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我故有我所,若無我則無我所。」
—《中論·觀我品》
這是龍樹菩薩在《中論‧觀我品》中的核心句之一,
幾乎可說是整部《中論》對「我執」的樞紐之語。

是你有了房 還是房有了你 或是有你才有房的意義
一、原文出處與上下文
出自《中論》第二章〈觀我品〉,原偈大意為:
若有我,則有我所;
若無我,則無我所。
若無我所,何有我?
是故我與我所,俱不可得。
這是龍樹菩薩以「我」與「我所」的
緣起相依性來破除眾生對
「實有我」與「實有我所」的執著。
二、逐字解釋
- 我:主體、能執持者,眾生妄認的「自我」、「靈魂」、「我身」。
- 我所:所屬之物,凡被認為是「我的」——我的身體、財產、家人、思想、名譽,乃至「我的修行」。
- 以有我故有我所:因為執著有一個「真實的我」,於是衍生出
「我的東西」、「我的身份」。 - 若無我則無我所:若悟知「我」本無自性、非實有,則「我所」的執取自然消融。
三、義理核心:相依與空性
這句話揭示兩個層面的真理:
- 相依共生(緣起性空)
「我」與「我所」並非兩個獨立實體,而是互為假立的觀念。
沒有「我」,就無法成立「我的東西」;
沒有「我所」,「我」也失去了立足的依據。
它們彼此互依而生,無一自性。 - 破除二邊(非有非無)
龍樹菩薩並非說「沒有我」這樣的極端否定,
而是指出「我」與「我所」只是緣起假名,
離開了因緣的作用,無可尋得。
「非有我、非無我」,唯是假名安立而已。
四、心理層面的啟示
在修行或日常生活中,
「以有我故有我所」正是所有執著、煩惱、爭端的起點。
- 因為有「我」,才有「我要」、「我不要」、「我被傷害」。
- 若體悟「若無我則無我所」,便能鬆開那緊抓的拳頭。
- 「我」與「我所」的幻象消融時,
世界依舊運轉,但內心不再被擾動。這就是「無我而無礙」的自在。
五、與現代語境對照
- 在心理學上,「我」是自我認同的核心結構。
龍樹菩薩指出:這結構是相對的、可觀的,並非實體。 - 在關係學上,若我執強,就會產生「佔有慾」與「控制慾」。
「若無我則無我所」提醒我們:關係不是擁有,而是緣起。
六、小品詩性
當你說「這是我的」,
風會微笑,因為它不屬於誰。
當你說「這是我」,光會沉默,
因為它看見無數的形體都在變。
「我所」之消融,
不是失去—而是萬物重新歸於無邊的共在。
-願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