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把以前加入基督,讀的內容翻出來
接枝到基督或真葡萄樹為生命樹的一部分
經節:
- 若有枝子被折下來,你這野橄欖得接在其中榮美橄欖樹的肥汁上,一同得分。羅馬書十一17
- 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 約翰福音15:1
- 我是真葡萄樹,你們是枝子。住在我裡面的,我也住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 約翰福音15:5
- 我們蒙在花的葡萄樹真實聯繫上長成,也要蒙在栽培的基督裡漸漸長成。 以弗所書4:15
摘要:
在植物界裡,發現不好的枝子可以從樹幹剪下來,接在更高質量的樹幹上,這是屬靈的掛上。這種作法,說明了神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信宗教能不能得到你所想要的,
問題就在於你想要的是什麼?
是用加入宗教裝裱自己? 還是宗教是生命很特殊的一部分,
之所以離開基督,是因為信教是有壓力的,
有的人會覺得好笑,不就聽一聽,便當拿一拿就可以閃人,
多的是入教好處拿多多,至於參與捐獻管他咧,是不是傻了? 當冷乾糧就累了。
對,這很現實但也是絕大多數人抉擇,提早離開就沒後面一堆囉嗦的。
在外層的消磨層,就反覆參與禮拜集會和線上讀經,或參與活動。
稍內圈就平日晚上集會,對,你沒聽錯,答應就跟加班沒兩樣,而且還有請假限制。
就跟KPI檢討大會,然後平時小圈的排schedule,這裡面要帶幾個新人,有什麼進度。
到這邊,大多數單純享受欣賞的人,應該知道沒那麼好混了,早早離開才是。
外層的消磨
- 外外外...外層:參加禮拜、活動,或線上讀經。像「旁聽生」,沒太多壓力。
- 外外..外層:週間小組聚會。答應了就像加班,還有限制請假。小組長排 schedule,要你帶新人、回報進度,開始有 KPI 的感覺。
- 外...外層:核心服事,投入大量時間和心力,責任感+制度化。
這時候,很多單純欣賞或旁聽的人,會選擇抽身。因為「沒那麼好混」。但其實很多從小入教的人,也只是外...外層消耗,宗教就是大型組織,裡面有高層、中層、基層,在外層就像工作做不完的螞蟻,組織偶爾分點糖水恢復體力。
對照與思考
聖經的「接枝」比喻原是靈性的連結,但放到現實,就變成組織規範、人際壓力、責任的承擔。
它同時存在理想與現實的兩面。
所以問題還是回到開頭:
👉 你想要的是什麼?
對一些人來說,宗教是糖水——偶爾喝一口維持信心。 對另一些人,宗教是主幹,是滋養生命的養分。
後記
我自己並不批評宗教。就像以前去慈濟醫院,聽到護理師喊「某某大德」,或看到紫衣師姐,心裡並不是網路酸民式的「紫衣教」想法,而是感受到:這群人確實有他們的信仰與堅持。
只是,如果真要加入,必須想清楚:
那份「付出」和「你要得到的東西」是否對等? 答案,永遠要自己決定。
為什麼有宗教? 是單純迷信嗎?
1. 歷史上的功能:緩衝國家壓力
- 古代王朝盤剝沉重:像你提到的埃及、羅馬帝國,農民要繳稅、出勞役,幾乎沒有喘息空間。
- 宗教的低成本替代:相較於國家沉重的稅役,獻祭或捐獻在絕對數字上其實小很多,卻能換來心理安慰與社群歸屬。
👉 對百姓來說,宗教是一種 「精神國度」,比「苛政猛於虎」的現實要友善得多。
2. 社會的功能:建立規範與秩序
- 羅馬帝國:基督教後來被國家吸納,成為帝國統合的精神工具。
- 中國傳統:儒釋道合流,讓百姓有敬天、守孝、行善的社會規範。
👉 宗教能幫助統治者維持社會穩定,也能讓百姓在秩序中找到行為準則。
3. 個人的功能:情感出口與存在意義
- 古代:面對戰爭、瘟疫、早夭,宗教提供「死後世界」或「超越此生」的解釋。
- 現代:雖然沒有徵兵徭役,但工作壓力、生活焦慮仍然存在。現代人進入宗教,更多是情懷、社群連結、找一個情緒出口。
4. 「迷信」的界線
宗教是否等於「迷信」,取決於:
- 功能層面:若它能提供秩序、慰藉、群體支持,它就是社會功能的一部分。
- 工具層面:若它只剩下「金錢換福報」或「教主斂財」,那才容易淪為迷信。
✅ 一句話總結:
宗教不是單純的迷信,它是人類在沉重現實下的「精神國度」與「秩序規範」。古代是苛政下的避難所,現代則是情緒出口與認同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