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自 蔣揚仁欽:為什麼學佛的十七堂智慧課
愛我執(挺胸):「我不為己,誰為己?我苦由我承受,愛我才是硬道理。」
愛他心(溫而堅):
「為己故應利眾生。若只為己,短暫的安逸並不能解除煩惱,
反只會生更多恐懼與牽掛。」
愛我執(不屑):
「幼我與老我同一人,為何要為未來的我現今付出?我為何替他人承擔?」
愛他心(平靜):
「苦與不苦,取決於心的焦點。若早以他者為念,
智慧與胸懷先長起,未來的苦便不至把你摧毀。」
愛我執(激動):
「有仇不報非君子。我若不討回公道,豈非示弱?」
愛他心(直指要害):
「你的對象錯了。若真要‘報仇’,就應對治煩惱的根源——無明與貪嗔;
以暴制暴只會火上澆油,壯大憤怒,助長真正的仇敵。」
愛我執(理直氣壯):
「厭惡的人不會領情,我若熱臉貼冷屁股,只會顏面掃地!」
愛他心(回以譬喻):
「那你可曾因愛錢而得慰?錢無感知,卻被你深愛。
若愛只以回報為準,愛的尺度便荒謬。真正的試煉,
是在不被回報時,仍能守住慈悲與智慧。」
愛我執(孱弱):
「錢雖不愛我,但它不會害我;仇敵卻會害我。別讓善良成為你的致命傷!」
愛他心(義正言辭):
「無法忍辱的‘善良’不是真正的大愛,而是佔有的貪。
真正的力量來自冷靜與智慧—忍辱不是懦弱,而是修心的場域;
遇仇敵,正是修忍辱、淨己、轉業的機會。
否則,愛我執會在你心中築起暴君: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最終引你入惡業與墮落。」
(庭上片刻沉默,凡人之心微動。)
愛我執(喃喃):
「你說得很高遠……但我仍怕被傷害。」
愛他心(溫柔而堅定):
「承認恐懼是開始。把心的焦點從‘如何保自己’移向‘如何減他人苦’,
不是自滅,而是擴張自愛。當你以智慧與慈悲回應,仇恨便失去舞台。」
結語
愛我執並非被消滅,但它被照見。
不是要抹去自保的本能,而是教我們把自保升級為護他、護己的智慧。
當心量由狹到寬,原本的怒與恐,會化作修行的素材。
有些人聽到「一切眾生」就會立馬合掌,而聽到某個固定名字的時候,卻會破口大罵。
這種現象表示,此人平日修菩提心的方式有問題。
不應該想,一切眾生看似朦朦朧朧的一片雲朵在前方,進而對其產生愛心。
我們一定要針對某個特定討厭的對象,以想像的方式邀請到我們的正前方,
再以自他相換的方式進行慈愛的修練。
只有真心愛仇敵時,才能真正地愛一切有情眾生。
這品的主要內容是愛我執和愛他心的世紀大辯論,最終愛他心以周詳的理由辯倒愛我執,令愛我執啞口無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