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正處於或曾經歷過這樣一段關係:你們互動密切,會一起約會、吃飯、看電影,甚至會上床,但彼此從來沒有講好「我們是什麼關係」。你們不是炮友,也不是情侶,關係隨時可能前進,也可能突然倒退。
這種關係定義不明的狀態,就是現在非常流行的 Situationship(隨性/模糊關係)。
對於這種關係,網路上的看法很兩極。有人覺得它自由快樂、沒有負擔;也有人覺得它懸著一顆心,讓人痛苦又內耗。但無論如何,它都已成為現代,特別是20至40歲人群中,非常普遍的一種關係形態。為什麼 Situationship 會這麼流行?因為「中間人」消失了
我認為,Situationship 的盛行,跟「交友軟體」的普及有直接關係。
在過去,我們認識對象大多是透過朋友、親友或同事介紹。這個「中間人」的角色,在撮合時,其實已經為雙方的人品和契合度,做了一層基本的擔保。在那個信任基礎上,加上當時社會普遍追求長期關係的氛圍,兩個人很容易就從認識走向交往。
但在交友軟體的時代,這個「中間人」消失了。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完全的陌生人,不知道對方的底細,甚至會懷疑他說的話是不是真的。在這種高度不確定的前提下,雙方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互相試探和測試,來判斷彼此的相合度。
於是,很多人就在這個漫長的「測試期」中,開始了約會、牽手、接吻、上床等親密行為,但對於「進入關係」這件事,始終抱持著遲疑。這種「先有關係之實,卻無關係之名」的狀態,就催生了 Situationship。
痛苦的根源:當下的快樂 vs. 沒有未來的焦慮
Situationship 裡最痛苦的,莫過於「期望的落差」。當其中一方想前進,另一方卻沒有意願時,就會產生巨大的內耗和沮喪。
那為什麼我們明知痛苦,卻無法割捨?因為在這段關係中,我們有很多需求是被滿足的:身體的慾望、一起出去玩的快樂、聊天的開心。「當下」是快樂的,但一想到「沒有未來」,我們就會感覺到痛苦。 當對方又擺出一副「我沒有要談未來」的態度時,我們就會陷入糾結。
如何找到答案?用「深度話題」取代「關係逼問」
如果你正處於這種痛苦的內耗中,我建議你一個方法:不要去逼問對方「我們到底是什麼關係?」,那只會把對方嚇跑。
你該做的,是開始在聊天中,加入一些關於你自己內在層次的想法,去測試對方有沒有共鳴。你可以分享:
- 你對一段理想關係的想像。
- 你的童年故事或一些深刻的個人經歷。
- 你對某些事件的想法,以此來反映你的價值觀。
看看對方是否也能分享他類似的想法?他對你的價值觀,有沒有產生共鳴?如果有的話,那至少代表你們的關係,還有機會獲得更深層次的滿足,痛苦感會降低,未來也比較有希望。
得到答案後,你才能真正「死心」或「前進」
但如果在這些深度話題上,你們完全沒有交集和共識,那你就得到了一個清晰的答案:這段關係,本質上就是比較表面的。
這時候,你就可以對「和這個人發展長期關係」這件事,徹底「死心」了。
這不代表要立刻分手,而是你可以放下內耗,坦然地享受這段關係帶給你的快樂,同時,開放自己的選項,去尋找那個真正能在心靈層面與你契合的對象。當你找到了,你就可以坦然地跟這段 Situationship 說拜拜,因為你們之間從未有過承諾,自然也不會有太多的道德批判。
順應這個時代的模式,去爭取自己的幸福,才是最務實的做法。
【想學會判斷關係的能力嗎?】
在我的線上課程中,會教你如何透過我提出的「社交五邊形」理論,去判斷和分析一段關係。只要把你們的約會故事套進去,就能清楚知道,這段關係是否有潛力繼續發展。
如果你想學習這套方法,歡迎參考我的線上課程,或預約一對一的諮詢。














