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相之義:什麼是「愛我執」
(1)語源與定義
「我執」(ātmagrāha)即執有「我」,分為兩類:
- 人我執:執五蘊假合之身心為真實的「我」。
- 法我執:執萬法各有自性,不能緣起而生。
而「愛我執」是人我執的延伸,是「以我為中心」的情感慣性。
它不只是理智上的錯誤,更是一種心理上的執著與愛戀。在《瑜伽師地論》中稱之為「我愛」、「我慢」、「我見」三毒並生之根。二、經論根據:佛說「我執」之害
(1)《中論》龍樹菩薩云:
「以有我故有我所,若無我則無我所。」
——《中論·觀我品》
此即說明:只要執著「我」,就會生起「我所」——財、名、愛、權等一切佔有欲。
一切貪嗔癡皆由此起。所以破「我執」,是斷煩惱之根本。
(2)《入菩薩行論》寂天菩薩云:
「一切禍害生自我愛,
一切福德起於愛他。」——〈忍辱品〉
這兩句幾乎是愛我執 vs 愛他心的根本文句。
寂天菩薩以「我愛」與「他愛」為對比軸,指出:
愛我執是萬惡之源,愛他心是菩提之因。
也因此,大乘修行的全部路線可濃縮為一句:
「以愛他心取代愛我執。」
(3)《楞伽經》亦云:
「愚夫愛我執,智者觀無我。」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這句揭示了修行的分野:
凡夫以我為中心而造業;智者以「無我」觀而解脫。所謂「無我」,並非否定存在,而是洞見「我」不具常一主宰之性。
(4)《阿含經》說:
「若有我見,即有煩惱;若無我見,即無煩惱。」
——《雜阿含經》
佛陀直指「我見」即是煩惱之源。
我們之所以會怒、怨、怕、貪,全因「我」的界線太厚。這就是「愛我執」在心理層面的表現。
三、修行實踐:如何轉化愛我執
(1)慧觀:觀「我」不可得
修「無我觀」或「空觀」,
從身(四大假合)與心(念念無常)兩面觀照「我不可得」。當「我」的實體性動搖,貪嗔自然鬆脫。
《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悲願:以愛他心化解愛我執
菩薩道的精髓是「以眾生為我」,
《華嚴經》云:
「忘失自他相,即名入法界。」
當眾生與我不再二分,愛的焦點就自然從自我中心擴散成普遍慈悲。
四、現代詮釋:愛我執的心理學面貌
若以心理學語言說,愛我執相當於:
- 自我防衛機制(ego defense)
- 慣性中心化思維(egocentrism)
- 對「存在安全」的執著(existential attachment)
佛法的修行,其實是在進行「自我邊界的鬆動與再定義」——
不是消滅自我,而是讓「我」成為更大的圓的一部分。
如友人說的比喻:「登泰山而小天下」,視野一高,「我」非消失,
但已融入更廣闊的慈悲之野。
五、總結一句
愛我執,是輪迴的建築師;
愛他心,是解脫的工程師。
一個築牆,一個築橋。
牆築得越厚,痛苦越深;橋築得越廣,世界越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