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愚蠢基本定律》3 愚蠢不僅是他者,而是鏡子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作者:卡洛·奇波拉 Carlo M. Cipolla (1922 - 2000)

  1. 義大利經濟史學家,主修經濟史,曾在多所義大利大學任教,也曾長期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職。
  2. 專攻中世紀與近代經濟史、貨幣史、人口變遷、科技與文化史。
  3. 聞名於兩篇非學術性的文章:
    《香料(尤其是黑胡椒)在中世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人類愚蠢基本定律》

前言

  當我們讀《人類愚蠢基本定律》時,看著書中不斷出現的「蠢人」、「愚蠢」,心中會有莫名的暢快感,自動對應生活中遇到的麻煩人物,好像作者一遍遍地幫我們把心裡話喊出口,出一口氣。前兩篇文章中,我們了解五條愚蠢基本定律,也討論到「愚蠢」幾乎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存在(甚至換個角度思考,可能還有些好處)。

《人類愚蠢基本定律》1 不要低估蠢人的破壞力!
《人類愚蠢基本定律》2 為什麼會有愚蠢之人

  愚蠢不只是別人,犯蠢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愚蠢,自己是否也曾在某時刻做出蠢事而不自知?在這篇文章中,我試著把五條基本定律改寫成改寫成自我提醒的反思版

五條基本定律:自我反思版

五條基本定律-自我反思版 (本文自製)

五條基本定律-自我反思版 (本文自製)

每個人總是低估自己愚蠢的程度和次數。

我們總以為只有在自己不熟悉的陌生情境才容易作愚蠢決策,但其實還有兩種情形:

  • 太過熟悉(過度自信偏誤 Overconfidence bias)
    當你覺得「這個我做過無數次」、「應該沒事,沒關係啦」,就容易因為輕忽而發生負面後果。當面對自己熟悉的情境時,我們容易進入自動導航模式,不經思考慣性行動。經典的對策就是透過查檢表,強制放慢決策速度、增加檢查點,或是經由第二人覆核。
  • 不知道自己不熟悉(認知盲區 Unknown unknowns)
    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真正的愚蠢,是「不知自己無知」。提醒自己保持謙遜,保持學習的開放心態,知道自己總是「無知」。
We can be blind to the obvious, and we are also blind to our blindness.
我們會對顯而易見之事視而不見,也會對自己的盲目視而不見。
──《快思慢想》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

每個人愚蠢的機率和其他特徵無關。

  再聰明的人也會犯蠢,愚蠢不會因為學歷、地位、智商而消失,高學歷、成功經驗並不能保證時刻正確。每個人都有認知偏誤,人的經驗有範圍限制,體力和注意力也有限度,無法總是保持理性決策。

  我們需要注意在精神疲憊時、心浮氣躁時,不要下重要決定,有時候先睡一覺,明天再說,可以預防很多錯誤。關鍵決策,不要急著下決定,可以的話拖一些時間,讓自己之後在不同的情境再決策一次。在提醒自己的同時,也期許可以包容其他人一時的失誤,體諒他人可能一時不在最佳狀態。

愚蠢或無意識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失, 自己卻無收益。

  現今社會互動網路複雜、高度連結,有時一個微不足道、無心的行為,卻引發未知的負面效應,甚至透過社會網路迅速放大,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我們須了解這個社會是個複雜系統,如果單純從因果聯想施加控制,系統總會在他處產生意外後果。

小小行為導致未知後果。Gemini繪製。

小小行為導致未知後果。Gemini繪製。

  影集《良善之地(The Good Place)》中,人類死後會根據一生大大小小的行為評分加總,分數達標可以去「天堂」Good Place,而不夠好的人只能去Bad Place受惡魔欺負。劇中的角色努力想成為「好人」,幾經努力反覆無果,不經懷疑起評分標準。他們調查後發現,竟然已經幾百年沒有人被評分為「好人」了!當代社會的高複雜性,讓人無法純粹做出善舉。舉例來說,在古代,去探望阿姨,在路邊摘一朵玫瑰送她,+15分。在現代,在路邊的花店買一朵玫瑰送她,卻被扣分,為什麼!?因為這朵玫瑰在種植過程中,是透過壓榨勞動力而來的!

延伸閱讀:《大師失格》1 藝術與道德之間是否可以劃清界限?

每個人總是低估自己愚蠢疏忽造成的後果。

  事先不謹慎決策,事後彌補更花成本。我們下意識地認為,眼前的利益(簡單決策、減少現在的負擔)總是比未來不確定的後果還要重要,這些僥倖心理,往往讓人忽略預防成本遠小於補救成本。我們急於行動時、覺得麻煩時,是在追求效率,還是無視風險?

  如何識別潛在風險?心理學家蓋瑞·克萊因(Gary Klein)在2007年提出事前驗屍法(premortem):先假設「這件事已經失敗」,列出失敗原因,再從失敗原因推估預防對策以及監控方式。這種方法能幫助識別潛在問題、降低過度自信,並預先規劃應對措施,藉此提高計畫的成功機率。

最危險的愚蠢是「好心辦壞事」

  人最難察覺的蠢行是「自認為正義」。「通往地獄的道路常由善意鋪成」,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目的與發心是良善的,容易因此理直氣壯,造成他人損失而不自知,甚至不願承認。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老話「我是為你好。」若總是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忽略別人的感受與後果,自以為是犧牲自己,為了別人,卻造成別人負擔,兀自怨恨他人不知感恩,反而讓自己成為愚蠢之人。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全程參與納粹戰犯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的審判,在著作《平凡的邪惡》中,提出了「邪惡的平庸性」的概念,邪惡本身並非都像希特勒那般鮮明狂暴,最大的惡,常來自普通人以「我只是盡職」的名義行事。當平凡人不經思索,機械式執行命令或慣性服從規範時,會覺得我是在做對的事情,卻造成恐怖的後果。

The sad truth is that most evil is done by people who never make up their minds to be good or evil.
可悲的是,多數的惡,出自那些從未下定決心要行善或作惡的凡人。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平凡的邪惡。Gemini繪製。

平凡的邪惡。Gemini繪製。

結語

  奇波拉筆下的蠢人是荒謬不可理喻的,但其實仔細思索,大腦的預設模式,會讓每人都會有自己的愚蠢時刻。書中並沒有舉出的實際愚蠢案例,讀者會自動帶入自身經驗,讀起來又精闢又暢快。在娛樂之餘,也需要有行動防範愚蠢帶來的傷害(無論蠢人是他人還是自身)。我們無法消除愚蠢,但可以選擇怎麼與之共處:透過物理性隔離(閃遠一點!)、透過制度設計、透過自省與謙遜的態度。

  或許正如奇波拉所說,愚蠢非常理可預測,計畫趕不上變化,不確定性無法消弭,但我們可以設計出不要讓愚蠢一級致命的系統:放慢決策、保留冗餘緩衝(時間、金錢,還有心理準備),自己多一分警覺,同時也給他人留下餘地:下次遇到蠢人時,先不急著下判斷,不妨也問自己:是否忽略了什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快半拍成長日誌
39會員
113內容數
快半拍是小小的進步,每天前進一點點,發現微小進步中的光芒。
快半拍成長日誌的其他內容
2025/09/20
「為何愚蠢從不消失?」 從認知偏誤與從眾心理,到複雜系統以及決策論「探索—利用」, 本文解析蠢行的成因與可能的用途:它或許不是缺陷,而是讓文明更穩健的緩衝。 串連康納曼、勒龐與塔勒布,來看看存在我們之中的愚蠢之人。
Thumbnail
2025/09/20
「為何愚蠢從不消失?」 從認知偏誤與從眾心理,到複雜系統以及決策論「探索—利用」, 本文解析蠢行的成因與可能的用途:它或許不是缺陷,而是讓文明更穩健的緩衝。 串連康納曼、勒龐與塔勒布,來看看存在我們之中的愚蠢之人。
Thumbnail
2025/09/13
愚蠢比邪惡更危險! 義大利經濟史學家奇波拉以精闢的五條定律揭示:蠢人無所不在,且破壞力超乎想像。 聰明人能創造雙贏,惡棍至少利己,而蠢人卻總是損人又害己,讓社會總體受損。 理解這些定律,不僅幫助我們辨識人群,也提醒自己避免陷入「愚蠢陷阱」。
Thumbnail
2025/09/13
愚蠢比邪惡更危險! 義大利經濟史學家奇波拉以精闢的五條定律揭示:蠢人無所不在,且破壞力超乎想像。 聰明人能創造雙贏,惡棍至少利己,而蠢人卻總是損人又害己,讓社會總體受損。 理解這些定律,不僅幫助我們辨識人群,也提醒自己避免陷入「愚蠢陷阱」。
Thumbnail
2025/05/12
到了三十多歲,年齡不是價值、專業不是壁壘、公司不是家,正是需要轉型的時刻。 裁員風暴、轉換跑道、自由職業、晉升管理…… 你也正站在人生職涯的十字路口嗎? 不上班咖啡館中,幾位主角用經歷告訴你: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Thumbnail
2025/05/12
到了三十多歲,年齡不是價值、專業不是壁壘、公司不是家,正是需要轉型的時刻。 裁員風暴、轉換跑道、自由職業、晉升管理…… 你也正站在人生職涯的十字路口嗎? 不上班咖啡館中,幾位主角用經歷告訴你: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奧古斯丁對於人類思想與理性的論述,並闡述了人類如何達致讓思想控制自己的平和狀態,防止超越限度的索取成為蠢貨。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奧古斯丁對於人類思想與理性的論述,並闡述了人類如何達致讓思想控制自己的平和狀態,防止超越限度的索取成為蠢貨。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人類行為的模式與影響,以及合作的策略。書中從古代到現代,探討了人們行為的背後邏輯,以及模式與合作的重要性。正常方式行動也可能帶來出乎意料的後果,在社區裡人們會自動分開,而文明國家的出生率會因為互相模仿急遽下降。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人類行為的模式與影響,以及合作的策略。書中從古代到現代,探討了人們行為的背後邏輯,以及模式與合作的重要性。正常方式行動也可能帶來出乎意料的後果,在社區裡人們會自動分開,而文明國家的出生率會因為互相模仿急遽下降。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講述了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的故事,並分享了他從中汲取到的智慧。這本書不是宗教書籍,而是要幫助讀者活得更愉快、更自由,以清晰明智的方式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連結。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講述了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的故事,並分享了他從中汲取到的智慧。這本書不是宗教書籍,而是要幫助讀者活得更愉快、更自由,以清晰明智的方式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連結。
Thumbnail
《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謝伯讓著名的腦科學專家,先前有介紹過非常推薦的《大腦簡史》,《都是大腦搞的鬼》則是比較早的作品,用比較詼諧、簡單、生活化的內容,從腦科學角度介紹消費、職場、社交到知識等面向,大腦可能產生的盲點和誤區。 大腦會有盲點,非常正常,因為演化的過程只會選擇出「足以幫助生物贏得競爭或繁
Thumbnail
《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謝伯讓著名的腦科學專家,先前有介紹過非常推薦的《大腦簡史》,《都是大腦搞的鬼》則是比較早的作品,用比較詼諧、簡單、生活化的內容,從腦科學角度介紹消費、職場、社交到知識等面向,大腦可能產生的盲點和誤區。 大腦會有盲點,非常正常,因為演化的過程只會選擇出「足以幫助生物贏得競爭或繁
Thumbnail
古代智慧強調理性作為引導行動的核心,適用於古今中外。作者分享了在1990年代日本求職的經歷,理性思考和行動對他的影響。同時,通過古代智者和諸葛亮的例子,闡述理性在決策和領導中的重要性,最終表達了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和幫助。
Thumbnail
古代智慧強調理性作為引導行動的核心,適用於古今中外。作者分享了在1990年代日本求職的經歷,理性思考和行動對他的影響。同時,通過古代智者和諸葛亮的例子,闡述理性在決策和領導中的重要性,最終表達了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和幫助。
Thumbnail
人類是真的很有事,擁有聰明大腦的我們常常做出一些愚蠢的選擇,偏偏人類擅長遺忘好了傷疤忘了痛,歷史也因此不斷重演。
Thumbnail
人類是真的很有事,擁有聰明大腦的我們常常做出一些愚蠢的選擇,偏偏人類擅長遺忘好了傷疤忘了痛,歷史也因此不斷重演。
Thumbnail
■ 「我們在自認為善良的情況下,所做出的不誠信之舉。」—《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 Dan Ariely 深入探討了道德與決策的相關議題,談及了人們在實際執行決策時的道德盲點,以及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方面的應對策略。文章內容豐富,涵蓋了道德知覺、道德盲點、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多個觀點。
Thumbnail
■ 「我們在自認為善良的情況下,所做出的不誠信之舉。」—《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 Dan Ariely 深入探討了道德與決策的相關議題,談及了人們在實際執行決策時的道德盲點,以及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方面的應對策略。文章內容豐富,涵蓋了道德知覺、道德盲點、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多個觀點。
Thumbnail
早前閱讀的《思想控制的技術》及《平凡的邪惡》均指出一個人若缺乏獨立思考,只聽從他人是非常危險的事。 然而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網絡世界,總是充斥各種帶風向、假新聞、詭辯和偷換概念的陷阱,實在防不勝防。
Thumbnail
早前閱讀的《思想控制的技術》及《平凡的邪惡》均指出一個人若缺乏獨立思考,只聽從他人是非常危險的事。 然而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網絡世界,總是充斥各種帶風向、假新聞、詭辯和偷換概念的陷阱,實在防不勝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