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總在電梯門前猶豫,心裡想著:「爬樓梯雖然累,但對身體是不是真的比較好?」

是的,爬樓梯不僅是簡單、免費、隨處可做的運動,它簡直是我們生活中被低估的「長壽藥方」!
現代生活讓許多人缺乏運動,但科學研究一再證實,將爬樓梯這個「劇烈間歇性日常活動」融入生活,能為我們的健康帶來巨大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保護作用。
爬樓梯:啟動你的心血管「黃金保護罩」
爬樓梯屬於一種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Aerobic Exercise)與負重訓練(Weight-Bearing Exercise)的結合。
在你向上踏出每一步時,心跳和呼吸頻率會立即提升,對身體產生多重正面影響:
1. 強化心肺功能與代謝健康
爬樓梯需要對抗地心引力,能有效提升最大攝氧量(VO2 max,衡量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標)。
這項活動能大量燃燒卡路里,有助於:
改善血壓、血糖、血脂: 爬樓梯能提高胰島素敏感度、幫助控制血糖,同時降低高血壓與高膽固醇的風險,全面改善新陳代謝症候群(即「三高加二害」:血壓、血糖、血脂偏高,加上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
高效燃脂: 相比平地快走,爬樓梯燃燒的熱量幾乎是兩倍以上,是控制體重、減少體脂肪的得力助手。
2. 顯著降低早逝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這部分是爬樓梯最令人振奮的科學證據!
一項綜合了9項研究、涵蓋近49萬名參與者的大型統合分析(meta-analysis)顯示:
全因死亡率下降: 經常爬樓梯的人,其全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指死於任何原因的機率)可降低約24%。
心血管死亡率驚人下降: 更具體地說,爬樓梯能將因心臟病發作、心臟衰竭、中風等心血管疾病致死的可能性,顯著降低39%。
換句話說,你每一次選擇走樓梯,都是在為自己的長壽與健康,投下一張至關重要的信任票。
●量化建議:每天爬多少層樓最有效?
知道爬樓梯的好處後,你一定想問:到底要爬多少才夠?
科學家們給出了具體的「劑量」建議。
根據2023年和2024年發表的最新研究,為了獲得顯著的心血管益處,一個簡單的目標是:
每天爬超過5層樓(約50階樓梯),這與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包含中風、心肌梗塞等)的風險降低約19%至20%有關。
然而,研究也發現,當你持續增加樓層數,效益會進一步提升,但有其健康閾值(Health Threshold)。
另一項研究更細部的分析指出,對於一般健康成年人:
每日爬11至15層樓時,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達到最大的降低效益。
當總量超過20層樓後,雖然仍有益處,但額外降低的風險會開始趨緩。
【健康管理師建議】
如果你是初學者,建議從每天至少5層樓開始,將其視為融入日常生活的最低目標。
如果你身體狀況良好,可以將目標調整到每日10到15層樓,這能幫助你最大化爬樓梯帶來的心血管保護力。
請記得,持續性比一次性的高強度更重要!
研究顯示,習慣爬樓梯的人一旦中斷,其罹病風險甚至會高於從未養成習慣者。
膝蓋的爭議:上樓下樓,受力大不同!
許多人對爬樓梯望之卻步,最大的擔憂就是:「下樓梯會不會很傷膝蓋?」
這個問題非常科學,因為上下樓梯時,膝關節的受力模式確實大不相同。
運動科學的受力解析
動作 膝關節受力(約為體重的倍數) 主要肌肉作用
上樓梯 2至3倍 股四頭肌、臀大肌「向心收縮」(肌肉縮短產生力量)推動身體向上。
下樓梯 4至8倍 股四頭肌、臀大肌「離心收縮」(肌肉在被拉長的同時出力,扮演煞車的角色)以控制身體緩慢下降。
當你下樓梯時,膝蓋必須承受數倍於體重的衝擊力,特別是對於內側皺襞(膝關節內的一個構造)和軟骨會產生更大的壓力與摩擦,這對於本身已有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疼痛或體重過重的人來說,確實會加速軟骨的磨損與發炎。
簡單來說: 上樓梯是訓練肌肉力量,下樓梯是對關節的衝擊測試。
專業護膝技巧:安全享受爬樓梯的樂趣
既然下樓的風險較高,我們就必須學會聰明地保護膝蓋。這裡提供幾個具體的技巧與注意事項:
1. 爬樓梯時的正確姿勢與技巧
上樓:
挺直上半身, 眼睛平視前方,不要低頭看腳。
發力點在腳跟, 盡量將力量放在腳跟和臀部,用大腿和臀部的肌肉推動身體向上,而不是只依賴小腿。
不要跳階, 穩定地一次只踏一層階梯,確保動作的完整性。
下樓:
側身下樓(最佳選擇): 這是骨科醫師推薦的技巧。側著身子、扶著扶手,雙腳輪流踏下,可以有效減少膝關節的彎曲角度和衝擊力。
腳尖先著地: 讓腳尖輕柔地先接觸地面,而不是腳跟重踏,有助於減緩衝擊。
膝蓋微彎: 保持膝蓋「微彎」且放鬆,讓大腿肌肉扮演良好的「避震器」。
2. 風險管理與注意事項
適宜族群: 患有嚴重膝關節或髖關節疼痛、急性發炎、嚴重骨質疏鬆,以及孕婦或體重極度超重的人,在開始爬樓梯運動前,應諮詢專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意見。
暖身與緩和: 爬樓梯前應做幾分鐘的原地踏步或伸展運動來熱身;爬完後也要做拉筋或按摩來放鬆肌肉。
穿著合適: 穿著有良好避震與抓地力的運動鞋,並選擇照明良好、通風的樓梯環境。
量力而為: 爬樓梯時感到胸悶、胸痛、暈眩或膝蓋有尖銳的刺痛感,務必立刻停止並休息。
將爬樓梯視為你日常生活中輕鬆獲取健康效益的機會吧!
今天起,少搭一次電梯,就是為你的心臟與長壽累積一份寶貴的儲蓄。
※【深度解析】
為什麼中斷爬樓梯,風險反而會更高?
這句話:「習慣爬樓梯的人一旦中斷,其罹病風險甚至會高於從未養成習慣者」,主要源自於對大規模人群的長期追蹤觀察性研究。它並不是說停止運動會「傷害」你,而是身體停止獲得保護後,與參照組(從不運動的人)相比,其風險的增加幅度顯得特別劇烈。
這裡有三個主要的科學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
1. 身體的「去適應性」與心肺功能的快速退化
當你規律爬樓梯(這是一種中高強度的間歇運動)時,身體會產生一系列的適應性改變 (Adaptations):
心肺功能提升: 你的心臟變得更有效率,每次跳動能輸出更多血液,**最大攝氧量(VO2 max)**增加。
代謝健康改善: 肌肉對胰島素更敏感,有助於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壓。
然而,當你中斷運動時,身體的適應性會很快逆轉,這就是所謂的去適應性(或稱失能性):
心肺儲備迅速降低: 停止鍛鍊後,你的VO2 max下降速度很快,通常在幾週內就能觀察到明顯退步。
保護力消失: 原本因運動而改善的血壓、胰島素敏感度等指標可能恢復到中斷前的水平。
【結果】 一旦中斷,你失去了之前運動累積的「保護儲備」。這就像你本來有很高的心臟「保險額度」,一旦停止繳費,額度就消失了。
2. 「相對風險」的數學效應(參照組效應)
這個觀點並不是說你比「從未動過」的人更糟,而是一種**相對風險(Relative Risk)**的比較結果。想像一下三個群體:
群體 狀態 心血管風險水平 (假設) 風險變化
A 從未爬梯 基礎風險 (高) 基準
B 持續爬梯 降低 20%∼39% (低) 大幅下降
C 習慣後中斷 從低風險反彈回高風險 大幅反彈
重點在於群體 C 的「反彈」:
群體 B 曾經享受了最低的風險水平。
當群體 C 中斷後,他們的風險從極低的點快速回升到一個較高的點(可能接近甚至略高於群體 A 的基礎風險)。
在統計學上,從一個極低風險點反彈,比從一個基礎風險點開始,其風險增加的「百分比」看起來更劇烈,讓研究者觀察到中斷組的風險相對更高。
3. 行為模式與補償機制改變(生活方式因素)
運動習慣往往與整體健康的生活模式相關聯。習慣爬樓梯的人,可能也伴隨著以下健康行為:
飲食更注重健康。
可能有其他規律運動的習慣。
更積極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當一個人中斷了爬樓梯這個運動時,可能伴隨著生活方式的全面倒退,例如:
重新開始久坐。
因懶散而攝取更多不健康的食物。
這種多重負面行為的連鎖效應,可能導致其健康狀態快速惡化,使其風險增加的程度,甚至超過那些一直處於「基礎風險」狀態的從未爬梯者。
結論:持續性才是健康效益的「黃金法則」
這個知識點並不是要讓你感到恐懼,而是要強調運動的持續性是其最大效益的來源。
「爬樓梯」帶給你的健康保護,是一種需要持續「儲存」的資源。 一旦停止,身體的生理機制會回歸到沒有訓練的狀態,而你所失去的,正是之前努力獲得的巨大健康紅利。
因此,最聰明的健康策略就是:找到你能長期、穩定融入日常的運動方式,即使只有一點點,也要持之以恆。 就像研究建議的,每天5層樓就是一個很好的起步點!
參考來源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與歐洲心臟病學會研究(2024): 統合分析顯示,經常爬樓梯可降低全因死亡率24%,心血管疾病致死率降低39%。
路易斯安那州杜蘭大學與北京大學研究(2023): 每日爬超過5層樓(約50階)與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約20%相關,並指出每日爬11-20層樓效益最大。
骨科醫學見解: 上下樓梯時膝關節受力差異(下樓可達體重4-8倍)。
動脈粥樣硬化國際期刊(Atherosclerosis): 爬樓梯對改善心肺功能和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正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