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小就討厭唸英文的我,從未想過加入外商公司,一直到 Cvoid-19 職缺大爆發時代,一切迎來轉變。遠端工作盛行,外商開始在台灣建立分公司並大量招聘,Houzz 就是其中一間,我頂著一口破英文,硬著頭皮默背事前準備好的英文稿,出乎意外的拿到 Offer,正是這次機會,讓我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
在 Foodpanda 就職期間,有幸多次到新加坡出差,覺得環境不錯再加上優渥的薪資,讓我開始萌生在新加坡工作的想法。然而,由於疫情間濫發的簽證,導致後疫情時代非常難取得新加坡工作簽,面試最終幾乎都因簽證問題宣告失敗。因緣際會下,我取得公司內轉的機會,然而目的地並不是我熟悉的新加坡,而是從未想過的德國柏林。經過一連串的研究和討論,最後決定接受這個機會,展開人生第一次的海外工作生活。
我相信「德國」對很多人並不陌生,但多數人的想像停留在歷史課本上,對於實際的現況不了解。這篇文章我會針對台北和柏林進行薪資與生活開銷的比較,同時也會提及兩邊在工作文化上的差異及優缺點。希望藉此可以幫助正在觀望是否該前往德國工作的讀者!
薪資
台北 Taipei
網上能找到 Senior Data Analyst 薪資數據不多,Glassdoor 上的資料是我認為比較符合過往工作以及面試經驗的。薪資級距從 90 萬 一路到 240 萬台幣都有,分佈非常廣,240 萬應該是 Google、Coupang 或竹科的職缺,大多數的傳產或是小公司開到 100 萬就差不多。

柏林 Berlin
同樣使用 Glassdoor 的資料,其薪資範圍為 69K 到 89K 歐元,約莫等同台幣 245 萬到 315 萬左右,其中位數為 78K 歐元,約台幣 280 萬,這滿符合我近半年面試聽到或是 JD 上直接標明的薪水。

稅&社會福利保險
台北 Taipei
在台灣,所得稅、健保和勞保是必繳交的,扣除完所有項目後,120 萬 (薪資中位數) 會剩下約 106 萬左右,其扣除率約為 11.3%。
柏林 Berlin
在德國,繳納所得稅、勞保以及健保外,還需要繳納失業補助金,讓你被裁員後可以有幾個月的收入保障。以一名 30 歲、單身、投保最常見的 TK 公共保險為例,每個月需要繳納 40% 給政府以維持社會福利,實際到手的薪資僅剩下 60%。
雖然德國薪資高,中位數達到 280 萬台幣,但每年要支付給政府的所得稅、保險以及補助高達 110 萬台幣,足足是台北的 8 倍之多!

生活開銷
以下是我根據網路上資料,再加上個人經驗微調的開銷。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支出也不盡相同,以下數字代表的是小康生活:在外租獨立房源,時常出門聚餐和定期旅遊。關於柏林生活的細項開銷,我會再寫一篇分享!

可儲蓄餘額
根據以上統計數字,我們可以計算出在台北年薪 120 萬台幣的工作,扣除稅收以及開銷後,可儲蓄餘額約為 422,000 台幣,約一個月可存 35,000。而在柏林年薪 78,000 歐元的工作,其年可儲蓄餘額為 752,000 台幣,約一個月可存 63,000。

在相同月開銷下,當年收超過 170 萬台幣時,需要在柏林找到薪水高於中位數 78K 歐元 (約 280 萬台幣)的工作,否則可儲蓄餘額會比留在台北還低。

工作文化差異
請假
個人認為最有感的差異是休假天數,台灣勞基法僅給予 7 天的最低特休,福利比較好的外商可以給到 14 天,但在德國每年特休至少 25 天起跳。除了特休外,德國有無限期的全薪病假,只要不連續請超過三天,完全不需要出示病假證明。產假和育嬰假依照各個公司福利不同,但都比台灣還多。舉例來說,當有新生兒出生時,不論爸爸或媽媽,公司提供 10 天全薪假。育嬰假則根據德國政府之規定,最長可以放 3 年!
在台灣大家都不太敢請長假,生怕會影響其他人業務。但在德國這擔憂完全不存在,連續放假三週甚至兩個月的我都有看過。請假方面,主管不過問事由,只要事先告知什麼時候放假,方便他們調配人力即可。也有很多男性同事放育嬰假,在家裡幫忙照顧小孩,這情況在台灣非常少見。
家人優先
我的同事們幾乎不加班,準時下班是常態。每到下午 3 - 4 點就會看到很多人去接小孩,回家後繼續把工作做完,對他們來說,家人永遠排在工作前面,這不只是單一個案行為,而是整個社會風氣皆是如此。舉例來說,家中有人生病需要你照顧,只要說一聲並在 Slack 狀態標記,大家都能夠理解你的艱難,不會一直打擾你,也會把會議時間重新調整。他們相信,先把家人和自己顧好,才有足夠的精力處理公事,效率也會比較高。
怠惰
整體來說,亞洲人還是比較奴,但也比較認真工作,歐洲人的效率實在是不敢恭維。就我自己觀察,不少人會濫用病假制度不上班,五花八門的病假理由都有:「昨晚沒睡好頭痛休息一天」、「適應不了柏林多變的氣候不舒服」,如果只是少數幾次就算了,每天,真的是每天都可以看到有人請病假。無限期的帶薪病假再加上破 30 天的特休與國定假日,導致專案時程安排普遍鬆散,原本就得預留臨時的業務需求,最多僅能安排 80% 的工作時間在季度專案上,結果每天幾乎都有人在請病假,導致時程拖延,結果就是下一次評估上會更鬆散,不斷惡性循環。
為何會來柏林工作?
文章最後,我們來談談是什麼讓我點頭來到柏林工作
海外工作經驗累積
這可能是個人偏見,我自己在審閱履歷時,有海外工作經驗的人我會比較有興趣。首先,有大廠的經歷代表候選人能力不差,如果是國際公司就更加分。此外,海外經驗也代表著基礎語言能力,不用擔心進入公司後會因為「語言」而有溝通障礙。
我加入 Foodpanda 後開始被迫使用英文工作,但因為是全遠端,所以不太需要和同事閒聊,到了 Delivery Hero 後,進辦公室都會和同事一起吃飯,也會有公司活動,各式各樣的 Small Talk 就出現了,慢慢就不太害怕講英文,雖然文法不是永遠都對就是。
歐洲旅遊
德國境內有去慕尼黑和漢堡兩大城市,廉航便宜又快,也可以搭火車或是 Flixbux,非常方便!至於歐洲其他城市,這一年來我去過巴黎、維也納、布拉格和布達佩斯。明年也有計畫去西葡和義大利!
Work Life Balance
破 30 天的假期加上不過度緊繃的工作環境,整體節奏真的是比新加坡舒服很多,沒有被工作追著跑的感受。再加上海外沒朋友沒什麼飯局,跟家人將處的時間非常多,也有很多閒暇時間可以探索自己的興趣。
永居身份
如果你是持有德國藍卡,只要德文能力到位 (B1),只需要繳稅 21 個月就能申請德國永居,如果不想唸德文,只需要多繳 12 個月,共 33 個月稅就也能申請永居。
另外,在德國待滿 5 年、德文水平 B1 後,就具備申請公民的資格。撇除投資移民,德國應該是我近期來看到最容易移民的國家了,而且德國現在開放多重國籍,不必再放棄台灣身份了。
總結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歐洲泡泡,但實際上在柏林生活並沒有想像中的美好。由於高昂的稅和保險,加上高價的居住成本,是有可能在柏林的可儲蓄餘額比在台北還少。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柏林有非常好的 Work Life Balance,增加超多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也能培養自己的興趣,把步調放慢而不是被工作牽著走。另外,便利的歐洲旅遊真的很讚,對於第一次踏上歐洲大陸的我來說,這是非常好的機會探索歐洲各大城市,累積經驗同時,也能擴展自己的視野!
如果你也嚮往海外生活,並且對 Delivery Hero 旗下公司的職缺感興趣,我很樂意幫忙推薦!歡迎透過 Linkedin 聯繫我!
同場加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