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我故有我所,若無我則無我所。

果果老師-avatar-img
發佈於八萬四千法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以有我故有我所,若無我則無我所。」

—《中論·觀我品》

這是龍樹菩薩在《中論‧觀我品》中的核心句之一,
幾乎可說是整部《中論》對「我執」的樞紐之語。

是你有了房 還是房有了你 或是有你才有房的意義

是你有了房 還是房有了你 或是有你才有房的意義

一、原文出處與上下文

出自《中論》第二章〈觀我品〉,
原偈大意為:
若有我,則有我所;
若無我,則無我所。
若無我所,何有我?
是故我與我所,俱不可得。

這是龍樹菩薩以「我」與「我所」的
緣起相依性來破除眾生對
「實有我」與「實有我所」的執著。


二、逐字解釋

  • :主體、能執持者,眾生妄認的「自我」、「靈魂」、「我身」。
  • 我所:所屬之物,凡被認為是「我的」——我的身體、財產、家人、思想、名譽,乃至「我的修行」。
  • 以有我故有我所:因為執著有一個「真實的我」,於是衍生出
    「我的東西」、「我的身份」。
  • 若無我則無我所:若悟知「我」本無自性、非實有,則「我所」的執取自然消融。

三、義理核心:相依與空性

這句話揭示兩個層面的真理:

  1. 相依共生(緣起性空)
    「我」與「我所」並非兩個獨立實體,而是互為假立的觀念。
    沒有「我」,就無法成立「我的東西」;
    沒有「我所」,「我」也失去了立足的依據。
    它們彼此互依而生,無一自性。
  2. 破除二邊(非有非無)
    龍樹菩薩並非說「沒有我」這樣的極端否定,
    而是指出「我」與「我所」只是緣起假名,
    離開了因緣的作用,無可尋得。
    「非有我、非無我」,唯是假名安立而已。

四、心理層面的啟示

在修行或日常生活中,

「以有我故有我所」正是所有執著、煩惱、爭端的起點

  • 因為有「我」,才有「我要」、「我不要」、「我被傷害」。
  • 若體悟「若無我則無我所」,便能鬆開那緊抓的拳頭。
  • 「我」與「我所」的幻象消融時,
    世界依舊運轉,但內心不再被擾動。這就是「無我而無礙」的自在。

五、與現代語境對照

  • 在心理學上,「我」是自我認同的核心結構。
    龍樹菩薩指出:這結構是相對的、可觀的,並非實體。
  • 在關係學上,若我執強,就會產生「佔有慾」與「控制慾」。
    「若無我則無我所」提醒我們:關係不是擁有,而是緣起。

六、小品詩性

當你說「這是我的」,
風會微笑,因為它不屬於誰。

當你說「這是我」,光會沉默,
因為它看見無數的形體都在變。

「我所」之消融,
不是失去—而是萬物重新歸於無邊的共在。

-願吉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果寶寶看世界
7會員
189內容數
因一個夢的緣起,所以開始執筆創緣。 我們常看到的那諸瞬因果, 也許是沒看到的機緣匯河。 願能日日夜夜栽種諸多菩提果, 願與諸有情共乘無上正等正覺。 願生生世世永不退發心,願大家吉祥。
果寶寶看世界的其他內容
2025/10/04
愛我執 取材自 蔣揚仁欽:為什麼學佛的十七堂智慧課 愛我執(挺胸): 「我不為己,誰為己?我苦由我承受,愛我才是硬道理。」 愛他心(溫而堅): 「為己故應利眾生。若只為己,短暫的安逸並不能解除煩惱, 反只會生更多恐懼與牽掛。」 愛我執(不屑): 「幼我與老我同一人,為何要為未來
Thumbnail
2025/10/04
愛我執 取材自 蔣揚仁欽:為什麼學佛的十七堂智慧課 愛我執(挺胸): 「我不為己,誰為己?我苦由我承受,愛我才是硬道理。」 愛他心(溫而堅): 「為己故應利眾生。若只為己,短暫的安逸並不能解除煩惱, 反只會生更多恐懼與牽掛。」 愛我執(不屑): 「幼我與老我同一人,為何要為未來
Thumbnail
2025/10/04
《三寶偈》 愛我執與愛他心的世紀大辯論 取材自 蔣揚仁欽:為什麼學佛的十七堂智慧課 在一個內心的法庭上,兩股力量正在爭奪話語權。 左邊站著愛我執,右邊站著愛他心。 法庭裡的審判者,是每個凡人的心。 愛我執昂首開口,聲音充滿自信: 「我不為己,誰為己?人生苦難都是由自己承受的, 所以只有以自我為
Thumbnail
2025/10/04
《三寶偈》 愛我執與愛他心的世紀大辯論 取材自 蔣揚仁欽:為什麼學佛的十七堂智慧課 在一個內心的法庭上,兩股力量正在爭奪話語權。 左邊站著愛我執,右邊站著愛他心。 法庭裡的審判者,是每個凡人的心。 愛我執昂首開口,聲音充滿自信: 「我不為己,誰為己?人生苦難都是由自己承受的, 所以只有以自我為
Thumbnail
2025/09/16
佛法概述 壹.追求內在成長 核心主旨是強調向內探索、追求心靈成長的重要性,而非僅僅追求外在的物質或成就。作者分享了自己的人生體悟,鼓勵讀者反思生命的意義,並尋求更深層次的滿足。 核心觀點與人生體悟 生命的意義在於內在而非外在: 尊者以「靈魂的重量」比喻,指出物質的積累無法帶來真正的充實。
Thumbnail
2025/09/16
佛法概述 壹.追求內在成長 核心主旨是強調向內探索、追求心靈成長的重要性,而非僅僅追求外在的物質或成就。作者分享了自己的人生體悟,鼓勵讀者反思生命的意義,並尋求更深層次的滿足。 核心觀點與人生體悟 生命的意義在於內在而非外在: 尊者以「靈魂的重量」比喻,指出物質的積累無法帶來真正的充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前言: 此分之名,昭明太子題為「化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前言: 此分之名,昭明太子題為「化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導讀:【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如來現前,諸法如義,如其本然真如法性,法性無生,凝然常住空寂,於是清淨心中,離一切相,即生滅而無生滅,心無生滅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導讀:【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如來現前,諸法如義,如其本然真如法性,法性無生,凝然常住空寂,於是清淨心中,離一切相,即生滅而無生滅,心無生滅
Thumbnail
※經文: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導讀: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段經文,玄奘法師譯作:「善現!若如是說,如來、
Thumbnail
※經文: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導讀: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段經文,玄奘法師譯作:「善現!若如是說,如來、
Thumbnail
※經文: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導讀:   什麼是「諸法如義」?我們根據玄奘法師的譯本來進行探究。此段經文,玄奘法師譯作:  「所以者何?善現!   言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如增語;   言如來者,即是無生法性增語;   言如來者,即是永斷道路增語;   言如來者,即是
Thumbnail
※經文: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導讀:   什麼是「諸法如義」?我們根據玄奘法師的譯本來進行探究。此段經文,玄奘法師譯作:  「所以者何?善現!   言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如增語;   言如來者,即是無生法性增語;   言如來者,即是永斷道路增語;   言如來者,即是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