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部 22.1 - Nakulapitu-suttaṃ(納庫拉老爹 經/納庫拉的父親 經/那拘羅的父親 經)
----
<經文開始>以下是我(=阿難尊者)從世尊那裡聽見到的。 有一段時間,佛陀住在位於光輝國的首都鼉言城附近,名為貝薩卡拉臘園林的鹿苑中。 那是,有一位人稱『納庫拉之父』的富有老居士前來,禮敬佛陀後,坐在一旁,他問道: 「尊者,我是個上了年紀的老頭子,已經活了大半的歲月,到達人生的最終階段。我的身體有病,而且經常不舒服。 現在我幾乎很少去參訪,那些值得禮敬的比庫們了。 願世尊大德能給予教誡,願世尊大德能給予指導,這將為我帶來長期的利益和喜樂。」 佛陀說道:

佛陀說法 | 身苦心不苦
「Āturo hāyaṁ, gahapati 富有老居士 確實是如此 kāyo aṇḍabhūto pariyonaddho 這個有病之身 如蛋脆弱 Yo hi, gahapati, 長者啊 任何人即使一時 imaṁ kāyaṁ pariharanto muhuttampi ārogyaṁ paṭijāneyya, 認為或說 這身體很健康 kimaññatra bālyā? 除了說他傻 還能說什麼? Tasmātiha te, gahapati, 因此 富有的居士長者啊 evaṁ sikkhitabbaṁ: 您該以此學習這麼思惟 āturakāyassa me sato 我這個物質身體生病了 cittaṁ anāturaṁ bhavissatīti 心也不會因此生起苦受 富有的老居士,就照著這樣的方法去訓練學習吧。」 然後,納庫拉老爹隨喜讚歎佛陀的說法後,向右繞佛表達尊敬。接著他來到舍利弗尊者所在處,禮敬後坐在一旁。 舍利弗尊者對他說: 「富有的老居士,你的根門很明亮,臉上的氣色很光采,你今天去聽佛陀說法了嗎?」 「尊者,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可能了。我剛剛聽了世尊所說、彷彿天降甘霖的不死之法。」 「富有的老居士,究竟世尊對你說了什麼,彷彿天降甘霖那般的不死之法呢?」 於是,納庫拉老爹就將和佛陀之間的對話,原原本本地說給舍利弗尊者聽。 「但是,你沒有想再更進一步地問佛陀: 『尊者,要如何能做到的”身體病了,但心沒生病呢?”』」 「尊者,我們大老遠來到尊敬的舍利弗長老這裡,就是想要請您為我們解說。 願令人尊敬的善者、舍利弗尊者能為我開示說法。」 「那麼,富有的老居士,請務必全心全意、仔細地聆聽,我將說法。」 「是的,尊者。」納庫拉老爹回答尊敬的舍利弗長老。 舍利弗尊者說: 「富有的老居士,是什麼樣的狀況,使得一個人身體生病的時候,心也生病了呢? 富有的老居士,在這個世間中,沒有學習佛法的普通人(=無學凡夫), 他們不去參見聖者、不尊敬聖者; 他們不通達聖者教導的法; 他們沒有接受聖法的訓練; 他們不親近諸漏滅盡的解脫者(=阿羅漢、特指佛陀) 他們不通達諸漏滅盡的解脫者教導的聖法; 他們沒有接受滅諸漏滅盡的解脫者的聖法的訓練, 因此認為: 物質(=色)是自己 自己擁有物質(=色) 物質(=色)在自己之中 自己在(物質=色)之中 他們沉迷於這樣的觀念: 我 是物質(=色) 物質(=色)是我的 由於他認為物質(=色)“為自己”、“認為自己擁有”或“屬於自己的一部分”、或“自己從屬於彼”,但是它們會變化、或改變。 當物質(=色)變化或型態發生改變的時候,心中就會感到憂愁、悲嘆、苦楚、憂慮、煩惱。 == 以下省略將「色(物質型態)」替換為 「受(情緒感受)」 「想(認知記憶)」 「行(意志習性)」 「識(心或意識)」 之重複句型的內容 == 富有的老居士,這就是所謂的身體生病、心也生病。 那麼,富有的老居士,什麼是『身體生病,但是心不生病』呢? 富有的老居士,在這個世間中, 有學習佛陀教法的弟子們, 他們參見聖者、尊敬聖者; 他們通達聖者教導的法; 他們接受聖法的訓練; 他們親近諸漏滅盡的解脫者(=阿羅漢、特指佛陀) 他們通達滅盡解脫者教導的法; 他們接受諸漏滅盡解脫者的聖法的訓練;

舍利弗尊者說法 | 談五蘊
不認為物質(=色)是自己 不認為自己擁有物質(=色) 不認為物質(=色)在自己之中 不認為自己在 物質(=色)之中 他們不會沉迷於這樣的觀念: 我 是物質(=色) 物質(=色)是我的 由於他不認為物質(=色)“為自己”、“認為自己擁有”或“屬於自己的一部分”、或“自己從屬於彼”,而它們會變化或改變,當物質(=色)變化或型態發生改變的時候,心中不會感到憂愁、悲嘆、苦楚、憂慮、煩惱。 富有的老居士,這就是所謂的身體生病、心不會生病。」 == 以下省略將「色(物質型態」替換為 「受(情緒感受)」 「想(認知記憶)」 「行(意志習性)」 「識(心或意識)」 之重複句型的內容 == 這就是舍利弗尊者所說。 納庫拉老爹很開心,這位富有的老居士從舍利弗尊者所說的法中獲得法喜。 <經文結束> ---- 翻譯「藴相應」的此時,也仍是努力修行中的人,故將不多寫自己的想法,僅做經文翻譯。 ---- 翻譯備註: 為了方便記憶,故將國名、地名、人名...等等,可以盡量意譯的就意譯,但文字意思均可能因為翻譯者的經歷、體驗而有不同,所以同步保留音譯,提供記憶參考) 🟧Nakulapitu:Nakula-pitu 直譯為「納庫拉的父親」,因為他自稱是老人,因此簡潔譯為「老爹」。這位老居士與他的妻子,曾是佛陀還沒證悟的五百世輪迴中的父母,因此,一看到佛陀時,就直接稱他為「兒子」,並問他怎麼離開了這麼久。 以「Nakulapitu-suttaṃ」為名的,另有相應部35.131經。
在增支部中,有兩篇經文描述納庫拉老爹與妻子之間深刻不移的感情(增支部4.55);
且佛陀亦直接說納庫拉老爹是具足六法之人(增支部6.120)。 1. 對佛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 2. 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 3. 對僧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 4. 具有聖者的戒, 5. 具有聖者的智, 6. 具有聖者的解脫。 🟧 Bhaggā Bhaggā音譯:巴噶 | 傳統譯名:婆祇國 | 梵語字源字義:光輝 The name of the Bhaggas is the Pali form of the name of the Bharga (Sanskrit: भर्ग) Indo-Aryan ethnic group mentioned in Sanskrit literature. 🔸Bharga: Definition: -noun (masculine) effulgence (Monier-Williams, Sir M. (1988)) -name of a king (Monier-Williams, Sir M. (1988)) -name of a man with the patr. Prāgātha (Monier-Williams, Sir M. (1988)) -name of a people (Monier-Williams, Sir M. (1988)) -name of a son of Vahni (Monier-Williams, Sir M. (1988)) -name of a son of Vītihotra (Monier-Williams, Sir M. (1988)) -name of Brahmā (Monier-Williams, Sir M. (1988)) -name of Rudra-Śiva (as name of the number 11) (Monier-Williams, Sir M. (1988)) -radiance (Monier-Williams, Sir M. (1988)) -splendour (Monier-Williams, Sir M. (1988)) -the son of Veṇuhotra (Monier-Williams, Sir M. (1988)) 🟧Susumāragira 音譯:蘇蘇麻拉吉拉 | 傳統譯名:蘇蘇馬拉山 | 直譯字義:鼉(讀音:陀)言城 - 鱷魚言語/童聲惡魔 - masc. name of the capital city of Bhagga; - lit. crocodile's call [susumāra + girā + a] 🔸susumāra: masc. crocodile; alligator; lit. child killer [susu + māra] 🔸🔸susu: ① m.[Sk.śiśu] 年輕人,小孩子. ② m.[=suṃsumāra] 鰐,鰐魚,猛魚.pl.susū. ③ 孩子般的聲音. 🔸🔸māra:魔, 魔羅, 惡魔 🔸🔸girā fem. speech / f.[Sk.gir] (話)語,發語(說話,發表) 🔸migadāya (音譯:米伽達亞 | 意譯:鹿苑/飼養鹿的園林) 🟧五蘊 傳統上,將五種藴分別譯為 Rūpa:色 Vedanā:受 Saññā:想 Saṅkhāra:行 Viññāṇa:識 由於中文過於簡短時,會有意思上模糊不明的空間,所以更直白譯為: 物質型態(=色) 情緒感受(=受) 認知記憶(=想) 意志習性(=行) 心或意識(=識) 舍利弗尊者的指導, 若是已經聽聞佛法開示修行的弟子們, 不會認為 [五蘊或五蘊之一]是自己 不會認為 自己擁有[五蘊或五蘊之一] 不會認為 [五蘊或五蘊之一]在自己之中 不會認為 自己在 [五蘊或五蘊之一]之中 傳統的翻譯為: 五蘊非我 五蘊非我所 五蘊不異我 五藴不相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