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農曆春節的團圓飯,都會有一道菜叫做「年年有餘」,象徵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若以現代的角度來說,便是財庫充盈、永保安康,是個人人嚮往的無憂無慮,若仔細探究,便會發現其中隱含了很重要的理財概念;我們從小便被教育生活應省吃儉用,剩餘的零用錢存入撲滿,上繳剛入手的紅包,購物前務必貨比三家,長大後,坊間也流傳著各類的薪資比例分配方式,例如經典的333法則、六罐子原理等,不停在傳達「儲蓄」的重要性,畢竟,並非所有人都能準確預測股市走向,或刮出中獎號碼而一夜致富,既然開源不易,那至少確實地節流,俗話說:「時間夠久,媳婦也能熬成婆。」況且,銀行中留有餘裕,處事態度也能過得比較硬氣、扎實,卻從未教導我們該如何「花錢」。
投資法則:最大化正向經驗
我的身邊不乏有高薪工作者,例如醫生、工程師或公司高層等,他們一個月的所得等同我三個月的開銷,甚至是半年的勤勤勉勉,但每次聚會時,我反而才是他們羨慕的對象,恰能支撐日常起居的收入,依舊保有夜間自由的下班時段,學日文、學木箱鼓,逛書局、逛咖啡廳,遇到連假時,還能推著行李廂飛越台灣海峽;已有研究表示,花錢本身的行為,比起被買下的物品,更能使人雀躍,這些藉由「體驗」獲得的記憶,會隨著年歲增長而歷久彌新,豪宅佔地千坪,卻只能在醫院裡候診待命,跑車停滿庫房,卻只能在客戶間來回奔騰,就算一分鐘幾十萬上下,躺在存摺裡的紙鈔就只是數字符號,那還不如去跟星爺踢球呢!
投資法則:設定人生時間軸
切莫對上述的法則過度解讀,並非要求每個人肆無忌憚地開銷,而是要趁早規劃,盡可能避免「過度儲蓄」的現象發生,職場上有些前輩,過著縮衣節食的苛刻生活,推掉聚餐活動、沒有娛樂興趣,將美好的生活全然投資在退休後的餘生,可是,每一項體驗都有它年齡的最適期,年少時行走江湖,何處險阻何處去,就算餐風沐雨也甘之如飴,倘若行將就木之時,才渴望一探世界的盡頭,光要適應機艙內的長程久坐和引擎的轟鳴,可能就已用盡全力,你當然可以用存下的資金,換來無微不至的呵護和頂級的包廂,但性價比絕對令人唏噓(而且年輕時也可以這麼做);荳蔻年華的戀愛,怎能與白髮婆娑相提並論,20歲肥肉厚酒、40歲去鹽少糖,這筆錢是兒女的教育基金,這串帳是晚年的醫療保證,兒女年過半百時繼承遺產,那有何用?晚年時插滿導管和呼吸器,那有何用?錢既為身外之物,那死後藏金百萬、富可敵國,又有何用呢?
投資法則:冒險但不是愚蠢
畫上一條時間軸,寫上過去令自己刻骨銘心的遭遇,無論好與壞、悲傷和喜悅,再用願望清單填滿未來不同的階段,仔細審視後便會發現,曾幾何時,積勞成疾變成週末獨旅的枷鎖,上一次和朋友通宵達旦是何時呢?上一次的義無反顧、傲雪凌霜,怎變成畏首畏尾、縮頭縮腦呢?不要低估原地踏步帶來的風險,重新量化自己的恐懼,年歲或許消磨了勇氣,卻也帶來了經驗,用理性區分出「低風險容忍度」和「單純的恐懼」,若一直被恐懼所遮蔽,痛苦就不會消失,持續延後的享樂只會把心逼向萬劫不復的死角;將人生分割成不同的時節,努力維持金錢、健康、時間三者間的平衡,回首遙望那些儼然流失的機會,子曰:「暴虎馮河,無不與也。」有沒有某種可能,只是孔子已經老了呢?
作者比爾・柏金斯不斷強調,人的一生是由「體驗」所組成,的確有些事需要金錢才能做到,但更多事,需要時間才能享受,不老騎士令人敬佩,但青年行者肯定更具風采,生命並非保值品,若只為了當下的蠅頭小利而過度儲蓄,失去的可是等值的人生意義,就像遲遲未兌換的集點卡、冰箱深處的過期食品,沒有使用就沒有意義,沒有意義就不算活著;你是想要坐擁金山,卻毫無痕跡地煙消雲散,還是死時財產歸零,邊看著日落,邊細數那些無可取代的「記憶股息」呢?
想看更多每週書句,歡迎到IG搜尋:@marginecho
本文首刊於:https://news.readmoo.com/2025/06/05/250605-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