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透過友人介紹了台北的某顧問公司來到高雄和一群有意願進行國外升學的家長進行對談。趁著記憶猶新的時候,想將今天的收穫記錄下來,希望能夠對自己也對別人有幫助。
我認為這家顧問公司的主事者很友善、專業,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先行者,但是我沒有選擇他們的教材及服務。不是因為他們不好,而是我的孩子目前不需要。
一、國內外雙軌制並行的可能性:苦了孩子
當天與會的家長有雙語私立小學,也有國際學校的家長。透過這樣的聚會,對於孩子未來規劃的差異,可以很明確的看出來。雙語私立小學的家長還沒有出國的打算,若未來在台灣升學,他們更重視是否能順利在台灣銜接。(當然,也有確定國高中一定出國,但目前仍然選擇雙語私立小學的家庭。)
所以他們很在意:雙軌並行,顧問會怎麼給孩子建議?顧問直接說:雙軌雙軌,雙到併軌(台語,翻過去)。雙軌對孩子來說真的很辛苦。不如好好專心國內體制,拿GPA+SAT成績申請出國。(這個跟我想的一樣,真的不要為了出國做傻事。出國機會很多的!)
通常選擇義大的家長,基本上就是放棄國內「一般升學」的可能性,主力放在出國念大學,甚至會提早出去為大學做準備。然而,其實早早選擇國際部的孩子,並非沒機會留在台灣,還是可以透過「特殊選才」的方式入學。
家長同時理解國內外升學體制,才有辦法為孩子創造雙贏的空間。選擇國際部就讀,並不代表台灣升學這條路完全斷了,有些國立大學科系開設特殊選才的管道。雖然總名額數不多,但也是一個機會。不過全國每年平均大約10-11萬考生,而去年的名額只有兩千多個,競爭也是滿激烈的,但至少不用雙軌。
所以回歸到最後,不管為孩子選擇哪一種體制就讀,都應該根據自己家庭的需求、對教育的哲學觀與價值觀、孩子的特質進行選擇。想要同時達到某些目標,其實只是延後做選擇,而延後選擇的成本是什麼,自己應該要非常清楚。
二、硬實力是必備,軟實力是錦上添花
硬實力指的是校內成績,以及大學需要看的學術表現。(SAT,不是每間大學都需要);軟實力則是社團、個人特質及其他。因此,有很課外活動的前提,應該是孩子的在校成績表現也不差。而顧問也說,從9年級開學第一天開始,每一樣成績都非常重要。
軟實力也並不是【參加很多活動】就可以了,重點是透過這個活動,展現出的特質是什麼、參加這個活動,你獲得了什麼讓你在未來能夠展現?更甚者,對美國大學來說,你展現的特質是不是他們要找的學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覺得很重要的觀念是:「課外活動的持續性」包含競賽也是。其實這個部分很多前輩都有提醒過,但我認為這次的講座讓我更震撼的卻是這個不斷重複的心態。就我自己參賽的經驗來說,雖然一兩次的競賽結果取得好成績,但我終究不是真心想在這個領域發展,因此,參賽經驗一兩次對自己有交代足矣,要有多大的熱情真不至於。
所以,我認為,這個部分應該是要看孩子對這個領域抱持多大的熱情,如果是學術型的課外活動,還能看數學生的學術潛力;若是其他類型的課外活動,則能看出孩子的「堅持」、「毅力」以及各種活動需要擁有的「軟實力」。例如佈局能力、領導能力、自我控制能力.......
三、IGCSE的啟示:考試能力要培養
國外素質優良的IB學校,針對MYP的學制,大多選擇3年制(還有五年制)後面兩年都會銜接IGCSE,最後再接回DP。當時我非常困惑,若是MYP真的這麼好(重探究、重提問),為什麼要在關鍵時刻轉到英國的國際課程IGCSE?
事實上,每種課程都有他的限制及優勢。要一路MYP接DP,考驗孩子太多能力,更考驗老師的能力。先前我曾經說過,一個優秀的老師,不好找,放諸所有體制皆然,但是在IB課程中,會放大這種差距。如果孩子特質能接受、優秀老師足夠多,我真心認為IB課程根本是全天下父母的夢想(好吧,是我的夢想),但我們知道,夢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事實上是青春期的孩子不可控、優秀的老師不好找,所以把全部的期待放在教師自編教材的MYP,就是一場天大的賭注。
教材存在的意義就是確保老師不一樣時,至少每個孩子接收到的學術內容有一定的標準。簡單來說,同樣一套教材,優秀的老師教起來一定不一樣;但普通的老師也教得起來,確保你的孩子能夠得到一定的教學品質。
所以課程、教材、教法(老師)還有你孩子的特質及動機四位一體時,學習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當你的孩子不可控、IB老師素質普通、教材自編時,只剩下課程.....你認為,這樣的狀況能夠協助學生獲得什麼樣的好結果呢?一年也罷,五年如此,家長如果也沒發現去補強,就是一場災難。如果最後用IGCSE抓回來,(至少老師差距變小,大家比較能教),孩子發現不能鬼混了、要考試了(IGCSE是要刷題的),至少在最後DP的時候不會太難看。
話說回來,所以要接DP前,學術能力不可不扎實,那麼,IGCSE給我們的啟示便是:在MYP報告海中,不應該停止訓練孩子參加學術考試的能力。
四、冷靜才是陪伴孩子學習最重要的武器
坊間販售家長教育焦慮的公司非常多,包含補習班。這次的會議中,我約了媽媽好友一起前往。而媽媽好友是補習班老闆,非常理解補習班、顧問公司的手法。對照一群焦慮家長的疑問與分享,我認為,冷靜更顯得可貴而重要。
群體焦慮會讓你看不清孩子的優勢與方向。群體焦慮還會讓你逼迫孩子走向跟每個孩子一樣的道路。
不要忘記,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有能力創造與他人不同的教育軌跡。若是選擇國際教育,永遠不要忘記,獨特性才是個人最大的武器。
五、結論
坊間的顧問公司、升學講座層出不窮,由於目前台灣的國際教育市場並不大(水深但是魚就是那些。)所以被騙、被痛宰的機率我認為非常的大。作為父母應該冷靜面對、審慎思考。
公立學校的國際教育課程目前尚未明朗,大多以「雙聯學程」這種考驗孩子能力的形式出現。要讓台灣真正踏上國際經爭舞台,應該是培養國際型人才為主,而不是逼迫我們的孩子通過兩種型態的考試,或是拿到兩種型態的畢業證書。
教育不僅僅只是培養高學歷的孩子,教育能讓我們成為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