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心得分享系列・第 1 篇
實驗在場上,不在研究裡
真正的實驗在場上,自己開心訓練就好。
健身房裡最常聽到的就是「科學證明」。一天要吃多少蛋白質、做幾組幾下、要不要拉伸,好像只要照清單跑就會有結果。可是很多時候不是這樣。研究大多是後面才補上的理由——有人先練出效果,研究才回頭想辦法解釋。
所以我不太把運動科學當作答案。它比較像是一個方向感,提醒你「這樣可能有用」。但真正的實驗,還是在場上自己試。在動作裡調整,用發力去找感受,最後只是為了在這個動作中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後來他們才叫那個「動作控制」。先把基本、簡單的動作做好,後面那些複雜的動作才有機會被優化。
上怪獸課:動作控制比拉伸更重要
我之前去上過一次怪獸的課。那時候膝蓋不太舒服、髖也緊,本來只是想試試看,結果才發現問題根本不是拉伸不夠,而是動作一直沒控制好,關節長期卡住。
課程裡都是實作,重量壓在身上,下蹲到底的時候膝蓋有點痛,腳抖得很明顯。旁邊教練看著,叫我換呼吸方式,出力點也調一下,慢慢內外側肌肉才開始一起用。不然就是怪怪的。
動作本身就是修正
很多人練完會去拉伸或按摩,我自己覺得動作本身就是一種修正。
完整的深蹲,重量壓著,下半身自然就打開。
後腳抬高的分腿蹲,大腿前側在用力時同時被拉長。
這比被人拉一拉還有效,至少當下我是這樣覺得。
我以前就是亂拉,拉到整個撕裂,全身痛到冷汗直流。那時候只知道很痛,卻沒有真的想到跟被動拉伸有關。後來上課才更確定這點,不然我到現在大概還會繼續亂拉。
被動拉伸,是外力把角度拉開,肌肉沒有出力,所以鬆得快、回得也快。主動用力,是自己把角度拉開,肌肉在那裡出力,身體會記得這個範圍能用,效果比較穩。
數據歸數據,訓練歸訓練
幹,回到研究這件事,大家還是喜歡去找數據來證明自己對。拉伸派有拉伸的數據,吃粉派有蛋白粉的數據,看了都很爽,好像拿到獎狀的小孩。
有人說六到十下最適合增肌和增力量。
有人嫌六下太累,十到十五下比較輕鬆,重量也還是慢慢上去了。
進步看得見,不就好。
小結
說這些不是要下定論啦,我只是想把自己練到的感覺記下來。接下來還會把《怪獸訓練》書裡的一些重點,配合我自己的經驗慢慢分享。因為看書是一回事,真的做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身上有一堆小地方怪得要命。
沒有什麼一定要怎樣,自己開心訓練就好。
我就是喜歡這樣打我啊,白癡。
數據看再多,練不練得起來還是要靠自己動作裡去試。不要當健盤俠。

會被笑的動作我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