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洛·奇波拉 Carlo M. Cipolla (1922 - 2000)
- 義大利經濟史學家,主修經濟史,曾在多所義大利大學任教,也曾長期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職。
- 專攻中世紀與近代經濟史、貨幣史、人口變遷、科技與文化史。
- 聞名於兩篇非學術性的文章:
《香料(尤其是黑胡椒)在中世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人類愚蠢基本定律》
前言
當我們讀《人類愚蠢基本定律》時,看著書中不斷出現的「蠢人」、「愚蠢」,心中會有莫名的暢快感,自動對應生活中遇到的麻煩人物,好像作者一遍遍地幫我們把心裡話喊出口,出一口氣。前兩篇文章中,我們了解五條愚蠢基本定律,也討論到「愚蠢」幾乎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存在(甚至換個角度思考,可能還有些好處)。
《人類愚蠢基本定律》1 不要低估蠢人的破壞力!《人類愚蠢基本定律》2 為什麼會有愚蠢之人
愚蠢不只是別人,犯蠢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愚蠢,自己是否也曾在某時刻做出蠢事而不自知?在這篇文章中,我試著把五條基本定律改寫成改寫成自我提醒的反思版。
五條基本定律:自我反思版

五條基本定律-自我反思版 (本文自製)
每個人總是低估自己愚蠢的程度和次數。
我們總以為只有在自己不熟悉的陌生情境才容易作愚蠢決策,但其實還有兩種情形:
- 太過熟悉(過度自信偏誤 Overconfidence bias)
當你覺得「這個我做過無數次」、「應該沒事,沒關係啦」,就容易因為輕忽而發生負面後果。當面對自己熟悉的情境時,我們容易進入自動導航模式,不經思考慣性行動。經典的對策就是透過查檢表,強制放慢決策速度、增加檢查點,或是經由第二人覆核。 - 不知道自己不熟悉(認知盲區 Unknown unknowns)
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真正的愚蠢,是「不知自己無知」。提醒自己保持謙遜,保持學習的開放心態,知道自己總是「無知」。
We can be blind to the obvious, and we are also blind to our blindness.
我們會對顯而易見之事視而不見,也會對自己的盲目視而不見。
──《快思慢想》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
每個人愚蠢的機率和其他特徵無關。
再聰明的人也會犯蠢,愚蠢不會因為學歷、地位、智商而消失,高學歷、成功經驗並不能保證時刻正確。每個人都有認知偏誤,人的經驗有範圍限制,體力和注意力也有限度,無法總是保持理性決策。
我們需要注意在精神疲憊時、心浮氣躁時,不要下重要決定,有時候先睡一覺,明天再說,可以預防很多錯誤。關鍵決策,不要急著下決定,可以的話拖一些時間,讓自己之後在不同的情境再決策一次。在提醒自己的同時,也期許可以包容其他人一時的失誤,體諒他人可能一時不在最佳狀態。
愚蠢或無意識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失, 自己卻無收益。
現今社會互動網路複雜、高度連結,有時一個微不足道、無心的行為,卻引發未知的負面效應,甚至透過社會網路迅速放大,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我們須了解這個社會是個複雜系統,如果單純從因果聯想施加控制,系統總會在他處產生意外後果。

小小行為導致未知後果。Gemini繪製。
影集《良善之地(The Good Place)》中,人類死後會根據一生大大小小的行為評分加總,分數達標可以去「天堂」Good Place,而不夠好的人只能去Bad Place受惡魔欺負。劇中的角色努力想成為「好人」,幾經努力反覆無果,不經懷疑起評分標準。他們調查後發現,竟然已經幾百年沒有人被評分為「好人」了!當代社會的高複雜性,讓人無法純粹做出善舉。舉例來說,在古代,去探望阿姨,在路邊摘一朵玫瑰送她,+15分。在現代,在路邊的花店買一朵玫瑰送她,卻被扣分,為什麼!?因為這朵玫瑰在種植過程中,是透過壓榨勞動力而來的!
每個人總是低估自己愚蠢疏忽造成的後果。
事先不謹慎決策,事後彌補更花成本。我們下意識地認為,眼前的利益(簡單決策、減少現在的負擔)總是比未來不確定的後果還要重要,這些僥倖心理,往往讓人忽略預防成本遠小於補救成本。我們急於行動時、覺得麻煩時,是在追求效率,還是無視風險?
如何識別潛在風險?心理學家蓋瑞·克萊因(Gary Klein)在2007年提出事前驗屍法(premortem):先假設「這件事已經失敗」,列出失敗原因,再從失敗原因推估預防對策以及監控方式。這種方法能幫助識別潛在問題、降低過度自信,並預先規劃應對措施,藉此提高計畫的成功機率。
最危險的愚蠢是「好心辦壞事」。
人最難察覺的蠢行是「自認為正義」。「通往地獄的道路常由善意鋪成」,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目的與發心是良善的,容易因此理直氣壯,造成他人損失而不自知,甚至不願承認。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老話「我是為你好。」若總是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忽略別人的感受與後果,自以為是犧牲自己,為了別人,卻造成別人負擔,兀自怨恨他人不知感恩,反而讓自己成為愚蠢之人。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全程參與納粹戰犯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的審判,在著作《平凡的邪惡》中,提出了「邪惡的平庸性」的概念,邪惡本身並非都像希特勒那般鮮明狂暴,最大的惡,常來自普通人以「我只是盡職」的名義行事。當平凡人不經思索,機械式執行命令或慣性服從規範時,會覺得我是在做對的事情,卻造成恐怖的後果。
The sad truth is that most evil is done by people who never make up their minds to be good or evil.
可悲的是,多數的惡,出自那些從未下定決心要行善或作惡的凡人。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平凡的邪惡。Gemini繪製。
結語
奇波拉筆下的蠢人是荒謬不可理喻的,但其實仔細思索,大腦的預設模式,會讓每人都會有自己的愚蠢時刻。書中並沒有舉出的實際愚蠢案例,讀者會自動帶入自身經驗,讀起來又精闢又暢快。在娛樂之餘,也需要有行動防範愚蠢帶來的傷害(無論蠢人是他人還是自身)。我們無法消除愚蠢,但可以選擇怎麼與之共處:透過物理性隔離(閃遠一點!)、透過制度設計、透過自省與謙遜的態度。
或許正如奇波拉所說,愚蠢非常理可預測,計畫趕不上變化,不確定性無法消弭,但我們可以設計出不要讓愚蠢一級致命的系統:放慢決策、保留冗餘緩衝(時間、金錢,還有心理準備),自己多一分警覺,同時也給他人留下餘地:下次遇到蠢人時,先不急著下判斷,不妨也問自己:是否忽略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