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週,我把焦點放在「與自己對話」。
有些人會以為,獨處是一件孤單或被迫的事;但當我開始認真練習與自己相處,才發現那是一份禮物,一份在日常裡最容易被忽略、卻最溫柔的存在。過去我總以為,只有在外面和人相處、在群體裡獲得認同,才算「活得真實」。然而這段時間的寫作練習,讓我一次次回到自己身上,看見一些更細膩的東西:
- 原來我們對自己的苛刻,比對他人的要求還多;
- 原來我們的恐懼、後悔、愧疚,常常只是缺乏理解;
- 原來我們可以用一種更柔軟的方式對待自己,慢慢地,也就能對世界更溫柔。
自我覺察是一種慢慢長出的安全感
我曾經以為「安全感」要靠外在條件來支撐:收入夠穩定、人際夠和諧、生活夠有規律。
但寫作這幾篇文章時,我發現「自我覺察」才是安全感真正的來源。當我願意停下來,去聽自己在想什麼、感覺什麼,那個小小的「我」被看見了,也就不再那麼慌張。
那天傍晚,我在公園坐著寫筆記,夕陽剛落下,微風拂過臉頰,心裡突然冒出一句話:「原來我一直在尋找別人的認同,卻很少自己先認可自己。」
當下我有點鼻酸,卻也覺得鬆了一口氣。原來只要我願意看見、願意承認,壓在心頭的那股緊繃,就會慢慢鬆開。
自我療癒是最穩定的後盾
這週的文章裡,我談到「文字如何安頓情緒」。
其實那段經驗並不浪漫。很多時候,我是在焦慮、失落或沮喪的狀態下開始寫,越寫越慢,越寫越能梳理心緒。那不只是一種書寫,更是一種「照顧」。
當我們願意用文字整理自己時,不必寫得多麼優美,也不必追求邏輯完美。只是讓情緒有一個出口,讓記憶有一個安放之處。這個過程,就像替自己泡了一杯溫熱的茶,或者在寒冷的夜裡給自己一條毯子。
我常常覺得:
自我療癒不是把傷口抹去,而是給傷口一個可以慢慢呼吸的空間。
接納自己,生活的步伐就會變柔軟
「慢」這個字,在這週成了我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字。
當我們能夠慢下來,觀察自己的需求,不再用高標準與自己對抗,生活就有了縫隙,也就能看見更多風景。
我開始在每天早晨刻意保留十分鐘,不看手機、不急著處理訊息,只是靜靜喝水、伸展,或翻翻書。那短短的十分鐘,帶來的改變卻比我想像中大:心情更穩、想法更清晰,也更願意微笑。
我在想,或許這就是「與自己相處的禮物」:
它不華麗、不需要花錢,也不用等到某個重大節日,隨時都可以送給自己。
與自己相處得好,也才能與世界相處得自在
當我們開始練習善待自己,就更能理解他人。
曾經我在一段關係裡,因為太在意對方感受、太害怕被討厭,而失去了自己的界線。
後來慢慢地,我在與自己相處的過程裡學會了「分辨」:哪些是自己的責任,哪些是別人的選擇;哪些情緒需要承擔,哪些可以放手。
這不只是自我保護,也是一種成熟的溫柔。
當我們有力量給自己空間,也才有力量給別人空間。
與自己相處,是一場持續的練習
這一週的練習,其實只是個開始。
與自己對話不是一個禮拜、幾篇文章就能完成的事,而是一場長期的旅程。
但我很感謝這段過程。
每寫一篇文章,我都感覺像是替自己擦拭一面鏡子,讓裡面的那個人更清晰一點、更誠實一點。
當我們能清楚看見自己,也就不那麼需要外界的眼光來定義我們。
🌿 我的這週收穫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這週,我會說:
「與自己相處,是一份安靜卻強大的禮物。」
它不只是情緒的安頓,更是讓我再次相信:生活的答案,其實一直在我們心裡,只差願不願意坐下來聽。
與讀者共勉
如果你最近也覺得焦慮、覺得被外界推著走,不妨試著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哪怕只是五分鐘的深呼吸、一杯茶、一段短短的文字,都能成為一個小小的開始。
與自己相處的練習,會慢慢成為你的養分。當你願意這樣做時,生活會變得更寬、更柔軟,也更有力量。
如果這篇文章也讓你想到屬於你的生活片刻,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故事,也許你的經驗正好能啟發另一個需要溫暖的人。
喜歡這樣的文字,歡迎訂閱、贊助或分享給朋友,讓我能持續寫下更多日常小觀察,也陪伴你在生活裡找到療癒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