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執與愛他心的世紀大辯論-1

果果老師-avatar-img
發佈於八萬四千法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三寶偈》 愛我執與愛他心的世紀大辯論-1

取材自 蔣揚仁欽:為什麼學佛的十七堂智慧課

在心的法庭裡,兩股力量爭奪發言權。
今夜,是一場看似古老,卻又分秒影響俗世的辯論—
愛我執對上愛他心。
聽,世間所有的聲音,都在這裡回響。
什麼是「愛我執」


第一回合:發言權之爭


愛我執(大聲、斬釘截鐵地說):

「我不為己,誰為己?」人若不先顧自己,世事將亂,天誅地滅。
此道理不容辯駁。若我不為己,誰替我保全?
自我為先,是自然法則,是硬道理。

(台下有人點頭;愛我執胸膛起伏,像在保命般的喘氣。)


愛他心(不急不徐,聲音如水):

「為己故應利眾生。」真愛己,不是狹義的私利積聚。
若僅以自我為中心,追求短暫的快樂,長此以往,
煩惱非但不減,反而增多。
真正的解脫,源於把自我之愛拓展為對眾生的關懷—如此,幸福才可長久。

(愛他的話語在堂中回旋,像一縷清風。)


第二回合:誰受苦

愛我執(嗔色微現):

愛我執很不以為意的說:「我苦由我承受故,愛我應以我為主。」
意思是,我的痛苦都是由我來承受的,沒有人能夠代替我承受這些痛苦。
所以愛自己才是硬道理,我必須要看重自己。
我為什麼要把別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他們又不能替我抵擋我的苦難。


愛他心(沉思後回答):

若把關注只放在「誰受苦」的分配上,心便極端狹窄。
苦與不苦,並非絕對由受者決定;而是由心的關注焦點所塑造。
想像母親望見孩子受苦,雖不親歷肉體的痛,但內心所受之苦,卻深不見底。
這並非因「身份」而不同,而是因關注而起。
若年輕時便能以他人之苦為己任,我們的智慧與胸襟會早日成熟,
未來的苦,便不會將我們打垮。


愛我執(冷笑):

你的話聽來高遠,卻不切實際。幼我與老我同一人,論理上無可反駁。你要我不顧當下的自己,替未來的自己承受責任,這豈不是要我自我犧牲?


愛他心(堅定):

不是犧牲,不是自我消失,而是改變焦點:當你學會把關愛先投向他人,你便收穫更寬廣的心。這份寬廣,反而能在你遭遇逆境時給你力量。這是一種更深、更穩固的自愛。


第三回合:日常與長遠大局的反照


愛他心(舉例,語調平實):

看看日常:若心只守一己小圈,即便是一件芝麻小事,亦能放大成天大的不滿。
裙子被咖啡潑到,就記恨一輩子;聽到昔日敵人成功,氣得吐血。
這些不是因外境,而是因你的心仍小,容不下流動的因緣。
當心擴大至無量眾生,這些小煩惱便如塵埃,難以生起。


愛我執(反擊,聲色急促):

可在現世,若有人要害我、爭我、搶走我之利益,我該如何自處?
我若軟弱,豈非任人欺凌?况且,世上有些人用權力推動分裂、
撒播謊言,以維社稷與私利。若我不自保,誰保我?


愛他心(聲音更溫柔,但語含鋒芒):

外在的敵人,終究只傷害今生;
而深入心內的「愛我執」,能讓你不惜一切,造下惡業,墮落深淵。
以暴制暴,只會火上澆油。真正的智者不以敵人的愚行作為自己放任的理由,
而是以智慧與忍辱回應,用慈悲解構憤怒的溫床。
若你能看見,愛我執才是真正操控你的仇敵。


第四回合:道德與實踐

愛我執(嘶聲道):

「有仇不報非君子!」我若不為己討還,那何以示威?
若有人惡我,不報之才非君子!


愛他心(冷靜反駁):

若你的反應只是為了顯示面子、維護自尊,你便淪為愛我執的僕從。
真正的英雄,是能看穿怒火背後的無明與苦痛,去療癒那無明之源,
而非把痛苦複製回對方身上。
以恨還恨,只會壯大仇恨的勢力;以智慧與慈悲回應,才能斬斷輪迴之鎖。

(愛他心緩緩舉起手,像是在請求眾生回頭。)


終場:心的領悟


愛我執(面色漸黯,語帶一絲破碎):

「但,為何要如此任人?」(短暫沉默)
也許我有時怕──怕被傷害,怕失去。
但我不願承認,這份怕正是我自己的牢籠。


愛他心(柔聲):

承認恐懼,是修行的開始。
當你能將這份恐懼交給智慧,讓慈悲去調伏,你便不再是被愛我執操控的凡夫。
愛他心不是消滅自我,而是以更寬廣的自我去擁抱世界。
如此,你真正地愛了自己。

愛他心(不卑不亢,微笑著說):

「真正害你的人,不是仇敵,而是你心中固執自私的愛我執。當你放下它,才能真正愛自己,也能愛一切有情。」


於是,法庭沉默。不是因為愛我執已被消滅,
而是因為每個人胸中,都多了一道回應的聲音。
若你願意,今晚便是那個開始—
把焦點從「只為己」轉向「為眾」,你會發現,
愛己的最高方式,原來是先學會愛他人。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果寶寶看世界
8會員
207內容數
因一個夢的緣起,所以開始執筆創緣。 我們常看到的那諸瞬因果, 也許是沒看到的機緣匯河。 願能日日夜夜栽種諸多菩提果, 願與諸有情共乘無上正等正覺。 願生生世世永不退發心,願大家吉祥。
果寶寶看世界的其他內容
2025/09/16
佛法概述 壹.追求內在成長 核心主旨是強調向內探索、追求心靈成長的重要性,而非僅僅追求外在的物質或成就。作者分享了自己的人生體悟,鼓勵讀者反思生命的意義,並尋求更深層次的滿足。 核心觀點與人生體悟 生命的意義在於內在而非外在: 尊者以「靈魂的重量」比喻,指出物質的積累無法帶來真正的充實。
Thumbnail
2025/09/16
佛法概述 壹.追求內在成長 核心主旨是強調向內探索、追求心靈成長的重要性,而非僅僅追求外在的物質或成就。作者分享了自己的人生體悟,鼓勵讀者反思生命的意義,並尋求更深層次的滿足。 核心觀點與人生體悟 生命的意義在於內在而非外在: 尊者以「靈魂的重量」比喻,指出物質的積累無法帶來真正的充實。
Thumbnail
2025/09/09
菩提心的重要性 「一旦你已生起菩提心,你便成為大乘行者,踏上究竟成佛之道;若菩提心退轉,再高深的其他修持,即便通達空性或證得涅槃,也不能算是真正的菩薩行持或成佛之因。」 ── 達賴喇嘛,《照亮成就之道》 這段話深刻指出:菩提心是佛道修行的核心與起點。 只要一念真誠的菩提心生起,就已經確立
Thumbnail
2025/09/09
菩提心的重要性 「一旦你已生起菩提心,你便成為大乘行者,踏上究竟成佛之道;若菩提心退轉,再高深的其他修持,即便通達空性或證得涅槃,也不能算是真正的菩薩行持或成佛之因。」 ── 達賴喇嘛,《照亮成就之道》 這段話深刻指出:菩提心是佛道修行的核心與起點。 只要一念真誠的菩提心生起,就已經確立
Thumbnail
2025/09/07
中觀派面對命運的積極行動指引 命運之說,往往令人陷於兩難:一則視為「天注定」的鐵律,導向宿命與無力感; 二則否認因果,陷入放縱與隨意。中觀派的智慧,正是避免這兩端。龍樹菩薩提出「緣起性空」,指出命運既非固定的必然,也非完全的虛無。以此為基礎,佛弟子得以發展出積極的心態、語言與行動,將命運視為修行的
Thumbnail
2025/09/07
中觀派面對命運的積極行動指引 命運之說,往往令人陷於兩難:一則視為「天注定」的鐵律,導向宿命與無力感; 二則否認因果,陷入放縱與隨意。中觀派的智慧,正是避免這兩端。龍樹菩薩提出「緣起性空」,指出命運既非固定的必然,也非完全的虛無。以此為基礎,佛弟子得以發展出積極的心態、語言與行動,將命運視為修行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人生最大的勝利,不是制敵,而是克己。
Thumbnail
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人生最大的勝利,不是制敵,而是克己。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是蔣勳,以下選出一些書中內容和我的想法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是蔣勳,以下選出一些書中內容和我的想法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