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歐洲物價騰飛,以為愛爾蘭會好一點,但落地之後才發現這裡物價也不低,我們的因應之道就是除了到PUB來一杯現壓啤酒,其餘避免外食。
因為住在學生宿舍,幸運的是有廚房與簡易廚具,不幸的是這些簡易廚具往往滄桑,例如不沾鍋已經是千瘡百孔甚至脫皮,幸好這屋子有一個厲害的烤箱,烤箱料理就是我們很常做料理。
跟烤箱完美搭配的是馬鈴薯,在愛爾蘭,馬鈴薯是主食。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地斯山區,16 世紀由西班牙人傳入歐洲,17世紀,愛爾蘭因為氣候潮濕、土壤適合耕作,馬鈴薯很快成為農民的主要作物。對於當時貧苦農民來說,馬鈴薯是一種「高熱量、營養均衡、容易栽種」的食物,一小塊土地就能養活一家人。
在台灣,我們很愛嬰兒馬鈴薯(baby potatoes),但台灣常常要靠運氣才能在超市搶到,這裡很常見,我們兩人一袋400g就可以當成一餐主食,照片這餐的澱粉就靠馬鈴薯,覺得自己真是融入愛爾蘭(誇飾)
我們通常把嬰兒(!)再切小一點,滾蒜鹽橄欖油黑胡椒先烤一回合,第二回合再放入夏南瓜,你看嬰兒們邊邊角角焦焦的就是好吃的顏色。

把馬鈴薯烤得焦焦的最好吃
馬鈴薯在愛爾蘭有著血淚的記憶--大饑荒,這是愛爾蘭人一頁哀傷的歷史。
英國(更精確的應該是英格蘭 → 大不列顛 → 英國)對愛爾蘭的殖民歷史非常漫長,可以追溯到中世紀,一直到 20 世紀才真正結束。1801 年《聯合法案》通過,成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此時愛爾蘭正式成為英國的一部分。
1845-1852年的愛爾蘭大饑荒,雖說是因為馬鈴薯疫病導致歉收,現在回頭來看,殖民政策難辭其咎。
殖民統治下當時土地大部分被英格蘭與蘇格蘭移民貴族佔有,愛爾蘭人成為租地耕種的佃農。為了繳納租金,他們種植以出口導向的糧食(小麥、牛隻、奶製品)為主,而自己日常生活只能依靠便宜又高產的馬鈴薯,一些家庭甚至九成以上的日常熱量來源都來自馬鈴薯。愛爾蘭的農村生活逐漸和馬鈴薯緊密結合,它是主食、餵養牲畜的飼料。但這樣的糧食結構,從1845 年開始,因馬鈴薯快速拓展的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讓馬鈴薯田迅速崩壞。
也因為人民完全依賴馬鈴薯,一旦歉收,立刻造成饑荒,農民幾乎沒有其他糧食選擇。
這場饑荒造成愛爾蘭超過 100 萬人死亡,多死於飢餓與相關疾病。另有 100 萬至 200 萬人被迫移民到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大饑荒前愛爾蘭全島約800多萬人,目前愛爾蘭共和國約540萬人,北愛爾蘭約 190萬人,兩者相加大約到2022年全島人口才突破700萬大關。巨大的人口崩潰與社會創傷,讓愛爾蘭人口至今仍未回到大饑荒前的水平。

超市裡的馬鈴薯「專櫃」
雖然愛爾蘭人民因馬鈴薯疫病歉收陷入飢荒,但大量糧食仍持續出口到英格蘭(例如小麥、燕麥、牛隻、奶油)。有歷史學者指出,當時足以養活愛爾蘭人口的糧食產量其實存在,但因殖民經濟結構,這些糧食被視為商品輸出,而不是救命。許多愛爾蘭人眼睜睜看著糧食運往英格蘭,自己卻餓死。
當時英國政府奉行自由經濟政策,相信市場會自我調節,雖然曾設立「濟貧院」與救濟工作,但規模仍遠遠不足。百年來最嚴重的飢荒被描繪成正常、反覆發生的事件的延續,1846年《泰晤士報》就宣稱:
我們認為,對於愛爾蘭社會各階層來說,當務之急是讓他們明白,在他們看來,這種令人絕望的狀況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也沒有什麼例外。
英國勞工是否應該補償愛爾蘭農民的土豆損失,並在接下來的十二個月裡為他找到一個固定的雇主?唉,英國勞工的情況也一樣。
愛爾蘭的苦難是“由他們自己的邪惡與愚行所引起”(“brought on by their own wickedness and folly”)。
這種類型的論調,在當時英國輿論與政界間並不罕見,把饑荒的根源歸於愛爾蘭人的「性格」、「懶散」、「愚蠢」等,而淡化英國政府的責任。
大饑荒雖由自然病害引發,但殖民制度(土地所有權的不公、出口導向經濟、英國政府的不作為與冷漠)讓災難變成了毀滅性的悲劇,這頁悲慘的歷史,也成為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爭取獨立的重要事件。
雖然很沉重,但這個歷史相信愛爾蘭人不會忘記,我們也覺得很需要讓台灣人知道,總有愛爾蘭與台灣的命運相似之感(但人家已經獨立建國),所以才想透過自己在這裏的生活經驗、叩問AI與google大神,希望這些故事被看到。
- 參考資料:
"Their own wickedness": how the British press reported the Famine
https://www.rte.ie/history/famine-ireland/2020/0917/1165825-their-own-wickedness-how-the-british-press-reported-the-famine/?utm_source=chatgp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