(想)]、[意志習性(行)]、 [心或意識(識)]遠離意欲貪愛後的好處呢?』 「具壽們,當你們聽到這樣的發問時,應如此回答: 『朋友們,在 [物質型態(色)]、[情緒感受(受)]、 [認知記憶(想)]、[意志習性(行)]、 [心或意識(識)]中, 已經不再有貪愛、已經不再有意欲、已經不再有情愛中、已經不再有渴求、已經不再有熱惱、已經不再有貪著,因此當 [物質型態(色)]、[情緒感受(受)]、 [認知記憶(想)]、[意志習性(行)]、 [心或意識(識)]發生改變或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時,就不會引起愁悲苦憂惱生起。

舍利弗尊者說法

舍利弗尊者說法
這便是舍利弗尊者所說。 比庫們歡喜並贊同舍利弗尊者的說法。 <第二經結束> +++++ 翻譯備註: 🟧Devadaha:m.天臂城 [コーリ(Koli)國(拘利國)的都市] Deva是「天神、天人」的意思 Daha原意是「湖,池」(另有少用涵義為「燃燒、火」) 因為此城鄰近一座天然的湖泊,非常美麗,成為「天池」此湖泊渾然天成,非人工之美,就彷彿是天神/天人所造,成為故也稱「天現池」 傳統譯名為「天臂經」,這個只能說是自梵語翻譯為北傳經典後,便繼續沿用,無實際的語言依據。 🟧五蘊的名詞翻譯: rūpa:傳統譯名為「色」,直譯為「物質型態」 vedana:傳統譯名「受」,直譯為「情緒感受」 saññā:傳統譯名為「想」,直譯為「認知記憶」 saṅkhāra :傳統譯名為「行」,直譯為「意志習性」 viññāṇa:傳統譯名為「識」,直譯為「心或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