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出一個小翅膀,就能飛的更高!」雷軍,2001年
那個年代學生多,只要你夠實力、有賣點,基本上可以在一級戰場上存活下來。活下來了!但活得好嗎?(第1集)
------------
民國99~101年之間,臺中一級戰區的學區型補習班開班,以丹尼爸手上的國中自然班為例,一個年級常常開到2個班(每班30人座位)還不夠,第3個班在學期初也許寥寥無幾,但到學期末就又滿班了。那個黃金時期只要派工讀生在招生季發傳單+旗海戰術展示補習班的強大陣容,基本上學生母數就是強大的風口,真的是「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
既然有那麼強大的風口,為什麼還是有補習班拉下鐵門收工呢?不外乎兩大因素,財政紀律與跑道分割。
以財政紀律來說,老闆買奢侈品、養小三或是投資失利就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不然很可能會成為10萬字的長篇連載鬼故事。
補習班有兩大營業鐵則。
第一條,1/3是營業成本(師資成本含勞健保、獎金,安親體系會略高於1/3),1/3是營業費用(用於房租、櫃台、獎學金、公安申報、維護修繕、設備更新、講義編輯等),1/3為營業利益。
第二條,房租必須佔總收入的10%以下,通常以5%為目標(實測也是5%的情況下可以達成第一條鐵則)。
有人會說「教育業、老師不應該談錢,俗氣了~」,但當鐵門拉下時,相信老闆的員工、相信補習班的家長與學生受傷了,才是真的俗氣了!
因此大家可以反思,如果一間補習班提供長期的折扣、預繳的優惠...卻還可以活下去,那壓榨出來的利潤是從何而來?我想答案應該很顯而易見,犧牲的是沒有更新的講義、沒有更新的設備、老師被苛扣的獎金(或長時間工時省下的人力成本),最後受傷的還是家長與學生!
在物價飛漲的時代,我常說我從業時一杯無糖綠茶10元還買5送1,現在一杯無糖綠茶動輒35~40元;以前一個正忠排骨便當50元,現在已經漲價至95元。但補習班的學費收入調漲的比例卻遠遠跟不上飛漲的物價,這樣怎麼有多餘的收入去做講義與設備的更新以及人員的訓練呢?
但我們心裡也清楚,無法調漲的學費礙於家長的收入也是停滯不前,教育費用永遠佔家庭收入很大的一部分,且學費上限與家長的收入比例有其天花板,所以大家只能咬牙苦撐!
上面的敘述看起來像是死胡同一般。但其實是有解套辦法的,就是補習班自己要做出市場區隔,也就是跑道分割,提出適當的教育配套,讓孩子有進步,能拿到心目中的入場券(不管是私立中學、資優鑑定、各種學科檢定...),在合理的收費範圍內,我想依舊可以擁有存活的空間!
所以是風口消失了嗎?不!我想是風口轉變了!
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當少子化來臨,才知道哪間補習班在裸泳!-第2集
------------
會有寫這個系列文章的想法,單純希望大家能更了解我們早出晚歸的補教人生。文章內述人事時地物皆已經過調整,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也是單獨分享的初衷讓我願意在床上拿著iPad敲敲敲(今年44歲的凸頭中年老師近視度數又增加75度),完全沒有要引戰的意思,請大家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