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書,越來越離不開AI了。看著螢幕嘩啦啦的生成一篇篇摘要,再拋出我的問題、想法和它對談,配著GPT讀一本書,變成我的一種閱讀習慣。近年來,GPT、Gemini、NotebookLM等生成式AI越來越厲害,AI所「讀」過的書比任何一個人還要多,我們大學四年累積的知識,AI 幾乎都已掌握,GPT本身就具備各系所大學生、甚至研究生以上的知識水平。我們可以直接請AI整理書籍重點、摘要,產出各式各樣的精美文章、心智圖,甚至生成Podcast,為什麼我們還需要自己寫讀書心得?
理由一:在大腦長出自己的知識樹
自己整理過,自己輸出,是幫助自己理解並練習表達能力。閱讀是一種快速獲取經驗的方式,但只是他人思想的經驗。而經過大腦思考、建構、輸出,是一種把他人經驗轉換成屬於自己經驗的過程。
✍🏻增強表達力我和朋友每月舉辦讀書會已近兩年,大家都有長年閱讀習慣,但一開始真的要發言,還是容易思緒雜亂,想講的東西很多,卻不容易整理出脈絡,經過多次輸出練習,的確感覺到大家表達得更有條理了,每次分享也很有收穫。
✍🏻增強理解力
許多教科書提供完整的心智圖,我們也可以讓AI畫出心智圖,但這些終究是別人的心智圖,其實,心智圖要有用,重點是自己繪製的過程。後續拿來背誦、記憶,都是因為你曾經用自己的大腦長出這個心智圖,所以回頭再看才有複習的效果。
✍🏻建構知識體系
每次的輸入、輸出,都是在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也是在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如今每個人身邊都配著GPT,隨時都可以取得品質很好的答案,但在多數情況下,我們反而不知道該問什麼問題。如同早年許多人不會下Google關鍵字,要善用 AI助手,需要有提出深刻問題的能力。寫讀書心得,正是訓練這種能力簡單、有效的方法。每次書寫,你必須:
- 練習提煉書中關鍵資訊(作者如何解決問題)
- 從作者論述衍生新視角(提出新問題)。
當腦中逐漸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如同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強調的「多元思維模型」,我們可以靈活切換不同的角度思考,進而提出不同面向、更有深度的問題。

主動式閱讀獲得問題意識。Gemini繪製。
理由二:大家關心的是「人」怎麼想,而不是 AI 怎麼想。
AlphaGo已經戰勝人類棋手,但幾乎沒有人想看AI對弈比賽,人類棋手的較量還是照常進行。萬維鋼在專欄文章《微決策時代》中提到,AI很會寫文章、很會下棋、很會解題,但新奇感過後,沒人會興致勃勃地想看AI總結的文章,沒人想圍觀看AI比賽下棋,大家關心的還是「人」,想要知道寫下文章的人在想什麼。我們關心的是:有人有某些想法,有人曾經和我有相同體驗,另一人怎麼看這個世界。這也是一開始我們讀書會的初衷:同本書,不同人讀,有不同體會。
AI可以無限生成答案,但那只是機率生成,沒有主動性,沒有感覺,沒有情緒,沒有喜好,AI寫出來的文字沒有「重量」。AI可以快速幫我們了解書中摘要,在功能性取向閱讀時(例如快速學習某專業領域),AI是不可或缺的好工具,但這些書籍摘要並不能讓人喜歡,只有人的書寫,具有個人獨特的生命經歷,浸泡千百年來的社會文化、承載百萬年來的演化基因,培養出不同的偏好與審美,可以選出有趣的書籍、告訴你獨特的閱讀視角。每一篇出自人的書寫,都是忠實表達自己的思考,是人與人的對話。

人與人的溫度。GPT繪製。
結論
讀書心得的價值,不是機械式複述書中的脈絡;分享書籍,要加入自己的生命體會,寫入自己的審美喜好,寫出自己的所想所感,進而與人產生共鳴。就像同樣的食材,不同人可以煮出百樣料理,甚至煮出文化、煮出回憶。書籍與寫出的心得,就像食材之於料理,煮出的美食要與友人共享,書籍也是。重要的是:「我這麼想,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